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4章 唐导这书,写得太牛了,家学渊源啊!(1 / 2)

加入书签

京城的谣言,流传广泛。

有人甚至传到了天涯论坛,然后很快被删帖,发帖人也被封号了。

到了这一步,原本带队传话的赵局也好,他的上司也好。

大概都明白了什么。

原来,他们是顺便为唐文扬了名。

后来一打听,这个案子,有对方出力。

那也就没什么了。

对方打招呼的人级别太高,这种人开口,谁也不能说唐文没有背景。

扬名只是小事。

谢根融的案子,牵连了不少人。

由于证据确凿,证人众多,加上谢根融也没有硬挺着。

很快有了结果。

下一步,就是法院的量刑工作了。

京城有关部门给江南回话。

张秘书长接到电话,听对面提起唐文,心照不宣地笑了笑。

不料对方话锋一转,又聊起唐文创作的小说:

“这位唐文,真是才子,年纪轻轻,居然能写出这种鸿篇巨著来!”

张秘书长心里缓缓冒出一个问号:“倒是我孤陋寡闻,唐文唐总,最近写了什么大作?”

“哈哈,张秘书长不知道?”对面没有卖关子,似乎觉得很有意思:“书名叫作《大明王朝1566》,非常值得一看,我愿称之为,新千年来第一奇书!”

“啊?”

早已喜怒不形于色的张秘书长,没有压抑住惊讶。

对面大佬心情不错,多说了两句:“据说是央台领导看完,亲自写了序,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已经连载完了,下一步出书,要拜托你给我要几套签名版!”

“您说得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现在就出去买上一本,一睹为快。”张大秘书确认对面大佬不是在开玩笑。

心里越发惊讶:唐导到底写了什么?

对面大佬:“天才就是天才,我本以为这种小说,至少要浸淫官场几十年,才能写得出来。后生可畏啊。”

这话夸得很重,而且似乎带着几分试探调侃的意味。

大佬时间宝贵,没再多说什么,让张秘书长跟领导问好。

挂了电话。

他略作沉吟,吩咐人找来最近几期的人民文学杂志。

等吃过晚饭回到办公室,办事员已把今年的所有人民文学的期刊都送来了。

张秘书长随手翻了翻,发现《大明王朝1566》连载三期,每期足有一二十万字,占据刊物的大半页数。

这无疑是一种破例。

他目露惊色,看来人民文学的主编,很推崇这篇小说啊。

【序言】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翻开唐文小友《大明王朝1566》,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嘉靖年间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局,更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权力运行逻辑的历史小说,它超越了寻常的文学叙事,直指古代官僚体系…】

【宣传工作人员,2003年夏,于京城】

这就是那位的序?

评价很高啊。

是写实风格的作品?

带着好奇与几分期待。

张秘书长翻开正文:【已经腊月二十九了,嘉靖三十九年入冬以来京师地面……】

前面的文字,没什么奇峻,只能说是平实无华。

但阅读者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很快。

故事迎来第一个冲突。

【第一章,太监冯宝,越级报祥瑞;其实,只是抢着跟皇上说一声,天上下雪了。对比前面,他一个小动作,就要了钦天监官员的命,这会儿跪在地上自己扇自己耳光……一下把宫廷内部的复杂性,立了起来。】

读到这儿,张秘书长啧了一声,暗道有点意思了。

刷、刷

已经是下班时间,屋内无人打扰,只有偶尔响起翻书的动静。

刷。

最后一页纸翻过。

张秘书长抬起了头,轻轻吸了口冷气。

不知不觉,已看完了三分之一。

看看墙上的挂钟,是夜里十一点了。

他摇摇头,忍不住露出笑容,上一次看书这么入迷,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刚上班后不久?

张秘书长有些记不清了,起来换了杯热茶,又拿起了第二本人民文学。

办公室里,有休息间,今晚就不回家了……

从政之人,不喜欢玩乐的人有许多,不喜欢看书的,几乎一个也没有。

秘书长看完,明白了京城相关部门的领导,在电话中的那句“后生可畏”。

他看完,同样心惊。

唐文如此年轻,从未涉足官场,哪儿来这么通透的见识?

是有人教他?

还是,只是因为他是天才而已?

熬夜看书的后果就是,次日,领导看见他满眼的红血丝,还以为他遇到了什么事儿。

结果张秘书长微微一笑,回办公室拿了三本崭新的人民文学送给领导。

“你是熬夜看书了?”

“小唐的大作,不可不看啊。”

“哦?”领导微微惊讶,没多说什么。

把几本杂志放在了一旁。

工作太多,看书只能抽空。

忙碌了一天。

睡前,领导随手翻开杂志,看到了这篇《大明王朝1566》

于是,接下来连续三天没睡好。

每天都挑灯夜读,熬到两点,实在熬不住了,才罢休。

“小唐这篇小说,害人不浅啊。”

领导和秘书长相视而笑。

“这两天我托人打听了一下,这本书很多老朋友在看。见我托人问他们观后感,还赖上我了,要我找作者要一些签名书。”

张秘书长笑道:“可不是呢!我这边也欠了很多本签名书啊。”

“那等小唐下次过来,咱们不能轻易放他走了。”

“是啊,领导。我看到时候请咱们食堂的师傅,拿出点真本事给他摆上一桌,他自然会愿意签名的……”

《人民文学》不是为了赚钱的文学刊物。

它代表着华夏现代文学的高峰。

因此,很多单位和部门,都有订阅。

还是那句话,成功人士,多有阅读的习惯。

《大明王朝1566》,在各地已经有了一批素质颇高的读者。

人艺。

作为国内最高的话剧殿堂。

人艺几乎订阅了国内各地的著名杂志。

阅读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于,他们需要好故事来改编剧本。

刘老院长已经卸任。

院长暂时空缺,新任常务副院长濮存新,早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篇小说。

然后,就是漫长的煎熬。

因为《人民文学》是月刊,他看到的只是前三分之一。

一本好书,看到一半,没了?

这不是折磨人吗?

濮存新郁闷,却没有办法。

可一想到要等一两个月,才能看完全书,心里就跟猫爪似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