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新的一年财运亨通(1 / 1)
一家人都全部在家“守岁”,一起熬到春晚倒数,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屋外此起彼伏地响起鞭炮声,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农历(古人叫做“夏历”)每月第一天叫做初一,民间初一要吃素,农历大年初一又称“鸡日”。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崭新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家里无论老小都会从头到脚换上新的衣裳,这是一种传统习俗,有着辞旧迎新的寓意。大家在新年里也会穿一些红色的衣裳,意味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也有驱除邪祟的意思。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和 网络拜年等。
大年初一早上的早餐有很多的讲究,不同的地方习俗也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吃过年夜饭后,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包饺子,饺子要包两种馅料的:一种是肉馅的,除夕吃;一种是素馅的,正月初一吃。饺子馅也要有些讲究,可以把各种有着吉祥寓意的食材包裹进去。
唐宋时期,人们已将饺子视为美食。明朝张自烈《正字通》载,唐代称饺子为“牢丸”,又称“粉角”;宋代称为“角子”,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有卖“水晶角儿”和“煎角子”。
北齐时期,饺子也被称为“馄饨”。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里的馄饨,实际上即为饺子。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