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7章 怎么追抽象派(1 / 2)

加入书签

在这个表情包迭代比季节更替还快的时代,你或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被粉色露比、线条小狗承包聊天界面的女生,渐渐开始用“猥琐马楼”“魔性扭动”“熊猫头歪嘴笑”这类抽象表情包占领屏幕。她们发着“笑亖,根本笑不亖”的弹幕式文字,聊着“尊嘟假嘟”“我裂开了”的网络黑话,看似玩世不恭、放飞自我,可真当你在现实中遇见她们,却可能被那瞬间泛红的脸颊、略显拘谨的眼神惊到——原来屏幕后的“抽象大师”,竟是个会害羞的漂亮姑娘。

这种“线上疯批、线下纯情”的反差,恰恰是抽象女最迷人的特质。她们用夸张的梗和表情包搭建起一道互联网防线,既想在虚拟世界里释放天性,又怕真实的脆弱被看穿。想要走进她们的世界,靠套路行不通,凭真诚不够用,得先读懂那层保护壳下的细腻心思,再用“同频共振”的默契敲开大门。

一、抽象女的“三重人格”:看懂她们的“保护色”与“真性情”

要追抽象女,先得明白她们为何沉迷“抽象”。这类女生往往是互联网的深度冲浪者,她们见证过网络的狂欢与荒诞,也体会过社交中的尴尬与疏离。于是,她们学会了用梗当盾牌,用自嘲当武器,在“搞笑”的伪装下藏起真实的情绪。

她们的第一重人格是“互联网表演者”。在群聊里,她们能接得住任何离谱的梗,从“退退退”到“服了你个老六”,从“恐龙扛狼”到“听我说谢谢你”,仿佛脑子里装着一个实时更新的梗库。你发一个“马什么梅”,她能秒回“马冬梅啊”,顺带附赠一个熊猫头拍桌大笑的表情包;你说“今天累瘫了”,她会甩来一句“建议直接躺平入土,我帮你选棺材色”,看似毒舌,实则在用幽默化解你的疲惫。

第二重人格是“敏感的伪装者”。那些看似没心没肺的玩笑,往往藏着不易察觉的潜台词。她说“我直接360度转体破防”,可能不是在玩梗,而是真的遇到了委屈;她说“笑死,这都能哭”,转头可能就对着屏幕偷偷抹眼泪。她们习惯了做别人的“快乐源泉”,却忘了自己也需要被安慰。就像喜剧演员在舞台上逗笑所有人,下台后却可能独自消化落寞,抽象女也在用“搞笑”掩饰内心的柔软——她们怕认真表达情绪会被当作矫情,怕袒露脆弱会被轻视,于是只能用“抽象”当面具,把真实的自己藏在表情包后面。

第三重人格是“矛盾的渴望者”。她们一边渴望被理解,一边又抗拒被看穿。你跟她正经说“早点休息”,她会回“装”;你鼓起勇气表白,她可能甩来一个“点中点”的表情包,看似拒绝,实则可能因为太紧张而手足无措。她们就像带刺的玫瑰,用尖锐的“梗”护住花瓣,却在无人时悄悄期待有人能小心翼翼地拨开尖刺,看到里面的温柔。

看懂了这三重人格,你才会明白:追抽象女,不是要跟她比谁的梗更离谱,而是要让她知道,你能透过那些夸张的表演,看到她真实的喜怒哀乐。

二、破局第一步:成为“梗界同路人”,但别做“梗的复读机”

抽象女的社交圈里,“懂梗”是入场券。如果你连“绝绝子”“yyds”都觉得莫名其妙,那基本等于在跟外星人对话。但“懂梗”不等于“玩梗”,更不等于把网络热词当口头禅,真正的关键是“同频”——能接住她的信号,还能给她新的惊喜。

先做“梗的观察者”。偷偷翻一翻她的朋友圈、微博或聊天记录,看看她常发哪些表情包,反复用哪些梗。如果她最近总发“尊嘟假嘟”,说明她可能在追某部剧;如果她爱用“熊猫头”系列,大概率是个资深表情包玩家;如果她时不时蹦出几句方言梗,或许那是她的家乡特色。你不用全盘照搬,只需要找到几个她高频使用的“梗点”,做些功课。比如她发“我裂开了”,你别回“怎么裂开了”,可以接“需要502还是订书机?我这有进口胶水,粘得比爱情还牢”;她发“绷不住了”,你可以说“我带了新绷带,不仅能绷住脸,还能绷住你想掉的眼泪”。这种“接梗+延伸”的方式,既显露出你懂她的梗,又比单纯复读梗多了几分巧思,会让她觉得“这人有点东西”。

再做“梗的创作者”。抽象女最反感“尬玩梗”的人——那种把“梗”当模板,不管语境硬套的行为,比不懂梗还让人尴尬。比如她跟你说“今天淋雨了,好惨”,你硬接“恐龙扛狼扛狼扛”,只会让她觉得你在敷衍。真正的高阶玩法是“梗的二次创作”,结合她的语境造新梗。比如她抱怨“上班如上坟”,你可以说“那我建议你带点纸钱,给老板烧点,说不定能涨工资”;她发美食照片说“减肥失败”,你可以回“没事,胖了我帮你扛,反正我力气大,扛得动一个吃货的倔强”。这种带着个人特色的梗,既贴合当下的聊天氛围,又藏着你的用心,比生搬硬套的热词更能拉近距离。

最后要记住:梗是工具,不是目的。别为了玩梗而玩梗,更不能用梗代替真诚。如果她跟你说家里人生病了,你还在甩“笑亖”的表情包,只会让她觉得你冷漠。这时候,不如收起梗,认真说一句“需要帮忙的话,随时找我”——偶尔的“破功”,反而会让她觉得你靠谱。

三、分类型突破:“闷骚型”要拆壳,“明骚型”要合拍

抽象女看似都是“疯批”,实则分两种:一种是“线上疯、线下静”的闷骚型,另一种是“线上线下都疯”的明骚型。追法不对,努力白费,得按需定制策略。

先搞定“闷骚型”抽象女。这类女生现实中可能是文静的乖乖女,说话轻声细语,甚至有点社恐,但一到网上就像换了个人,梗比谁都密,表情包比谁都野。她们的“抽象”,更像是对现实中压抑的释放——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全在网络里补回来了。

追她们,关键是“创造能让她放飞的场景”。别约咖啡厅、图书馆这种需要“端着”的地方,那只会让她继续戴面具。可以试试卡丁车、密室逃脱、livehoe这类能释放天性的场合:在卡丁车赛道上,看着她踩油门时尖叫着喊“冲啊”,比在微信里发“哈哈哈”更能拉近距离;在livehoe跟着音乐蹦跳时,她可能会卸下防备,跟你分享耳机里的私藏歌单。重点是让她觉得“在这里不用装”,比如你可以提前查好场地的特色,跟她说“那家密室有个环节要学猩猩叫,我猜你肯定比猩猩叫得像”,用玩笑打消她的顾虑。

另外,要学会“从线上梗过渡到线下细节”。比如她在微信里说“最近想吃螺狮粉,臭味越重越好”,你别只回“我也爱吃”,可以默默记下,下次见面时带一份正宗的柳州螺狮粉,说“听说这家的臭味能熏晕隔壁小孩,适合你这种‘重口味’”。这种“把线上的梗落到线下”的举动,会让她觉得你不仅懂她的玩笑,还记着她的喜好,比单纯的“我懂你”更有杀伤力。

再来说“明骚型”抽象女。她们线上线下一个样,现实中也敢跟你开玩笑、讲段子,甚至会主动跟你分享离谱的经历,比如“昨天买奶茶,店员给我多放了三倍糖,我现在甜得想原地去世”。她们的“抽象”不是伪装,而是真实性格的外放——活得通透,不矫情,讨厌按部就班,喜欢新鲜刺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