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9章 内阁(1 / 2)

加入书签

朱雄英说这话的意思,实际上是想组建内阁。自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以来,皇权逐渐达到了巅峰。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政务,什么大事儿小事儿,都最终等皇帝来拍板,现在每天要处理的事务多达几百件儿。

可想而知,皇帝的事务有多繁重。遇上勤政的皇帝还好,要是遇上懒的,不愿意批改这么多的,自然权利就要外放,就要滋生很多权臣。

所以,既然如此,就早日制定出完美的内阁,并让内阁的权利严格限制,让其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却又不会影响皇权的绝对权威。

这件事儿朱雄英很早就在思考,如今已经有了些许眉目,所以说出来,看看老朱的态度如何。

可老朱听完朱雄英的话之后,表现的有些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这还叫问题吗?

皇帝的工作量激增,这是皇权至上最生动的证明,要是啥事儿都不找皇帝了,那这皇帝干起来也就没劲了。

他好不容易将丞相制度给取消了,为的什么?不就是为的大权小权都独揽吗?

这事儿还能想办法?嗯?原来大孙已经发现了,这群官员办事儿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原本能一百个字就能说完的事儿,非要写一千。大大的增加了咱的工作量啊,怪不得咱老是感觉近些年批奏折越来越累了呢。

奏折过于冗余,办事儿拖沓,分明是故意的!

于是他说道:“大孙,你说的对,这群官员办事儿效率简直是效率太低了,咱这就下旨,谁以后奏折超过二百字,就打回去重写!也不能什么事儿,都递到咱们这儿!什么事儿,都值得长篇大论!”

朱雄英心想,我倒不是这个意思。现在官员的奏章已经很简洁了好吗!

于是他进一步的解释道:“皇爷爷,孙儿的意思是,可以组建内阁!”

“内阁?”朱元璋皱眉,他虽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也从字面意思上知道,这应该不是个好东西。

“没错!”

朱雄英进一步的解释道:“内阁就是一种政治辅助机构,其职能就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阅读奏章,草拟初步意见,皇帝最终决策的一个机构,作为皇帝和八部之间的中间部门!可以理解为升级版的殿阁大学士。”

“不可!”朱元璋的脸色都变了,说道:“此事绝对不可,咱就是累死,也不能搞这么一套,这和中间有个丞相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执政,其实是有一个底层逻辑的,那就是对官僚集团极度警惕,不允许有权力外流,在他看来,皇权至高无上且不可共享。

他经历的时代,丞相就没一个好东西,而且他读过的史书之中,丞相有能力又忠心的可不多,大部分都是为自已盈利的奸臣。

而这个内阁,哪怕仅仅只是顾问、草拟意见,这也意味着皇帝需要依赖文官的意见,这会削弱皇帝的“绝对决策权”。

若是进一步发展,内阁的这些人被组织起来,出现了只有一个声音,则会直接架空皇帝的行政权。

这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也是他将不可立相这个制度,写进皇明祖训里,让后世子孙按照他定下的框架走,就不必受到文官的摆布了。

他自认自己的制度可以使得大明兴盛数百年,可大明才建立了多少年,他大孙子竟然就要改?

“大孙,这事儿是谁建议你的,咱比较赏识他的才华,想见见!”朱元璋微微一笑,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可一旁的朱标和朱雄英都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杀意。

不管是谁,蛊惑咱的大孙,旁敲侧击的想要恢复相权,那就一定要严惩。

朱雄英一看这样,心道,坏了,这是不是挑动了老朱的敏感神经了,于是他连忙说道:“皇爷爷,此事是孙儿所想,内阁和丞相制度可是天差万别,不可混为一谈的。”

“你确定没人跟你提?”朱元璋询问道。

朱雄英强调道:“皇爷爷,孙儿怎么会骗您呢。”

“大孙啊,你说的这个内阁,说是能协助咱和你爹处理政务。但这些文官的花花肠子可多去了,咱与这些狗官斗了大半辈子,深知他们的心思。这丞相制度废除之后,咱才真正把大权握在了手里。谁能保证那些文官不会抱团?他们抱团了,就想着是不是可以多要些权利,一旦有那一代的皇帝能力差点儿,就还是有被架空的风险。

大孙,你还年轻,有些事情你看得还不够透彻。这皇权的稳固,容不得半点闪失。咱知道你心是好的,可这法子不行。咱们还是得从官员的办事效率上想办法!”

朱雄英见老朱没有喊打喊杀,觉得这倒是一个好的开始,于是便准备详细说一说,他问道:“皇爷爷,您这几天当政,可计算过每天要处理多少政务?”

朱元璋心中盘算一下,说道:“大概有几百件儿?四百件儿差不多了吧!”

朱雄英看了看朱标,又看向老朱,说道:“爹,皇爷爷,你们有没有感觉到,现在的政务,要比前几年的时候多了?”

朱标想了想,以前没这么对比过,但是这样仔细一想,好像现在确实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政务越来越多了,于是朱标说道:“确实多了很多,主要是因为大明多了很多部门,比如宝司、市舶司、农部、海军,还多了三个布政使司,这事物确实多了不少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