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二章 祭典流程(2 / 2)

加入书签

拿出来数百万两银子开运河,引水源,也算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事。

不过想要做出这个决定,户部肯定是不敢拍板的。

还是需要李墨去来进行最终的决定。

几百万两的银子,必须要慎重。

韩天文期待地看着李墨。

但李墨却摇头了。

“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吧,他们的问题,朕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听到了李墨的话之后,众人全都是有些意外。

西北地区发旱灾也不是一次两次。

基本上过几年就要出现一次旱灾。

并且也会出现流民逃亡的局面,每一次都跑出来

个好几万。

这样的次数一多,谁都受不了。

毕竟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国库之中的存粮,很大一部分全都是拿过去支援西北地区的。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是能够解决西北地区的水源问题,让他们能够好好的浇灌土地,那之后国库里面的积累也会变多一些。

这相当于是变相的为国库省钱。

让他们的财政更加轻松。

所以户部的人才会这么急切的想要让李墨把事情给做下去。

既然不能修运河,那李墨会选择什么样的办法呢?

“陛下除了开凿运河之外,其他的办法我们都尝试过,没有什么用啊。”

“你们都试过什么办法?”

李墨眉毛一挑,准备看看他们之前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段。

“之前我们引流了很多的小河到他们的各个村落之中,但是最后无一例外的全都干涸了,每个人挑水每天也只能挑十几桶而已,这十几桶水只能种出来一亩地的庄稼……”

这确实是个问题,他们那里只要是出现了干旱的问题,水就会蒸发。

有时候挑过去好几十桶水,能够真正利用上的,不知能有个三成就差不多了。

想到这里李墨也是笑了,既然这样的话,李墨倒是有一个很好的办法。

“一会儿退朝的时候,你来御书房。”

“是。”

李墨想的这个办法,还需要让户部的人来进行评判。

毕竟他也不知道,自己这种手段究竟能不能够适应于当地的气候。

李墨曾经研究过一些滴灌技术。

这个技术说起来并不难。

只需要有特定的一些机关就可以了。

这种机关在古代的时候也可以做出来,所以李墨准备将这种技术推广出去。

这些滴灌技术放在了西北区域的话,可以帮助他们尽可能的节约水资源。

毕竟那边想要开凿运河,起码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现在直接把东西给做下去,也不一定能够起到成效。

李墨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虽然这样,可能会显得自己有些抠门。

不过李墨也明白,当下王朝的这么大批量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

白白浪费掉是很不好的。

“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吗?”

“陛下百官都已经准备好了,今天下午可以去祭典那边视察了。”

曹仁语走了出来禀报道。

李墨点了点头。

“那下午就去一趟吧。”

他们开设祭典的地方是在长安城外的一处高山上,这里进行祭祀。

据说这里能够上达天听,极为玄妙。

不过阎王帖在外流传,李墨的安全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