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新征程(1 / 2)
钻机下钻深度打破世界纪录,这件事情带给孟千里的感受很复杂,好像很美好,又好像很寻常。从事钻机研发以来,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成功,都已经习以为常。
这一次的成功,与以往20多年里经历的,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细想起来,又觉得不真实。从863计划开始海底钻机项目,到现在还不到25年,中国人已经从无到有,赶上并超越了那些在海洋装备上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国家。
窗外有飞鸟轻啼着掠过天际。从一堆试验报告里抬起头,精神也从严密的理性世界里慢慢移出来,与现实世界甫一接触,微一怔忪,就被乍然响起的手机音乐吓了一跳。
来电显示令孟千里略微讶异,这是个很久没联系的人。是从前睡上铺的同学老尤。老尤在电话里热情地寒暄,一下子把孟千里从恍惚里彻底拉回现实。
“祝贺你啊,老同学!”老尤的语气里透着喜意。
“什么?”孟千里有点摸不着头脑。
“钻机下钻纪录刷新世界纪录了嘛!我在美国都得到消息了。”老尤还是笑呵呵的,“《纽约时报》上有一份关于你们的报道。听说美国国会有众议员正在起草一份草案,要对中国的深海探采装备发起制裁,里面佐证的例子就是你们‘海牛二号’和载人深潜器。”
“要制裁就制裁吧。之前也就是没列入实体清单而已,实际受到的影响也不比指名道姓地制裁少多少。”孟千里笑着回答。
被老同学一说,对于“海牛二号”领先世界这件事情,孟千里忽然就有了真实感受。
之前被科委表彰,被市里表彰,被科技部表彰,他都有点不上心,总觉得就做了点分内事,有点小题大做。没想到,对他最大的肯定,来自对手的敌意。
够分量,才值得被全力针对。
这是什么受虐心态?他在心里哭笑不得。
老尤却忽然严肃起来,“如果真制裁了,你受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海底钻机和载人深潜器项目,你都是重要骨干吧?”
孟千里语调轻松,“制裁就制裁,最多不让我去美国,我在那儿又没什么利益关系,最多不能去参加国际研讨会。”
老尤却提醒他,“你家人呢?听说你儿子都大三了吧,万一以后要出国深造呢?”
孟千里还是不以为意,“为什么非要出国深造?我不就没出国深造嘛!”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尤讪笑,“你说得对!你就一直待在国内,反倒是我们这帮同学里最有出息的。”
孟千里猛然觉得自己话说过头了,连忙想要找补。老尤却不在意,“没事,我最近辞职了,准备自己单干。在国内买了块地皮,就在申城边上的科技园里。以后我们可以常聚。”
挂了电话孟千里感慨万千。以前出去的好些同学陆续都回了国,老尤已经算晚的了。
舞台够大,吸引力才大,便能广纳贤才,群英荟萃。
~~
下半年孟千里去北京参加科技部和宣传部联合举办的一个表彰大会。
最近几年收获的头衔有点多,他的心态也越来越淡然。有时甚至有点心虚:盛名之下,那一点微末的贡献担得起吗?
赴京的高铁上,读完一篇国际核心期刊的专业论文,孟千里拿出手机查阅一句话。换了几个关键词,才搜到正确说法——吾日三省其身。
理工男是不读古籍的,从前在他眼里,古代是个落后时代,专出大官僚,要么大文豪,否则怎会落后世界一个半世纪之久。
年岁渐长,心志依旧坚定,但心境变了,有时灵魂会离开躯体,站到一步之外审视自己。少年时教科书上学过的一些词句忽然在脑海里明晰地跳出来。从前没细想的,现在理解了。
再搜索下去才发现,原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孔子说的。
还没来得及看更多,高铁就到站了。申城到北京的高铁最快4个小时多一点。据说相关科研单位研制的超高速列车,最快时速可达800公里,工程化样车已经造出,进入了铁轨试验阶段。以后进京,可以当天来回了。
与他一同接受表彰的,还有一位老朋友,正是载人深潜器项目的总工程师老顾。说是老朋友,其实见面次数不算很多。孟千里作为深潜器项目的外聘专家,虽然参加了很多研发工作。但他的重心到底在海底钻机上,跟深潜器项目组的沟通多数是通过邮件、电话和视频进行的。
会场里有点闷,领了证书和奖章之后,后面的流程就跟领奖的人没什么关系了。孟千里从会场的侧门悄悄走了出去。
本来只想在门口看一眼外面的红枫,但北京的秋色太美。秋阳一半照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上,一半投进胡同里的四合小院里。
这里是皇城根下,同一轮太阳从3000年前就开始照耀着这一座城池。这么一想,后背就密密麻麻地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