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尼庵走出的皇子母(2 / 2)
临终前,李氏拉着刘娥的手,声音微弱:“太后,臣妾没别的要求,只求您别告诉祯儿真相,别让他为难。”刘娥点头,眼泪掉在李氏的手背上:“你放心,我会让你走得风光,也会好好待祯儿。”
李氏去世后,刘娥下旨,用太后的礼制给她下葬。宫里的人都很惊讶,说李氏只是个宸妃,不该用这么高的规格。刘娥却坚持:“她为大宋生了皇子,功不可没,用太后礼制,是她应得的。”她还特意让人给李氏穿了皇后的礼服,在棺材里放了很多陪葬品,包括当年那块刻着“平安”的玉佩。
明道二年,刘娥去世。有人趁机告诉赵祯,他的生母是李氏,还说李氏是被刘娥害死的,连葬礼都很寒酸。赵祯听了,当场就哭了,下旨把刘娥的家人抓起来,还亲自去李氏的墓地,想打开棺材验尸。
棺材打开的那一刻,赵祯愣住了——李氏穿着皇后的礼服,面色安详,陪葬品琳琅满目,根本不像被害死的样子。这时旁边的老太监递上刘娥当年的懿旨,上面写着“以太后礼葬宸妃,护其身后名”。赵祯拿着懿旨,眼泪又掉了下来,对着棺材磕了三个头:“娘,儿臣错怪刘太后了,您放心,儿臣会好好守护大宋的江山。”
后来赵祯追尊李氏为章懿皇后,把她的灵位迁进太庙,和宋真宗合葬。他还经常去刘娥的陵寝祭拜,每次都带着赵祯(此处应为赵曙,前文为仁宗赵祯,此处修正为仁宗本人)小时候穿的衣服,说:“刘太后,您当年对儿臣的好,儿臣一辈子都忘不了。”
宫里的老人们都说,幸好刘娥当年用太后礼制葬了李氏,否则真会闹出“狸猫换太子”的乱子——要是赵祯信了谣言,杀了刘娥的家人,甚至推翻刘娥的遗政,大宋的江山说不定就乱了。
多年后,赵祯坐在福宁殿里,看着案上那块刻着“平安”的玉佩,想起小时候李氏拉着他的手,想起刘娥抱着他喂奶,忽然明白了——不管是生母还是养母,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他,爱着大宋的江山。
报恩寺的檀香依旧飘着,佛堂里的蒲团换了一个又一个,可李氏从尼庵入宫,刘娥以太后礼葬她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在汴京城的街头巷尾。有人说,这是大宋最温情的一段往事,没有血腥,没有阴谋,只有两个女人,为了一个孩子,为了一个国家,默默付出的真心。
有次韩琦和欧阳修在朝堂上讨论往事,说起李氏和刘娥,韩琦感叹:“太后(刘娥)当年的决定,不仅保住了宸妃的身后名,更保住了大宋的安稳,这份智慧和胸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欧阳修点头:“是啊,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就会斩草除根,哪会有这么圆满的结局。”
赵祯听说后,没说话,只是让人把李氏当年抄的经卷找出来,放在太庙的偏殿里。经卷上的字迹娟秀,有些地方还沾着泪痕,却依旧工整——那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牵挂,是一个女人对命运的接纳,也是大宋后宫里,一段最温暖的记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