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两千六百三十九章 顾正臣进献“奇书”(2 / 2)

加入书签

“不清楚。”

谁也摸不准顾正臣的用意,就连朱元璋也看得一头雾水。

架子放在前面,蜡烛台放在后面,一口气点了三十六根蜡烛,箱子打开,将一面面镜子安装在一旁,光线打在前面的架子两侧,又通过两侧的镜子,将光线发射到架子中央位置,架子上下有导轨,导轨里有凹槽……

奇怪的装置,奇怪的摆设。

当一根绳子拉动,牵引出左侧箱子里的第一张白纸,白纸上下正好靠在卡槽之中,稳稳停下。

全都是硬纸,长一尺半,高一尺。

待一切准备就绪。

顾正臣对朱元璋道:“陛下,还请内侍关闭大殿之门,封堵所有窗户、门缝。”

朱元璋抬手:“照办吧。”

内侍领命。

没过多久,整个奉天殿一下子变得昏暗起来,只有大殿中的烛火明亮地燃烧着,通过镜子的反射,照亮着架子上的一张纸。

朱元璋走下御台,文武也退后,以方便观看。

顾正臣走至架子一旁,沉声道:“这段时日,朝堂之上出现了抑兼并、反抑兼并风波,臣思索之后,便让人制出了这本奇书,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进言,也是为了告诉有争议的文武,朝廷到底该不该抑兼并。开始吧。”

朱棡拉动细绳,第一张纸缓缓移开,随后就出现了第二张纸。

纸张之上,绘制的是八个朴素的农夫,各有其田,日子过得不错,脸上带着笑意,田地里的庄稼也透着勃勃生机。

虽说画面之上一个个农夫的线条简单,并没有填充多少细节,可总给人一种富足、安稳的感觉,这时天是蓝的,庄稼是绿的,连渠里的水,那也是饱满的。

随着这一张画移开,第二幅画便拉至了中间,有人欲置地,上面还有胁迫的对话,被标注在一旁,红色文字很是显眼。

接近着是第三幅画,农民跪下乞求,可置地之人拿出了契约……

第四幅画,农民按了手印,泪水长流。

第五幅画,农民的衣裳变得更为黯淡,还标注了佃户的身份,开始秋收。

第六幅画,秋收的粮食,大部被拉走,农民绝望。

第七至第十五幅画,是农民日子一天天变得困顿,脸上再没了笑,天空也不再蔚蓝,庄稼也低了头,水渠里的水也不再饱满……

到这里,只是八个农民,可到了后面,一下子农民变得多了起来,密密麻麻的百姓,就连田地也变得广袤无垠,之后重新上演了这一幕幕场景。

文武官员看着这些,谁也没觉得这些画怎么样。

这些现实,大家都知道,不少人还是亲历者。

顾正臣口中所谓的奇书,也不过是一幅幅画,仅此而已,没什么出奇。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会如此结束时,顾正臣开了口:“现在,诸位请仔细看这本奇书。”

“什么?”

众人不解。

难不成之前看的,都不算?

顾正臣没有说什么,只轻飘飘地说了句:“开始。”

朱棡拉动绳子的动作快了起来,纸张不断离开又不断拉出,画面应接不暇,一幅幅画快速闪过,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原本静态的图画,一下子活了起来,里面的人似乎也动了起来。

而这一幕幕闪过的画面,给人了一种极大的视觉冲击,这份冲击,直击内心!而后面的画面,也越发的大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