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章 命总难使用。(2 / 2)

加入书签

第七章 岁岁长青

转眼到了年底,长庚镇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诊所的窗玻璃上结了层薄霜,林砚青正低头整理草药,就听见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周教授,手里提着个保温箱:“林医生,给你带好东西来了!”

打开保温箱,里面是几瓶封装好的“长庚蓝含片”。周教授笑着说:“这是用咱们的蓝苷液做的,含在嘴里就能缓解咽痛,已经通过审批了,下个月就能上市。咱们还申请了‘长庚蓝’地理标志,以后这就是咱们小镇的专属品牌了!”

林砚青拿起含片,包装上印着长庚山和长庚蓝的图案,还有一行小字:“传承草木匠心,守护人间安康”。他想起母亲当年在笔记本上写的话:“草药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受益”,眼眶不禁湿润了。

小石头放学回来,看到含片后,兴奋地拿着跑出去:“我要去告诉张爷爷、陈爷爷和王爷爷!”不一会儿,诊所里就挤满了人。张敬山拿着含片,翻来覆去地看:“咱们长庚镇也有自己的药了!以后出去跟人说,都有面子!”王顺则说:“我得刻个‘长庚蓝含片’的木雕,摆在工坊里当纪念。”

春节前,“长庚蓝含片”正式上市。县文旅局特意在镇上办了场“长庚好物节”,把蓝苷液、含片,还有王顺的木雕、张磊民宿的土特产都摆出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小石头穿着红色的小棉袄,在摊位前给游客介绍含片:“这是用长庚蓝做的,含着甜甜的,还能治嗓子疼。”

有个游客买了几盒含片,又问起长庚蓝的故事。林砚青给她讲了母亲种草药、父亲护矿洞的事,还有街坊们一起建工坊、种蓝花的经历。游客听着,眼圈红了:“你们镇的人真好,这份守护太珍贵了。”

春节那天,诊所里格外热闹。张敬山带来了自己做的腊肉,陈建军拎着一筐饺子,王顺则拿着个大木雕——是个“全家福”,上面刻着林砚青、小石头,还有镇上的老伙计们。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吃着饺子,聊着天,小石头给每个人都递了片长庚蓝含片,说:“祝大家新的一年,健健康康!”

开春后,长庚希望小学的“草药文化角”又添了新东西——县医院捐赠的显微镜,孩子们可以用它观察长庚蓝的细胞。林砚青带着孩子们做实验,当看到显微镜下蓝色的细胞时,孩子们都惊呼起来:“原来长庚蓝里面是这样的!”

陈阳拿着自己的观察笔记,跑到林砚青身边:“林老师,我以后想当医生,像你一样研究草药,守护小镇。”林砚青摸了摸他的头:“好啊,只要你坚持,一定能实现。”

这年夏天,长庚镇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是当年林砚青父亲矿上的老同事,姓赵,从外地回来探亲。他听说了长庚镇的变化,特意来诊所找林砚青:“你爹当年为了保护矿洞,受了不少苦,现在看到小镇这么好,他肯定高兴。”

赵叔还带来了一本旧笔记本,是林砚青父亲当年在矿上的工作记录,里面记着矿洞的地质情况,还有对小镇未来的设想:“希望以后镇上能种满花草,孩子们能有学上,街坊们能健健康康。”林砚青捧着笔记本,眼泪掉了下来——父亲的心愿,如今都实现了。

秋天的时候,长庚蓝种植基地又丰收了。这次,基地里多了不少新面孔——是周边乡镇的农民,来学习种植技术。林砚青带着他们看土地、教技术,还把母亲的笔记复印了分给大家:“只要好好种,长庚蓝就能长得好,大家都能有好收成。”

有个来自邻镇的农民,种了三亩长庚蓝,年底卖了个好价钱,特意来感谢林砚青:“林医生,谢谢你!现在我家的日子好过了,明年我还要多种几亩。”林砚青笑着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一起把长庚蓝种得更好。”

年底的时候,镇长给林砚青送来了一个奖状——“乡村振兴带头人”。林砚青把奖状挂在诊所的墙上,旁边是母亲的草药图谱和父亲的矿洞笔记。小石头看着奖状,骄傲地说:“哥哥,你真棒!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为小镇做事。”

这天晚上,林砚青带着小石头去后山看星星。长庚星依旧明亮,山脚下的长庚蓝工坊亮着灯,工人们还在加班生产含片。远处的小镇里,家家户户都亮着灯,传来阵阵笑声。

“哥哥,”小石头靠在林砚青怀里,轻声说,“你说,以后长庚镇会变得更热闹吗?”林砚青望着星空,点了点头:“会的。以后会有更多人来这里,种长庚蓝,学草药,听咱们小镇的故事。但不管怎么变,咱们守护小镇的心,永远不会变。”

小石头点了点头,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林砚青抱着他,感受着晚风带来的长庚蓝清香,心里满是希望。他知道,只要这份守护与传承还在,长庚镇就会永远安宁,长庚蓝就会永远绽放,长庚星就会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

岁月流转,长庚镇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血脉里的温暖,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坚守,会像长庚山的年轮一样,一圈圈延续下去,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落幕的传奇。而林砚青和小石头,也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守护着长庚镇,守护着这里的草木、这里的人,守护着每一个平凡而温暖的日子。

雾散终有日,长庚永照时。这片土地上的爱与传承,会像长庚蓝的花期一样,年复一年,岁岁长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