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三章 弘治中兴:励精图治,重振朝纲(1 / 2)

加入书签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沉迷方术、宠信宦官的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年仅十八岁的皇太子朱佑樘即位,次年改元弘治,是为明孝宗。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历经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动荡:土木堡之变折损国本,宦官专权侵蚀朝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困苦不堪。这位在深宫磨难中长大的年轻帝王,以超乎年龄的成熟与决心,开启了一场为期十八年的革新之路,缔造了明朝中期最为清明的“弘治中兴”,为垂暮的王朝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一、潜龙在渊:磨难中淬炼的帝王心性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为坎坷的篇章,而这段布满荆棘的经历,恰恰塑造了他日后勤俭、仁厚且坚韧的执政风格。他的生母纪氏,本是广西土司之女,因家族叛乱被俘入宫,偶然得到宪宗临幸后怀上龙胎。彼时,宪宗最宠信的万贵妃善妒狠辣,凡宫中女子怀孕,必设法使其堕胎,无数皇嗣因此夭折。纪氏怀孕的消息传开后,万贵妃派宫女前来加害,宫女不忍下手,谎称纪氏只是“病痞”,才使朱佑樘得以在冷宫的夹缝中存活。

从出生到六岁,朱佑樘始终被藏在深宫的偏僻角落,由纪氏、废后吴氏及宫中太监张敏等人秘密抚养。他从未见过宫门之外的世界,每日以粗茶淡饭果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身份。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因无子而叹息,张敏才跪地告知实情:“圣上已有子!”宪宗大喜过望,立即派人将朱佑樘接来。当这个头发凌乱、身着粗布衣裳的孩子出现在眼前时,宪宗不禁泪流满面,亲手为他梳理头发,并昭告天下,立其为皇太子。

然而,厄运并未就此远离。朱佑樘被立为太子后不久,生母纪氏便在宫中“暴亡”,太监张敏也吞金自尽,明眼人皆知这是万贵妃的报复。宪宗的母亲周太后为保皇孙性命,将朱佑樘接入自己的仁寿宫抚养,日夜看护,他才得以平安长大。这段寄人篱下、朝不保夕的童年,让朱佑樘亲眼目睹了宫廷的黑暗与人心的复杂,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底层之人的苦难。他曾对身边近臣说:“吾在幼冲时,见宫人受苦,常感痛心。今为天子,必不能让百姓再受此难。”这种源于亲身体验的共情之心,成为他日后推行仁政的根本动力。

在周太后的悉心教导下,朱佑樘自幼饱读诗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对历代治国兴衰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尤其推崇汉文帝、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常与讲官讨论“民为邦本”的道理,对《贞观政要》中的治国方略烂熟于心。不同于明朝中后期沉迷享乐的帝王,朱佑樘在做太子期间,便展现出超常的自律——他每日凌晨起身读书,午后练习骑射,傍晚则与讲官探讨时政,从无懈怠。这种勤勉好学的态度,为他即位后应对复杂的朝局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储备。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病逝,宪宗因过度悲伤,不久也撒手人寰。十八岁的朱佑樘在一片风雨飘摇中登上皇位。此时的明朝,朝堂上有“纸糊三阁老”(万安、刘吉、彭华)把持朝政,他们尸位素餐、贪赃枉法,将内阁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场所;宦官汪直、梁芳等人虽因万贵妃失势而收敛,但仍暗中结党,干预朝政;地方上,藩王、勋贵大肆兼并土地,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河南、湖广等地已爆发小规模农民起义。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年轻的孝宗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唯有以雷霆手段整肃朝纲,以仁厚之心安抚百姓,才能挽救王朝的危局。

二、革故鼎新:铁腕整饬朝政乱象

孝宗即位后的第一道诏令,便剑指朝中的腐朽势力,展现出与前朝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他深知,要重振朝纲,必先清除“害群之马”,尤其是那些长期盘踞朝堂、阻塞贤路的奸佞之臣。

首当其冲的便是内阁首辅万安。万安是典型的“马屁官员”,他通过巴结万贵妃的弟弟万喜得以晋升,掌权期间从不关心国事,只会用“万岁阁老”的谄媚姿态讨好宪宗。孝宗即位后,万安不仅毫无收敛,反而呈上一份“房中术”奏折,企图以此迎合新帝。孝宗看后勃然大怒,当众斥责:“此乃奸臣所为,何以为阁老!”随后,他下令彻查万安的贪腐罪行,查抄其家中财产达百万两之巨。最终,万安被削职为民,永不录用。紧接着,孝宗又将内阁中的刘吉、彭华等庸碌之臣革职,彻底清洗了被称为“纸糊三阁老”的腐朽内阁班子。

清除奸佞后,孝宗开始选拔贤能,组建新的执政核心。他打破门户之见,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将因弹劾汪直而被贬的正直官员王恕召回京城,任命为吏部尚书;提拔有“救时宰相”之称的刘健入阁,担任内阁首辅;又召用谢迁、李东阳等饱学之士进入内阁,形成了“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的黄金内阁组合。这些官员不仅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更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他们成为孝宗推行改革的重要助手。

在整顿吏治方面,孝宗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以扭转官场长期以来的慵懒风气。他恢复了明初的“京察”制度,规定每六年对京官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标准包括“政绩、品德、才能”三个维度,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职或罢免。对于地方官,孝宗则推行“抚按考核”制度,要求巡抚、巡按定期上报地方官的政绩,对贪赃枉法、不作为的官员严惩不贷。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元年(1488年)的首次京察中,就有两百余名不称职的官员被罢免,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宦官专权是明朝中期的顽疾,孝宗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即位后,立即下令撤销了宪宗时期设立的“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这些机构曾因滥用职权、残害忠良而声名狼藉。对于宫中的宦官,孝宗严格限制其权力,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不得兼任外职、不得私自结交官员。他还特意挑选正直可靠的太监在身边伺候,如司礼监太监怀恩,此人曾因保护太子而被万贵妃贬斥,孝宗复用他后,怀恩始终以国事为重,多次劝谏孝宗远离奸佞,成为宦官中的正面典范。在孝宗的严格管控下,弘治一朝没有出现像王振、汪直那样专权乱政的宦官,朝政得以保持清明。

除了整肃官员与宦官,孝宗还着力改革财政制度,以缓解国家的财政危机。宪宗时期,由于皇室奢靡、官员贪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孝宗即位后,首先从皇室自身做起,下令削减宫廷开支,废除了宪宗时期设立的“采办”“织造”等冗余机构,这些机构曾为满足皇室私欲而大肆搜刮百姓。孝宗还以身作则,生活极为节俭,他的寝宫仅铺着普通的毡毯,衣物也是洗了再穿,从不追求奢华。在皇室的带动下,各级官员也纷纷减少开支,财政压力得到缓解。

同时,孝宗还下令清查全国的土地,以遏制土地兼并的趋势。他任命户部尚书李敏负责此事,李敏采用“丈量田亩、核对户籍”的方法,查出了大量被藩王、勋贵隐瞒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据统计,弘治年间共清查出隐田达三百万顷,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民问题,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仁政爱民:以民为本的治国实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