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8章 皇权不下乡(1 / 2)

加入书签

老朱来到了朱标的身边,说道:“不过是些余孽罢了!”

说罢,他便将他所知道的白莲教信息一股脑的全部说了出来,朱雄英这才知道,老朱知道的,比他知道的多得多。

比如,这股白莲教的反贼,实际上并不是一股白莲教,而是两部分,其中一股兴起于洪武十九年的江西新淦,首领名叫彭玉琳。而另一股兴起于洪武二十年的袁州,其首领姓李,现在还并不知道姓名。

这两股白莲教起初都十分的弱小,而且也各自独立,并没有什么关联性。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这两股白莲教这两年,迅速的开始发展,且信徒变得十分多。

彭玉琳自称‘弥勒祖师’,暗自里已经开始设置官署,建年号‘天定’,已经具备一定威胁。

早在大明建立之前,江西就是白莲教的多发区域,比如袁州人彭莹玉是元末南方红巾军的实际开创者。至正十一年,他支持门徒徐辉寿建立的天完政权,实力十分强大,这就导致这片区域,长期以来,宗教氛围浓厚。

大明建立之后,起初江西的赋税十分沉重,便有人趁机在民间散布教义,吸纳底层民众成为教徒,这时候的白莲教还不成什么气候。

“真正让这些人变得难缠的时候,是标儿你上位之后!”朱元璋对着朱标说道。

朱标疑惑了,这是为何,于是说道:“爹,孩儿上位之后,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实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这都是对百姓大大的好事儿,怎么会助长白莲教呢!”

朱标其实说的不错,如果白莲教只吸纳底层民众的话,与今日的大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威胁。

但由于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打击民间大族大地主,这些人成为了最反动的人群了,因为切实的对他们造成了打击,加上在新政的改革实施的时候,也杀掉打压了不少的士绅地主,这些人怀恨在心,巴不得对老朱群起而攻之。

再后来,全国兴修水利,大肆搞基建,地方官员对行政区域的控制,变得比以前明朗的多,收税纳税等行为,有种要摒弃族老乡老,搞皇权下乡这个苗头。

这彻底的挑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他们认为自己的特权正在消失,再过去几代,他们说不定就和那群泥腿子百姓差不多了。

这是他们绝不能接受的事情!

而白莲教的教义,正俱有反动色彩,二者可谓是一拍即合,联系到了一起。

有了这些地方乡绅的支持,白莲教迅速变得比较难缠了。江西地区的宗族制度十分发达,宗法关系严密,白莲教常常以宗族为单位发展信徒,甚至通过祖祠、族学等场所进行秘密活动。

这就让这些白莲教俱有隐蔽性和一定的实力。

朱雄英听到老朱的这些话,突然觉得,现在大明的好多事情都脱离历史太多了,历史上,在洪武二十年左右的时候,是爆发过白莲教的叛乱,但都是一些小打小闹,完全不成气候,属于是县令带民兵就能剿灭的那种。

“爹,既然如此,”

朱雄英沉思了良久说道,“那咱们现在,应该怎么消除白莲教的威胁?如今他们与地方乡绅勾结,又以宗族为单位发展,行事隐蔽,想要一网打尽怕是不易。”

朱元璋冷哼一声,显然是没把这群人放在眼里,在他看来,没有人比他更懂红巾军、白莲教,他说道:

“不管他们如何隐蔽,如何勾结,只要他们敢兴风作浪,我大明朝廷就不会坐视不管。如今我们已经掌握了他们的大致情况,接下来便是要制定一个周全的计划,将他们连根拔起。”

朱标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爹,儿臣以为,我们可以先从分化他们与地方乡绅的关系入手。那些乡绅之所以支持白莲教,不过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特权,这是新政影响了他们的利益。”

“我们可以适当调整一些政策,给予他们一定的安抚,让他们看到朝廷并非要将他们赶尽杀绝。同时,加强对新政的宣传,让他们明白新政对国家和百姓的好处,或许能让部分乡绅动摇。”

朱元璋摸着胡须,若有所思地说道:“标儿此言有理。不过,对于那些顽固不化、死心塌地与白莲教勾结的乡绅,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严惩以儆效尤。另外,咱打算加强对江西地区的监管,需找一个得力的官员前往,看看地方的吏治是不是干净。”

“不过,想要将他们连根拔起,还需要想办法。加强对基层的控制,让地方从上往下,都在咱的管理当中!”

这句话,听到朱标和朱雄英耳朵里,效果完全不同。在朱标看来,自始皇以来,王朝历经千年。乡绅地主一直是古代税收中的核心中间角色。

因为朝廷的税收变化,朝廷不可能一个村一个村的传达给村民,这就需要乡绅地主,替官府宣传税收政策,比如说现在税是多少,有几种税,你们家三亩地,应该交多少。或者是你们家六口人,应该交多少。

同理,收税的时候,也没有官吏去一家家的收税,而是这些乡绅将全村收齐的税粮、银两汇总起来,统一再交给官府。

这样一来呢,乡绅就会有很大的空子可以钻,比如我家有两千亩地,但我就报八百亩,什么?官府来查怎么办?我把这余下的一千二百亩转嫁给这些村民身上不就行了,他们人多,苦一苦,就多收两千四百亩的税吧!

多出来的这些?我跟县官老爷五五一分,岂不美哉。

这种方式虽然说是有弊端,但已经是封建社会下的最优选择了,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有的县城离村子还有好几天的山路,官吏去收税,收完了运出来,在统一运到国库,估计十石粮食,能剩下三石,就已经算是很厉害了。

你说古今这么多的贤明君主,他们能不知道这些乡绅在谎报?

肯定会有人知道,知道了却没有过多的干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皇权不是不能下乡,而是下乡的成本太高了,得不偿失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