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章婚礼(1 / 2)

加入书签

华夏自古就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民族,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中留下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为了抵御草原戎族的侵袭,始皇帝修筑了万里长城;为了治理川蜀的水患,战国时代的李冰父子修建了名传千古的都江堰;为了达成南粮北运的目的,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

历史记录下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时,也遗留下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做为人生四大喜之一的婚姻大事,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同样遗留有许多约定成俗的特色。

在封建社会,男女方在结亲时都有六个流程,被称为六礼。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缩减变为简单的三个步骤,即纳彩、问名和纳吉。

纳彩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中提亲,如果女方同意这门婚事,男方会带上礼物去女方家中致辞。古时纳彩通常要用一对活大雁作为提亲时的礼物,自民国起华夏国力衰竭,纳彩礼变得简陋,送大雁的礼节发生转变,开始不限于用禽类,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让媒人空着手去女方家。

问名是中国婚俗六礼中的第二礼,问名顾名思义就是指男方在行纳采礼后,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生辰八字等,以便男方卜问,看吉凶如何,决定成婚与否。也有一部分男方家庭会派遣人询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来,问名范围扩展到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方面。

第三步纳吉的意思就是男方向女方通报好消息,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姓氏匹配,可以结婚。在后世纳吉即为订婚,两个年轻男女正式确定未婚夫妻关系。

新社会提倡节俭,身为副省长的韩学政为了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有意简化婚礼流程。

副部级在中原省也算得上是位高权重,如果带头为自己女儿的婚礼大操大办,容易带来恶劣地影响,也不利于韩学政后续工作的开展。所以他才会提前决定,在小夫妻登记当天,只在家里举办简单的仪式后,直接让他们乘车回县里举行正式的婚礼仪式。

等孙默和韩雨晴回到西平县城,第二天举办婚礼仪式时,才知道这里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一个盛大的婚礼在陈书记的全力以赴中,隆重登场。

省里的大人物想的多,行动上受到无形地限制。可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西平县,陈炜书记就是当地的父母官、百里侯。

建国初期,年轻干部比比皆是,有三十八岁的将军,也有三十九岁的副省长。相比这些人,陈炜书记的年龄和知识储备都不占什么优势。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仕途上他也没有了什么过多的追求。

在陈炜书记看来,如果不是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区区一个县委书记当不当,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心底无私天地宽,他才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忌。

自从孙默到西平县任职以来,陈炜书记对孙默的态度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从最初的冷眼旁观,到后来的有限度支持,一直到最后的鼎力相助。

整个过程都是随着孙默一项项民生工程开展,为西平县百姓脱贫致富打开新路后,才逐渐发生改变的。

为了表达自己对孙默付出辛勤工作的肯定,他才会在孙默的婚礼安排上力排众议,隆重操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