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故事之外的那些话(2 / 2)

加入书签

谁知道,这秀才的成绩成了他科举路上的巅峰。从21岁开始,他年年往济南跑着考乡试(考举人),结果考一次挂一次:21岁没中,24岁没中,35岁没中,48岁那次更冤,因为试卷写错了格式(“越幅”)直接被刷,51岁又因为犯规被黜……前前后后考了二十多次,直到70岁实在跑不动了才放弃。最后还是72岁时被推荐成了“岁贡生”(相当于候补秀才),算是朝廷给的安慰奖。

三、为了糊口,当老师、做幕僚,四处奔波

科举不顺,日子还得活下去。他25岁跟兄弟分家,家里穷得叮当响,只能靠“坐馆”(当家庭教师)赚钱。30岁那年,他跟着老乡孙蕙去江苏宝应县当幕僚(给县令当秘书),帮忙处理公文。但南方生活不习惯,加上想家,干了一年多就回来了。之后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山东本地的富贵人家当老师,最长的一次是在毕际有家待了30年,直到70岁才退休回家。

四、写鬼写狐,《聊斋志异》成经典

教书之余,他最爱干的事就是写故事。他把听到的、想到的狐鬼神仙、奇人异事都记下来,40岁左右时,这些故事攒成了集子,取名《聊斋志异》(“聊斋”是他书房的名字)。当时有个大诗人王士祯(王渔洋)看了特别喜欢,还跟他成了朋友。不过这书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正式出版,直到他死后很多年才火遍全国。除了小说,他还写过农业指南《农桑经》、治病的《药祟书》,甚至编过劝人向善的俚曲《墙头记》,妥妥的“多才多艺”。

五、家庭生活:老婆孩子,生老病死

他18岁结婚,和妻子刘氏过了一辈子,生了四个儿子(蒲箬、蒲笏、蒲筠等)。41岁时母亲去世,74岁时妻子刘氏也走了,他自己76岁那年正月,在老家淄川病逝。晚年他还帮乡亲们出头,揭发过当地官员乱收税的事,算是个有正义感的老头。

蒲松龄一辈子没考上举人,却靠写“鬼故事”成了文化名人。他的故事里全是穷书生、狐仙女鬼,其实讲的都是人间的爱恨情仇、世道不公。就像他自己说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大概就是他一辈子憋屈后,用文字活出的另一种精彩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