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三三)(1 / 2)

加入书签

第1061章 沙下文书,玄山遗秘

戈壁的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像细针扎似的疼。陈轩抬手抹了把额角,混着沙尘的汗水在皮肤划出几道灰痕,他眯眼望向眼前这座被风沙啃噬得只剩半壁轮廓的古城遗址——夯土墙断成犬牙交错的残段,墙根处积着厚厚的流沙,远处几座覆着赭色的土台,依稀能辨出是当年的屋舍基址。

“歇会儿吧陈哥,这鬼天气,再走下去嗓子都要冒烟了。”苏晴摘下挂在脖颈的相机,镜头上蒙了层薄沙,她掏出麂皮布小心擦拭着,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自踏入这片戈壁,他们已经跟着向导阿木走了整整三天,白天顶着近四十度的烈日,夜里裹着厚大衣还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若不是阿木经验老道,在沿途废弃烽燧里找到了半桶雨水,他们怕是早就要断了水源。

阿木蹲在不远处的断墙下,正用弯刀削着一根胡杨木枝,闻言抬头笑了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这地方叫‘黑沙城’,老一辈的牧人都说,城里埋着古人的宝贝,但也藏着风沙的诅咒,没人敢靠近。”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皮肤晒得像戈壁里的岩石,说话带着浓郁的西北口音,“不过咱们前几天在烽燧看到的那个‘三目标记’,我爷爷说过,那是‘识宝人’的记号,跟着记号走,错不了。”

陈轩点点头,目光落在遗址中央那座相对完整的土台。自打在博物馆研究古籍残卷时,青铜三目佩与玄鉴镜产生共鸣,投射出这个指向西北的坐标,他心里就总揣着股莫名的悸动——那共鸣里不仅有方位的指引,更像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召唤。此刻站在黑沙城遗址里,胸口的青铜三目佩正隐隐发热,隔着粗布衣衫,也能感受到那股温和却坚定的暖意,顺着皮肤往四肢百骸里渗。

“阿木,你说这土台,会不会是当年的祠堂或者藏书的地方?”陈轩指着那座土台问道。土台约莫三米来高,顶部平坦,边缘堆着不少破碎的陶片,阳光照在上面,泛着干涩的土黄色。

阿木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沙:“不好说,不过这土台是整个遗址里最高的,要是古人想藏东西,大概率会选这种不容易被风沙埋掉的地方。”他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小巧的洛阳铲,“我先探探?看看

苏晴立刻端起相机,调整焦距对准土台:“我来记录,要是真有发现,可得拍清楚了。”

陈轩没应声,缓步走到土台前,伸手抚上粗糙的夯土墙面。指尖触到的地方,土块簌簌往下掉,可就在掌心完全贴住墙面的瞬间,胸口的三目佩突然热得发烫,像是有团小火苗在里面烧着。他猛地睁开天眼,眼前的景象骤然变了——原本灰暗的夯土墙在视野里透出淡淡的青光,墙体内部,一道模糊的轮廓正随着三目佩的热度微微闪烁,像是在回应他的感知。

“就在这,别破坏里面的东西。”

阿木见他说得笃定,也不多问,拿起洛阳铲在土台侧面定了个点,小心翼翼地往下探。苏晴则围着土台来回走动,相机快门声在空旷的遗址里格外清晰,她时不时停下脚步,对着土台某个角落仔细拍摄,嘴里还念叨着:“这墙面上好像有刻痕,可惜风化太严重了,根本看不清是什么图案。”

陈轩凑过去看了一眼,墙面确实有几道浅浅的凹痕,像是用利器刻出来的,但常年风吹日晒,早已磨得模糊不清,只能勉强辨出几个歪歪扭扭的线条,既不像文字,也不像纹饰。他心里一动,从背包里拿出玄鉴镜,镜面在阳光下折射出一道冷光,他将镜面贴在刻痕处,凝神催动体内的气息。

玄鉴镜的镜面渐渐泛起一层白雾,白雾散去后,镜中竟缓缓浮现出刻痕原本的模样——那是一个简化的“玄”字,旁边跟着三枚相互嵌套的圆环,正是玄山氏特有的标记。陈轩心里一震,看来这座黑沙城,果然和玄山氏有关。

“陈哥,有东西!”阿木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只见阿木手里的洛阳铲已经探到了土台内部,他慢慢将铲头拔出来,铲尖沾着些湿润的黄土,土块里还裹着一小片青灰色的织物碎片。

“小心点,别用蛮力。”陈轩快步走过去,蹲下身看着阿木挖开的洞口。洞口不大,只能容一只手臂伸进去,阿木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小刷子和一把工兵铲,开始顺着洞口慢慢清理周围的沙土。苏晴也凑了过来,将相机镜头对准洞口,屏住呼吸不敢出声,生怕惊扰了这沉睡千年的秘密。

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渐渐西斜,戈壁的风也小了些,空气中的温度开始下降。阿木额头上渗满了汗珠,汗水滴在沙土里,瞬间就被吸干。他挖得很小心,每挖一下,都要用刷子将浮土轻轻扫开,生怕碰坏了里面的东西。

“哐当”一声轻响,工兵铲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阿木动作一顿,抬头看向陈轩:“碰到硬家伙了,像是木头。”

陈轩点点头:“慢慢把周围的土清干净,看看是什么。”

阿木应了一声,更加谨慎地清理着。又过了十几分钟,一个圆形的轮廓渐渐显露出来——那是一个用胡杨木做的陶罐,罐口用一块圆形的木板封着,木板外面裹着几层麻布,麻布虽然早已腐朽,但依旧能看出当年包裹时的仔细。

“是个陶罐!”苏晴兴奋地低呼一声,相机快门声再次响起,将这一幕牢牢记录下来。

陈轩深吸一口气,伸出手轻轻碰了碰陶罐的表面。胡杨木经过千年的干燥,早已变得坚硬如铁,罐身没有任何纹饰,只有几道简单的打磨痕迹,朴素得不像是什么贵重的器物。但胸口的三目佩却热得更厉害了,像是在催促他快点打开陶罐。

“阿木,帮我把罐口的木板撬开,小心点,别弄坏了。”陈轩说着,从背包里拿出一副手套戴上。阿木点点头,从腰间抽出弯刀,小心翼翼地插入木板与罐口的缝隙,轻轻一撬,木板就“咔嚓”一声裂开了一道缝。

随着木板被慢慢撬开,一股淡淡的霉味夹杂着尘土的气息从罐口飘了出来。陈轩屏住呼吸,用小刷子将罐口的碎木片和尘土清理干净,然后伸手进去,小心翼翼地摸索着。

罐子里铺着一层干燥的干草,干草裹着的东西赫然出现在眼前。那麻布虽然已经发黄发脆,但依旧完整地将里面的东西包裹着,没有丝毫破损。

“是文书!”陈轩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卷麻布包裹的东西从罐子里拿出来。包裹很轻,入手就能感觉到里面是卷起来的纸张。他将包裹放在膝盖上,轻轻解开外面的麻布——麻布一触即碎,碎成了几片落在沙土里。

麻布里面,是一卷用桑皮纸制作的文书。桑皮纸早已泛黄,边缘有些磨损,但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陈轩将文书轻轻展开,只见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小篆,字体古朴苍劲,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这是……玄山氏的鉴宝心得?”陈轩看着文书上的内容,眼睛越睁越大。文书开篇第一句就是“玄山氏,以鉴为业,以守为任”,后面详细记录了玄山氏先祖鉴别各种文物的方法——从青铜器的锈色、玉器的质地,到书画的纸张、墨色,甚至连瓷器的釉面光泽、胎土成分都有详细的描述。

更让他震惊的是,文书里还提到了玄山氏的“天眼”传承——“天眼者,非目之力,乃心之悟也。以气感物,以心观史,方能见文物之真,辨岁月之痕。”这段话与他开启天眼的经历不谋而合,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陈哥,这上面写的是什么?”苏晴凑过来,看着文书上的小篆,一脸好奇。她虽然不懂小篆,但看着陈轩激动的神情,也知道这文书肯定不一般。

陈轩抬起头,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是玄山氏先祖留下的鉴宝心得,里面记录了玄山氏鉴别文物的方法,还有天眼传承的秘密!”他顿了顿,又道,“有了这些文书,我们不仅能更清楚地了解玄山氏的传承,还能学到更多鉴宝的技巧,以后面对那些造假集团,我们就更有把握了!”

阿木也凑了过来,虽然看不懂文书上的字,但听到陈轩的话,也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太好了陈哥,这趟没白来!咱们找到宝贝了!”

陈轩小心翼翼地将文书重新卷好,用新的麻布包裹起来,放进自己的背包里。他抬头望向天边,夕阳正缓缓落下,将戈壁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远处的黑沙城遗址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又恢复了当年的模样,隐约能看到有人在城里走动,有人在灯下书写,那是玄山氏先祖留下的印记,也是他们守护文物的初心。

“我们该回去了。”陈轩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沙土,“把这些文书带回去好好研究,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关于玄山氏的秘密。”

苏晴点点头,将相机收好,眼里满是兴奋:“回去之后,我要把今天的发现整理成资料,让更多人知道玄山氏的故事。”

阿木也收拾好工具,笑着说:“走,我知道一条近路,天黑之前能赶到下一个落脚点。”

三人转身离开土台,朝着遗址外走去。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落在布满沙尘的古城遗址里,像是在与千年前的玄山氏先祖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陈轩摸了摸胸口的青铜三目佩,三目佩的热度渐渐褪去,但他心里的那股信念却越发坚定——他不仅要继承玄山氏的鉴宝能力,更要继承玄山氏守护文物的责任,不管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要坚持走下去。

第1062章 风沙遇袭,暗踪浮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