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97章 发现密室和财宝(2 / 2)

加入书签

她连忙起身来到客厅看了看,卧房的门锁紧了,然后又回到衣帽间,把衣帽间的门也反锁了。

做完这一切,她才来到穿衣镜的前面,试着往里推了推那扇作为门的墙壁,她发现它的砖比旁边其他墙壁的砖薄了一半,然后是镶嵌在一个大铁门上,铁门连着轴,所以就算砖块比其他的墙壁薄,也依然那么厚重。

她又把钥匙往回旋转,那门又缓缓的回转,直至严丝合缝的恢复到原来的墙壁。

这下她可算是搞明白这个门的原理了。于是她又用力的把这个镜子挪开了一点,让自己可以进去。

桂儿深吸一口气,侧身钻进那扇暗门。门后并非想象中逼仄的密室,而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楼梯,石阶被磨得光滑,精致的铜质雕花扶手,入手微凉,她扶着扶手往下走,哪怕已经放轻了脚步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桂儿走了一段石阶后往上看看。根据高度判断,她现在应该是在一楼的位置,但并没有到底,往下看,还有一层。

她继续往下走,终于走到了楼梯尽头,是道铁门,推开来,一股混杂着樟木与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竟是一间宽敞的地下室。

这时候是晚上,尽管衣帽间开着灯,但是透进来的光也不足以照到那么底下的地方眼前就是一片漆黑。

桂儿只好返回衣帽间,钻了出来去找可以照明的东西。

终于在书房的抽屉里头找到一把手电筒,她又返回到地下室,这一次打开手电筒,桂儿看清了眼前的景象:整个地下室足有几百平方,应该就跟他们大宅的总面积一样的,地面铺着花瓷砖,和其他楼层的一样。沿墙立着一排排黑漆铁架,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很多小木箱子,箱角印着“足赤”“库平”的朱红印记。她走上前,轻轻撬开最上面一只箱子的锁扣,金光瞬间晃得人睁不开眼——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金条,每条约摸十两重,箱底垫着防潮的油纸,摸上去又厚又韧,显然是精心保存的。

铁架之间,立着几排红木柜,柜门雕着缠枝莲纹,铜锁擦得锃亮。桂儿打开其中一扇,里面并非金银,而是一叠叠码放整齐的银票。有“大德恒”“蔚泰厚”等老字号票号的,票面印着“见票即付”的字样,金额从百两到万两不等;还有上海“四明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纸币,崭新得像是刚从银行取出来,连折痕都少见。最下层的抽屉里,藏着几本西洋银行的存折,封皮印着英文,她认得是汇丰、渣打等洋行的标志,翻开一看,存款数额后面跟着一长串零,看得人眼花缭乱。

地下室中央,搭着几排楠木架子,上面摆着的竟是古董字画。桂儿虽不精于此道,却也认得其中一幅是董其昌的山水,笔墨疏朗,右上角盖着“乾隆御览之宝”的朱文印;旁边挂着的《韩熙载夜宴图》摹本,人物衣袂飘飘,设色如新,卷轴末端的收藏印密密麻麻。架子底下的木箱里,塞满了青铜器:有三足两耳的鼎,腹部刻着饕餮纹,沉甸甸压得人手腕发酸;有蟠螭纹的铜镜,镜面虽蒙着薄尘,擦拭后仍能照见人影;还有几尊玉佛,玉质温润,阳光透过气窗照进来,竟能看见内里隐隐的血丝——想来是上好的和田籽料。

更靠里的位置,单独隔出一块小空间,砌着防潮的砖石墙,里面放着的竟是一箱箱银元。有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也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还有些带着龙纹的“光绪元宝”,都是市面上流通的硬通货。箱子旁边堆着几捆红绸包裹的物件,解开一看,竟是成锭的元宝,银元宝泛着柔和的白光,金元宝则闪着沉甸甸的哑光,底部刻着铸银局的名号,个个分量十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