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战败原因,装备差距(2 / 2)
张平与一位林天未曾谋面的军官并肩坐在主位上,共同主持这场会议。
蓝军的军官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朗声道:“各位好,我是来自京州军区的中校王松,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次演习。此次演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一番寒暄过后,王松开始切入正题,对演习进行总结。
“本次演习中,由于规则临时调整,新式无人机作为制空力量横空出世,而我方在制空装备上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导致我们在这场战斗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请防守凹字形河滩的12团一营营长钱森为大家详细汇报相关情况。”
林天心中不禁有些诧异,这蓝军可真是会推卸责任啊,轻轻松松就将失败的锅甩到了装备差距上?
此时,被王松点名的营长钱森已经站起身,他手中紧握着一份报告,大步流星地走上台来。
“大家好,
我是钱森,在此次军事演习中,我肩负起了保卫我军北部一处独特凹字形河滩的重任。此地原本凭借其自然形成的防御屏障,加之我军依托地形优势与无人机战术的巧妙结合,成功削弱了敌军两个营的战斗力,战绩斐然。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我们的预料。红军方面所部署的无人机技术远超我方现有水平,其隐蔽性之强,竟使我军的防空雷达系统全程未能捕捉到任何预警信号。
在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我军的重要火力支撑点逐一沦陷,连同我们的无人机基地也未能幸免,遭受了重创。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完全具备进一步行动的能力,他们本有机会直接对我军指挥部发起致命一击,但出于某种考量,他们并未采取这一行动。
综上所述,我方此次演习中的失利,无疑凸显了无人机装备上的巨大劣势。对此,我相信我团一营第三装甲连的战友们也会有着相同的深刻体会与认识。”
第三装甲连的连长也随后登台,详细陈述了连队的遭遇。
“在接到钱森营长的紧急求援后,我装甲连立即整装待发,五辆坦克与三辆装甲车迅速踏上驰援之路。然而,就在我们行进途中,遭遇了红军无人机的猛烈轰炸。
三架红军无人机共计投下了六枚四百公斤级的重磅炸弹,瞬间摧毁了我连所有的装甲力量。尽管我迅速组织起残存的几十名战士,试图进行救援行动,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所有动向都已被红军提前洞悉,最终遭遇了伏击,全体阵亡。
红军的无人机不仅载重能力卓越,而且机动性极强,我方手动操作的高射机枪和机炮在面对它们时,几乎无法命中。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我装甲连确实无能为力,只能无奈接受惨败的结局。”
三人都是将这次战败的黑锅甩到程少龙的无人机装备上。
不过林天想想似乎也没什么问题,自己的蜂群无人机与程少龙的相比差距就是这么大。
从蓝军中校到连长,众人均一致指出无人机的问题是导致此次失败的关键因素。
这一观点让在场的军官们纷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亲眼目睹这两种无人机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的性能差异。
“我亲自考察过凹形河滩的地形,”一位军官说道,“那里确实是个易守难攻的要地,否则我们蓝军也不会仅派遣一个营驻守。原本是想将更多兵力投入到正面战场以夺取优势,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仅没能守住,反而让敌军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
“虽然现代战场上无人机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比如在大毛和二毛的冲突中,无人机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看来,也没那么神秘莫测啊。”另一位军官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要是换我去守那处海滩,”又有人自信满满地说道,“我绝不会轻易让阵地失守。说到底,还是钱森的防守策略存在问题。”
由于许多人尚未亲眼见识过林天无人机的强大威力,因此会场内一时间争论不休,各种观点交织碰撞。
张平出声让众人安静。
“好了,接下来由我358团的孔团长做汇报,让大家看看新式无人机的实际战果,还有大家也可以学习一些教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