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皇权不下乡(2 / 2)
这些乡绅吃点儿就吃点儿吧,总不能让人白干活不是。
所以,在朱标的视角来看,加强基层的控制,让皇权下乡这件事儿,可比什么摊丁入亩难的多多了,这事儿在封建帝王手里干,就和自掘坟墓差不多,属于是这皇帝不想干了的操作。
摊丁入亩之下,这些乡绅依然有操作空间,就比如后世‘万国来chao’的大清,在摊丁入亩之后,通过隐瞒土地、加码征收、转嫁税赋等老手段,还是能变成乡绅少缴税,甚至不缴税。
加上清廷的统治者过于无能,就连中规中矩的皇帝都成为明君了,昏君都被夸成了圣君了。到了中后期之后,成为了‘富者田连阡陌而税轻,贫者无立锥之地而税重’的现象。
所以,摊丁入亩看似是减轻了税收,维护了统治,但本质上还是离不开乡绅地主。
而朱雄英的视角来看,皇权要下乡,这应该是必须要进行的事情,不将这群人给打倒,大明将来还会有覆灭的危险,因为底层依旧在受苦,他们依旧没有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
那这件事儿要怎么做呢?难,很难,非常难!
于是朱雄英说道:“皇爷爷,加强基层控制力,让皇权下乡,不是一朝一夕,下个圣旨就能完成的事儿,如何能够不引起民间动荡,还能把这事儿办好,我们还需要从长计议。”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他点了点头,说道:“咱知道这事儿急不得,这事儿,可能咱是做不完,你爹这辈可能也做不完,大孙,你这辈儿,一定能做完!”
朱雄英一时间没有回话,因为在他认为,可能很快这事儿就能做完,大明能实现皇权下乡,靠的不是兵有多广、船有多利、炮有多大。
而是靠着路能修多块、文化传播有多快,古代没有形成皇权下乡不是主观原因导致的,而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一定就搞皇权下乡了。
道路可以增加村镇县的联系,如果一个县城的人,他骑着马,半天或者一天,就能到达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那将大大的减少基层治理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全国搞基建了,他们会觉得权利流逝的原因。
要是每个村子中,有三成的民众,可以自发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国家的税收政策,大政方针,那他们就不会被乡绅地主所欺骗,地主乡绅欺骗官府朝廷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
不过这事儿虽然需要去做,可还不是眼前着急的事儿,眼前着急的事儿,怎么剿灭这些白莲教,让他们不能在兴风作浪。
于是他说道:“皇爷爷,咱别说远了,眼下这些白莲教叛贼,是不是先处理一下!”
朱标见状也点点头,再他看来,搞什么皇权下乡的,风险太高了,还是先将眼下这些反贼处理一下,这是靠谱的事儿。
老头子自信一笑,说道:“就这些人,能逃得出咱的手掌心吗?你们放心吧,咱都安排好了!”
早在查出白莲教的时候,朱元璋就认为这事儿不简单,需要派遣一位得力的臣子,前去江西,将这群余孽剿除。
这个臣子既需要有一定的才华,做事儿还需严谨,最好还需要懂得一些兵事。
他左选右选,就觉得有一个人挺合适的,这个人就是齐泰。
齐泰是洪武十七年应天乡试解元,初任礼部主事,后转为兵部主事,为官七年从无过失,后来朱元璋给他赐名为‘泰’,取国泰民安之意,可见对这个臣子的看中。
历史上,这位还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顾命大臣,也是建文帝身边,唯一一个智商和操作都比较在线的人。
这个人行事严谨,又懂得兵事儿,十分适合操作此事儿。
朱标和朱雄英一听,朱元璋派了此人去当钦差,总领清缴白莲教及地方宗教势力的一切事务,还有节制地方卫所的权利,应该是万无一失了。
随后,朱标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说道:“爹,雄英,这白莲教怎么得知你在进行医学解剖的事儿的?这事儿查出来没有!”
听到这里,朱元璋面色一沉,说道:“这个咱还没有查出来!咱怀疑过老五,后来调查了一番发现并不是他。那天去雄英带老五和允炆、允熥去了医学研究院,但允炆、允熥两个孩子只见了外围的,内部解剖的场景只有老五见过!但不是他!”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这事儿进行了这么长时间了,也有可能是我那边内部有什么疏漏,我已经派人去查了!”
朱标思索片刻,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
朱雄英见这个话题聊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说下一个话题了,他说道:“皇爷爷,爹,这事儿先别讨论了,我这边儿要说一个大事儿,看你们同意不?”
“大事儿?”朱元璋一听,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说道:“大孙,你不是又要打哪里吧?让我猜猜,你想打占城是不是?”
他苦口婆心的说道:“大孙啊,不是咱拦着你,现在大明军费开支太高了,还是别打了,先把几块新地治理好吧!”他十分担心,大孙子又要去占城去垒人头山去。
朱雄英一脸的无语,啥意思,我就是这个人设吗?
“皇爷爷,孙儿不是要说打仗的事儿...”
“不是打仗?不是打仗就行啊!”朱元璋松了一口气,说道:“那是啥事儿?”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说道:“皇爷爷,目前大明太大,事务太多,孙儿认为,光靠皇帝亲力亲为处理事务,这个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现在我们祖孙三代勉强干这个事情,往后可没这个条件啊,依照孙儿看,这事儿还需要想个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