第一四七九章 突进(二合一)(1 / 2)
大军在临沂盘桓三日,第四天一早开拔启程前往蒙阴。路途之中,李荣派人送来的捷报抵达。李荣的兵马已经攻克高平郡,歼敌两万余,正在向北进发。
李徽得知此消息自然是心中欢喜。李荣大军旗开得胜,这给整个北伐行动开了个好头。不过这也说明,燕国并没有打算投降。居然纠集了五六万兵马在高平郡拦截作战,这说明对方已经完全拒绝了自已的劝降。
一个已经实力衰落之极的燕国都不肯识时务,可以预见和魏国的作战必无回旋余地。
李徽写了回信给李荣,提醒他燕国必固滑台而守。倘若滑台难攻,拖延太多的时间的话,对围攻邺城的大计不利。所以,如有必要,可动用一切手段解决滑台,将燕国快速攻灭。不计代价的攻灭燕国,扫清障碍,让后续无忧。
李徽还告诉李荣。燕国做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如其抵抗意志强烈,则破城之后必须做出严厉的惩罚,以震慑其他势力。具体举措,由李荣自专行事,不必考虑太多。
李徽知道,此次北伐不能拖泥带水,避免陷入泥潭之中。故而行事当果决狠辣,无论是进攻还是占领城池之后的稳定局面的举动,都必须快速坚决。时间拖得越久,对东府军越发不利。因为这是一次大军奔袭作战,各方面都受限制。也很难说有什么群众基础。在关东之地,胡族统治已久,百姓中的大部分恐怕已经对大晋没有了归属感。所以他们很可能帮的不是东府军,而是敌人。所以,必须要对此有所考虑。
三天后,大军抵达蒙阴边城。而最令李徽担心和期待的事情也发生了。抵达蒙阴当晚,天降大雪。一夜之间,天地一片白茫茫。天气骤然极寒,顿时局面陡变。
李徽其实期待着这场大雪,因为他的进攻计划之中,避免和魏军骑兵野外遭遇作战,受其骑兵袭扰是计划的一环。天降大雪,将会让魏军骑兵无法野外奔袭作战,这正是李徽所希望看到的。
而由此带来的另外一个李徽希望看到的后果,便是在进攻邺城之时,对方会蜷缩在邺城之中,形成攻城决战之局。
如果骑兵无法奔袭作战,他们必会收拢兵马固守城池,这正是李徽希望看到的结果。
不过,虽则早已预料到会遭遇这样的天气,并有所应对。但当大雪落下之时,还是给大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场雪比李徽希望的来的早了些。因为大量的军备后勤物资还没有到位,大量的辎重弹药还在路途之中。这场雪来的太早太急,这无疑打乱了李徽的计划。
面对这种情形,计划必须进行调整应对。李徽下令大军做好防寒防冻的准备,同时下令清扫驰道积雪,让后勤兵马将粮道物资迅速运抵蒙阴。在这种情形下,蒙阴将成为囤积粮草的重要前进据点。大量的粮草物资必须囤积于前进基地,缩短前运距离。一旦进入敌境之后,因为道路的原因,很可能粮草物资会供应困难。
虽然李徽很想即刻发起进攻,但他必须要等待。等待粮草物资囤积的差不多了,才能安心进军。另外,他也必须等待上下两路兵马的消息。
李荣的兵马必须要尽快灭燕渡河,和自已形成合围邺城的态势。时间上必须要协同前进,避免被对方邺城周边兵马打个时间差各个击破。
而更重要的是周澈的兵马,他们的行军路线是直插邺城西北,截断中山方向敌人援军的路线,那是攻城打援计划的关键。这场大雪显然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麻烦,影响他们的行军。
……
就在李徽驻军蒙阴,囤备物资之时,东府军北路大军正在茫茫雪原之中奋力西进。
周澈的北路大军兵马三万人,全由骑兵和轻步兵组成。此番北伐,周澈的北路军的任务是从北海城西进,一路推进到位于邺城西北的长乐郡,攻克信都,对中山和邺城形成分隔。以此保证李徽和李荣的兵马能够从容攻克邺城,完成对关东腹地的占领。
这个任务显然是极为艰巨的。行军路程颇为遥远,要奔袭一千多里的距离。中途遭遇魏国兵马的几率极大,可能要经历连续的作战。但这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时候反倒是抵达目的地之后,一则要迅速攻占信都。信都是关东坚城之一,是连接中山和邺城的枢纽要道。魏军攻占之后必有大量兵马驻守,攻城便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任务。二则,攻占信都之后,还要面临来自中山方向的魏军的进攻压力。
一个多月前,周澈亲赴淮阴,参与制定北伐作战计划的时候。当李徽提出这条路线,询问周澈有无信心之时,他曾有过短暂的沉默。周澈向来不会拒绝李徽的任何命令,他总是会想尽办法的完成李徽交给他的任务。但这一次,周澈确实心里没有底。
他倒不是担心自已会失败,他所担心的是失败带来的后果。他知道,李徽的攻城打援计划是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一旦成功,将全歼邺城之敌,将冀州一带全部占领。可以一下子将徐州的边境向西北推进数百里,咬下一大口的肥肉。
邺城一旦被东府军占领,凭借邺城作为支点,东府军将全面控制关东东南。站稳脚跟后,将对后续将魏军赶出关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划的关键便在于挡住中山增援的魏国兵马。要知道,魏军在关东陈兵十几万,中山以及左近占据绝大部分。邺城拓跋仪手下兵力便有五万余,一旦全面收缩邺城防守,对东府军而言也将是难啃的骨头。很难再极短的时间里攻克邺城,全歼对手。而在攻城期间,一旦中山之敌增援到来,局面将不堪设想。
正因为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若失败后果将极为严重。所以周澈才犹豫不决。但他很快便坚定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他看到了李徽眼中的信任和希冀。他知道,李徽之所以将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已,便是出于对自已的绝对信任。这么多年来,兄弟二人经历了多少艰难时刻,经历了多少风雨艰险。李徽从未对自已有半点不信任,而自已也努力的提升自已,以适应越来越高的职位越来越重的职责。
这些年来,李徽将青州交给自已,毫无保留的信任自已。那是多年的相交和历经艰险得来的感情,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在关键时候,他将这个重任交给自已,自已又怎能畏难拒绝?
当然,周澈提出了条件。
其一,为了尽快的穿插行军到位,他将采用骑兵奔袭和轻步兵乘车突进的方式行军。故而需要将原本运抵中军的八千匹战马截留,并从东莱马场之中征调五千匹马匹用来拉车,携带物资和让步兵随行。
其二,因为无法携带重火器,周澈需要李徽调拨三千火铳,手雷五万枚,炸药包两千斤作为北路军的火力的保证。
其三,周澈要求调拨大量加厚的帐篷睡袋冬衣等,要求拨付最高规格的压缩干粮五万斤肉脯五万斤,战马压缩精料三十万斤,半个月内调拨到位。
这三个条件都是针对性的条件,从行军奔袭速度,火力配备,以及后勤方面提出了要求。
李徽听了之后,一下子便明白周澈要干什么。他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将会放弃后勤补给,一路奔袭信都。骑兵和车兵将携带单兵粮草和高能压缩干粮上路,一路不作补给,直到攻入信都,就地补给。那些炸药便是为了攻信都,火器则是为了全力防守信都准备的。
李徽全部答应了周澈的条件,虽然这会大大的削弱中路军的战斗力。骑兵数量,火器数量都将大幅度削减。但是打援乃是关键。只要信都拿下,顶住援军,则进攻邺城的战斗便可有更多的容错空间和回旋余地。
周澈领命之后回到北海城,集结两万骑兵和一万步兵,征集马车两千辆,步兵乘坐马车随同骑兵一起行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