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内阁(2 / 2)
朱元璋这么在心中一想,张了张嘴,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朱标说的对,近几年的事务确实多了很多。
“皇爷爷,现在大明的制度,远超历朝历代,可经济发展,还没有到达王朝巅峰,等大明的人口达到上亿的时候,数十位藩王去到海外的时候,每天所需要处理的事务,将会是海量的。”
朱雄英循循善诱,继续劝说道:“这些政务可能是来自新秦、新赵、新吴,也可能来自某个县里马夫的粮草调集,更有可能是某个地方的税收问题。”
“而这些问题呢,全部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皇帝可能能处理四百件,甚至是八百件,可等后世之君当朝的时候,可能就是一千件,两千件,到了那个时候,后世之君该怎么办呢?难不成后世之君各个勤政,若每天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这身体还能好吗!”
他说完这句话,顿了顿,目光在朱标的身上转了两圈儿,其中蕴含什么意思,老朱和中朱都明白。
“孙儿认为,要么,这个皇帝干脆就成了昏君,国家大事儿没人处理。要么,这个皇帝就需要把事务分给臣子去做,可无论分给谁,就都有权利流逝的风险,所以,就需要有一个,既能大幅度分担皇帝压力的一群人,同时,这群人,又不能威胁到皇帝的绝对权威!”
听到这话,朱元璋觉得,确实是有这个可能,可历朝历代的丞相其中多有奸臣,若是找这么一群人来代替丞相,这事儿是好是坏呢!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的手指不自觉地在椅子扶手上轻轻敲击着。
朱雄英见状,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触动了老朱的内心,于是趁热打铁继续说道:“皇爷爷,内阁与丞相制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内阁成员只是皇帝的顾问和助手,他们无权自主决策,并且权利分散在多人手中,皇帝可直接对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人进行罢免!”
朱标自从做了皇帝以来,是深知这是多么繁重的工作量,就是吃饭的时候,也得批阅奏折,他可没有老朱那副铁打的身板儿,看样子自家大儿也不会有,于是也在一旁帮腔道:
“爹,雄英说的确实有道理。如今大明日益昌盛,事务繁多是必然趋势。若能有一群不分钱的人,来分担一些基础政务,也能让您和我多些精力去处理要紧大事。”
朱元璋缓缓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朱雄英,说道:“大孙,你说的这些听起来倒是有些道理。但这世间人心难测,你如何保证内阁成员不会结党营私,妄图夺取权力呢?”
朱雄英早有准备,立刻回答道:“皇爷爷,孙儿已经想好了对策。内阁成员的选拔将由皇帝亲自决定,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和轮换。同时,这些人不能结党,不能成为座师。可以从八部侍郎、地方督抚、翰林院学士等中层官僚中推荐。”
“而这些推荐者,可以给亲王、八部尚书、监察官、武将勋贵等人,避免从‘名门进士’或‘单一派系’中选拔!”
“阁臣任期3年,期满后需要重新考核,皇帝可续任或罢免!最长任期不得超过6年!”
“内阁需要严格遵循‘三不原则’。不掌握决策权,内阁只负责日常政务,比如赋税征收、官员考核,礼仪等提出方案,特定事物还需要皇帝批准;不掌握人事权,内阁无权任免三品以上的高官,三品以下提出推荐意见;不掌握军财权,国库支出、军费、军事调动,需将由五军都督府提出方案,经过皇帝批准后执行!”
“内阁严禁设立首辅等内阁首脑,阁臣相互之间地位平等,阁臣单独无法提出方案,必须达成半数以上共识,方可呈交给皇帝。”
“保留六部部分独立行政权力,规定某些事项可直接向皇帝汇报负责...”
“皇帝可以随时解散内阁,并重新组织...”
朱雄英滔滔不绝,将内阁这个机构,从内到外全部说了一遍,基本上可以避免内阁专权的情况出现,内阁在此的作用,是作为皇帝的辅助秘书机构出现的,从开始时候,就严格限制他们的权利。
只要后世之君,按照这个大框架去做,就算不是英明神武,也可以维持帝国正常运转。
朱元璋微微点头,他不得不承认朱雄英考虑得很周全。但他心中仍然有所顾虑,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制度,他担心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大孙,此事事关重大,容咱再好好想想。你先把内阁的具体制度和运行规则详细地写下来给咱好好看看。”
朱雄英一听有戏,于是连忙点头称是:“皇爷爷放心,孙儿这就去写,一定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周全。”
朱元璋站起身来,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步,说道:“大孙,你有这样的想法和远见,咱很欣慰。但咱也希望你明白,皇权的稳固是最重要的。任何制度的设立都不能以牺牲皇权为代价。”
朱雄英恭敬地说道:“皇爷爷教诲,孙儿铭记在心。孙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明更加繁荣昌盛,让皇权更加稳固。内阁的设立只是为了更好地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不是削弱皇权。”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了一些。他知道这个大孙子自小聪明睿智,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或许这个内阁制度真的可以尝试一下。
“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思索片刻后说道:“爹,雄英考虑得极为周全,这内阁制度既能分担政务压力,又对权力有诸多限制,不会威胁到皇权。如今大明发展迅速,事务增多,若有这样一个辅助机构,对朝廷运转有益。依我看,等雄英将具体事项卸下来之后,若是可以,不妨试行一下。”
看到朱标也对此事呈赞同态度,朱元璋并没有再表现出抗拒了。他现在已经老了,江山已经交给了儿孙,他就想尽量少管事儿了。
就算是此刻他进行强烈反对,等他百年之后,这些问题还会出现,制度还会改变,与其如此,不如自己参与进去,还可以让这个制度没有纰漏。
近十年以来,大明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也让他的思想变化了很多,可以去接受新事物,可以去尝试新事物了,不得不说,这对于大明来说是个好事儿。
就在这祖孙三人商量大事儿的时候,江西的白莲教的日子可不算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