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五章 细节(二合一)(1 / 2)
就在周澈大军攻克信都积极备战的同时,李徽率领的中路大军正抵达黄河东岸。
过去数日,大军从蒙阴出发,进入魏国境内。由朱龄石率领的前锋兵马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在进入鲁郡之后,每一时刻都可能遭遇敌军。
然而,朱龄石的兵马一路向西进攻,却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攻克鲁郡所属的数座城池,对方防守兵马人数都很少,而且几乎都是一触即走,根本不正面交战。
而沿途所遇到的村庄集镇也都空空如也,百姓都已不见,粮食牲口也都一粒不见一头也没有。
对此,李徽并不意外。对方明显是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将百姓和粮食物资全部掳走,逼着他们西去了。在大雪满地的情形下,邺城之敌已经开始收缩防守,将外围郡县的兵马人口全部收缩往邺城,以便全面固守邺城。
那些留守的少量兵马,与其说是守军,不如说是耳目,可以一步步的掌握东府军的行踪,获悉东府军前进的路线和方向,为邺城的守军提供及时的情报。
这一切其实都在意料之中。事实上是李徽希望看到的结果。
大军艰难跋涉数日,穿鲁郡入东平郡,随后渡济水抵达济北郡抵达黄河东岸。如果一切顺利,渡过黄河之后,只需行八九十里,便要兵临邺城了。至此时开始,大战的气氛已经逐渐的浓烈起来。
……
茫茫大河,平素波涛汹涌,水流湍急开阔。但到了这冬月之时,随着天气的严寒,大雪的落下,大河已经封冻。厚厚的冰雪覆盖在河面上,冰雪隆起,高高低低,形成一个个冰雪堆。
但在这冰层之下,水流依旧在急速的流淌,发出沉闷的嗡鸣之声。在冰层挤压断裂的地方,还能看到河水迅速奔流,浪花飞溅的情形。
李徽选择冬日进军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渡河方便。事实上河水冰冻之后,东府军水军已经被困在了彭城以北的泗水河上。每日靠着破冰缓慢前行。近万水军已经远远的落后进度。以至于水军都督郑子龙都早早的率领部分水军跟随大队兵马行军,不愿再后方磨蹭了。
并非是李徽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因为黄河每年结冰的时间不固定,冰层厚度也不能保证。李徽是为了做两手准备。一旦冰层不够厚,或者是根本没有结冰的话,那么还需水军协助渡河。那些笨重的火炮和车马物资攻城器械都需要渡河,当冰面条件不合适的时候,李徽是不肯冒着让火炮器械车马落入黄河之中的危险渡河的。
十一月二十九清晨,寒风刺骨。
李徽一早便前往黄河岸边勘察冰情和敌情。由于之前有敌军一路退却,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在渡河之事上搞破坏。这种可能性并不小。
若以为因为黄河冰冻便可以随意选择渡河地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东府军中路大军人马众多,辎重车辆多达数千辆,必须要选择两岸地势平坦的地形渡河。否则黄河两岸陡峭的山崖会让大军困在河面上。
而且两岸必须要有道路可行,否则荒山野岭,全无道路,就算渡河成功,车马重炮也无法通行。
正因如此,其实渡河的地点并不多。济北郡有传统的黄河渡口两处,都符合要求。李徽选择的是东安渡。无他,和另一处渡口相比,此处两岸地势更加的平缓,河面水流也相对平缓。根据常识,水流越缓越平静的地方,冰层会冻结的越是结实。
一行人等从岸边下到河滩上。抬眼望去,开阔的河面一片冰雪覆盖,宛如雪原。风很大,吹得浮雪一阵阵的扬起,仿佛是一片片白色的烟雾腾起。朝阳斜照之下,竟不时有五彩斑斓之色闪烁。
此处河道宽度约四里,属于正常的范畴。黄河最宽处可达数十里,最窄处只有五六十步,正常都在数里宽度。站在河滩上,透过迷蒙的雪雾可以看到对岸的堤坡连绵起伏,一条明显修建的上岸斜坡清晰可见,河滩上方的码头也颇为平整。
“主公,不如我带人先去河面瞧瞧。若无恙,可先去对岸警戒。以防有敌埋伏。”朱龄石建议道。
李徽点头许可,这是必要的。渡河之时,最容易受到攻击。对方若在对岸埋伏,哪怕是小股兵马,都会造成麻烦。
倘若是东府军的话,必会在对面埋伏下伏击兵马,待对方渡河之时发起攻击。并利用炸药包炸断冰层,让渡河的大部队兵马无法上岸。这样已经上岸的小股兵马便会被一口吃掉。
好在魏军并无炸药火器,否则李徽还真有些担心。这便是自已的优势,这也是对火器保密的必要性。哪怕对面是刘裕的兵马,李徽也是要慎之又慎的。
朱龄石率领一小队百余名东府军兵士缓缓踏上冰层。他们携带者大型盾牌,做好防备的准备。他们排成一排一路向对岸缓缓而去,这也是排查冰面情形的手段,为大军探出宽约百余步的一条通道。
不久后,朱龄石等人抵达对面。他们举起大盾向着渡口上方行进,直到爬上岸边高处,四处瞭望搜索了一番,这才升起焰火弹信号。后续千余名前军兵士迅速过河,在对岸形成小范围的警戒区。
一切安定之后,李徽才带着众人踏上了黄河冰层。
走在冰层上,整个冰层传来低沉的震动声。冰下流水声清晰可闻。这感受就像是一头巨大的怪兽在脚下沉睡,给人一种随时会破冰而出窜出来的感觉。
每往黄河中心走数十步,李徽便命亲卫在冰层上凿出一个小窟窿,测量冰层的厚度。李徽知道,冰层厚度达到三四寸,也就是十厘米以上,便基本可以承受一个成人的体重。要想承载重达千余斤的大车,冰层厚度恐要达到尺许才安全。精确数值未知,一切基于常识。所以,必须要知道冰层的厚度,方可大规模渡河。
从河边到河中心的冰层厚度相差不小。靠近岸边的冰层厚达一尺多,坚固无比。但越往中间位置,冰层越薄。最薄处只有八寸厚。按照后世的计量单位,约莫二十多厘米厚。
李徽让大春大壮两人在最薄的冰层处蹦跳,可听到冰层发出的空空之声。冰面晃荡,似有咯吱咯吱的断裂之声。
大春大壮两人加起来大概四百斤,蹦跳之下或许可以给到冰层五六百斤的压力。这种压力之下冰层都有异声,可见承压能力不足。
李徽明白,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黄河结冰封冻的时间并不久。进入十一月以来,天气才进入严寒阶段。之前天气反复,冰层结冰又融化,其实只是一层薄冰。真正冻结起来,还是在十一月中下之时。那时候冰层可行人马,但厚度其实也只有数寸。在这场大雪下来之后,这才真正的开始加厚,冻结的严严实实。
但由于冰层之下黄河水流湍急,流水让结冰变得缓慢,缓解了冻结的力度。这才导致中间部分的冰层不够厚,也不够坚固。
李徽进行了多次取样和实验,甚至包括拉了两辆大车,上面站上十几名壮汉进行实测。大车的轮子压上冰面时,很明显冰面是承受不住的,产生了发散状的裂纹,发出了碎裂的声音。这让众人吓了一跳,连忙跳下车来不敢继续。
其实勉强往前通行,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少量的大车或许可行,但大军之中可是有大量的重达两三千斤的车辆。大量通行,冰层必然碎裂。它们承受不住太多的重物。
所有人都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
李徽皱眉沉吟,他本以为黄河冰层必然是能够供车马渡过的,但现在看来自已失算了。毕竟还没进入腊月,也只下了一场雪,天气还没到北方最为极寒的时候。
等待冰层变厚是不可能的,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在战机上也是延误不起的。按照时间来推算,周澈的兵马应该已经攻下了信都。攻下信都之后,一切都摆在了明面上,魏军兵马必然反扑。必须以最快的时间拿下邺城,否则周澈的压力极大,万一信都失守,局面将极为不利。
以目前的天气情况,也许冰层会慢慢的加厚,但是并不知道何时才能达到想要的厚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