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4章 振兴东北(2 / 2)

加入书签

温玲还没听明白。

我解释道:“去派出所说自己撞死人了,警察一调查,孟哥必死无疑。”

“他要是嘴硬不说呢。”

“你是真看不起警察的拳脚功夫,再牛逼的悍匪,关半个小时的监控,再打开监控的时候,悍匪都会抢答。”

马师傅接话道:“行了,东西拿走了,你也不用寻思了,好好生活就行,现在没啥消耗你的东西了,这件事过去了。”

温玲问:“那我用不用再干点啥,比如供点什么。”

“你吃点避孕药就行了,其他事,不用管。”

温玲更直接,含羞带臊道:“马师傅,你要是不嫌弃,我伺候你生活。”

“扯淡,我不好这口,那什么,许多,你出去找小卖店给我买包烟去。”

我咬牙道:“师父,你真要这样吗?”

“扯犊子,师父啥为人,你不知道啊。”

“寡妇更知道。”

马师傅给了我一脚,让我去买烟。

我他妈心里一百八十个不愿意。

家里师娘那么好,马师傅竟然还有花花心思。

罢了,去就去,老小子愿意干啥就干啥吧。

离开温玲家,我在大街上四处游荡,心里十分矛盾,每走一步,身上都好像有千斤重担。

最后我实在走不动了,我在路边坐到了晚上。

返回温玲家的时候,马师傅怒气冲冲地盯着我道:“你他妈去哪了,等你半天。”

“买烟。”

说着,我拿出了兜里的烟。

“你他妈上哪买去了,买了半天。”

“周围都是超市,哪有小卖店,我找了半天。”

马师傅怒气冲冲地盯着我,我也不甘示弱,毕竟是他对不起师娘。

温玲笑了笑道:“哎呀,没多大事,我出去买了一包了。”

我哼笑道:“事后烟呗。”

“不是的,你师父啥也没干,就是把那时候的电影看完了。”

温玲不解释还好,解释完,马师傅竟然脸红了,原来钻寡妇被窝,我都没见马师傅脸红。

马师傅还在给自己找补,底气不足道:“我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的,看看鬼子是如何残害女性的。”

说起来马师傅也有点可怜,有这个方面的爱好,买点光盘,都让师娘给掰碎了。

一瞬间,我似乎明白我的钱应该怎么花了。

“师父,我想买台电脑。”

“行。”

我本以为马师傅会拒绝,没想到一口答应了。

温玲要给马师傅钱。

马师傅不要,说帮了我,还要什么钱。

温玲又说带马师傅吃个饭。

马师傅说不吃了,天黑了,去火车站,回东北。

温玲觉得过意不去,要把她的电脑送我。

我要了。

临别之际,温玲特意和我解释,说马师傅啥也没干,就是把那个封面十分诱惑的电影看完了。

这一点,我信。

进车站前,温玲把我拉到一边,她抱了我一下,泪水在眼睛中打转。

我也很感激温玲,是她在我衣不蔽体的时候,给了我了我体面,我情绪都酝酿好了,准备哭一段。

没想到温玲突然道:“回去教一教你师父用VCD怎么快进。”

许某人,无言以对。

在火车站坐了两个多小时后,马师傅带着我搭上了回家的火车。

我想坐卧铺,马师傅不让,说坐硬座。

现在火车的速度,是经过多次提速后的结果,二十年前,唐山到哈尔滨差不多要二十个小时。

二十个小时的火车,一直硬座,也是折磨。

“师父,咱有钱,咱坐卧铺呗,就差一百多块钱。”

“坐个屁卧铺,硬座一样到地方。”

“差不了多少钱。”

“是啊,一百多块钱,以后你工作了,一百多能让你从早坐到晚,还得干活,现在坐火车不用干活,你还坐不住了。”

这句话说的,我无力反驳,仔细想想也真是这样,农民工出去干一天活,也就挣五十块钱。

不过,坐硬座也有硬座的好处,周围都是东北人,一上车,直接开席。

我不知道为什么,车上的东北人都喜欢分享食物。

马师傅也没买吃的,周围人吃东西时,都会很认真地问我吃不吃。

这不是礼貌性的询问,而是真给。

还有人招呼马师傅一起喝酒。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明明素不相识,又能坐在一起快乐的喝酒。

马师傅喝的很开心,这老小子也要脸。

车厢有推车卖货的小哥,嘴里吆喝着啤酒饮料矿泉水,猪蹄子大碗面花生米。

每次路过马师傅身边,马师傅都买点,和那些赤膊黑皮的大汉们分享。

以至于后来卖货小哥直接推车站在马师傅身边,马师傅不买,小哥都不走。

这么说吧,没坐卧铺,省了不到二百块,马师傅买啤酒白酒猪蹄子啥的,花了三百多。

一过山海关,东北的气息更加浓郁。

说心里话,我热爱东北那片土地,肥沃的黑土地上滋长出豪爽的性格与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没经历过东北的兴旺,我却眼睁睁看到了东北的衰败。

自下岗潮之后,东北的生活变得平淡,平淡中又带着隐隐的痛,我认识的东北农村人中,大多数人都在等待。

等到春天就好了,等过了夏天就好了,等秋收就好了,等卖了粮食就好了,等过完年就好了。

我不知道在等待着什么,其实等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农村老人的家里把炕烧的滚热,嘴里总是说着兑付活呗,后面在想招。

等待,也许就是兑付活着,或者说,对生活的期望,期望以后会越来越好。

我听过很多东北的对话,言语中藏着淡淡的痛。

“老王没了。”

“咋没的?”

“一脚睡过去了。”

“哎呀,享福去了。”

享福这个词,此刻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东北地大物博,当肥沃的黑土地种出来的玉米八毛钱一斤的时候,还没有一瓶矿泉水卖的贵,我不知道无私的土地中还能长出什么希望。

振兴东北的口号我听了一年又一年,也信了一年又一年,东北农村的生活依旧是带着淡淡的钝痛。

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东北人热爱那一片黑土地。

最近两年哈尔滨旅游火了,变好的不光是文旅,就业和营商环境也会越来越好,重点是后面那半句,真希望有一天不再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有更多的公司选择东北,让那些在外累了、倦了的游子返回那一片黑土地,上陪父母下伴妻儿。

哈尔滨火了之后,对待游客,很少有人说黑龙江人怎么怎么样,大多都是以我们东北人开头,这是一片完整的黑土地。

我依旧相信东北会振兴,即使东北什么都没有了,那里还有豪爽的姑娘和炙热的爷们,热情的汗水浇灌着这片黑土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