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51章 高宗禅心:灵隐题字,径山藏经(2 / 2)

加入书签

他立刻让人回临安,传旨给国子监的学士们,让他们组织人手,抄写《大藏经》。学士们接到旨意,不敢怠慢,挑选了几十个书法好、懂佛经的文人,在国子监里辟了间屋子,专门用来抄经。抄经的纸是特制的宣纸,墨是上等的松烟墨,每个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不能有半点差错,写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抄写一页。

赵构每个月都会从灵隐寺去径山寺,看看抄经的进度。有次,他见一个年轻文人抄经时偷偷打瞌睡,笔尖在宣纸上画了道墨痕,当即走过去,没有责备,只是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了句“静心抄经,便是修行”。那文人惊醒后,见是赵构,赶紧跪下认错,往后抄经时,再也不敢懈怠。

抄经的日子持续了三年,几十万字的《大藏经》终于抄完。送经那天,径山寺里挤满了人,孝宗也从临安赶来,亲自帮赵构把经书搬进藏经阁。经书被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用蓝色的布套包裹着,阳光透过藏经阁的窗户照进来,在经书上洒下金色的光斑。赵构看着满架的经书,对孝宗说:“这些经书,不仅是佛门珍宝,更是大宋的文脉,往后要好好保管,别再让它遭了战乱。”孝宗点点头,让人在藏经阁门口立了块碑,上面刻着“宋高宗御制《大藏经》藏于此”。

往后的日子,赵构依旧在灵隐寺修行,只是多了件事:每个月去径山寺,在藏经阁里读经。他坐在书架前,翻开一本《金刚经》,轻声诵读,声音虽轻,却透着虔诚。有次,一个小和尚问他:“居士,您为何要费这么大劲抄经?”赵构摸了摸小和尚的头,说:“抄经不仅是为了佛门,更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不管战乱多频繁,文脉不能断,人心不能乱。”

绍兴三十五年冬,杭州下了场大雪,灵隐寺的屋顶和竹林都裹上了白雪。赵构病倒了,躺在禅房里,呼吸越来越微弱。孝宗赶来时,他正握着那方端砚,嘴里念叨着“径山寺……藏经阁……”。孝宗趴在床边,说:“父皇放心,儿臣会好好保管《大藏经》,也会守护好大宋的江山。”赵构听了,缓缓闭上眼睛,手里的端砚落在枕头上,墨香依旧。

赵构死后,孝宗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灵位安放在径山寺的藏经阁旁,还把他写的“佛国山”拓片,贴在藏经阁的门上。每年清明,孝宗都会去径山寺,一边祭拜赵构的灵位,一边翻看《大藏经》,有时还会拿起笔,在空白的宣纸上,模仿赵构的笔迹,写几个字,墨香混着经书的香气,像赵构从未离开。

多年后,径山寺遭遇火灾,藏经阁的屋顶被烧毁,可书架上的《大藏经》却被寺里的僧人拼死抢救了出来,只是有些经书的边角被烧黑。后来,僧人用新的布套把经书重新包裹好,依旧放在藏经阁里,只是在每个布套上,都绣了个小小的“宋”字,用来纪念当年抄经的赵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