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未来展望(1 / 2)
清晨,淮河两岸被一层薄薄的晨雾所笼罩,宛如轻纱般轻柔。新坝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上。坝顶的LEd灯带在薄雾中散发着柔和的光晕,与远处古渡口闪烁的渔火遥相呼应,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林江踏着草叶上的露水,登上了观测台。清晨的水汽有些微凉,沾湿了他的袖口,但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手中紧紧捏着的两份图纸所吸引。左边是一张1950年泛黄的土坝手绘蓝图,纸页的边缘还保留着当年工程师用铅笔写下的批注,这些批注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水利工程的执着与热爱。
右边则是一张闪烁着荧光的新坝三维建模设计图,线条精准而流畅,展示了现代科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林江小心翼翼地将两张图轻轻重叠在一起,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纸上,形成了一道奇妙的光影。令人惊奇的是,两条粗细不一的轴线竟然完美地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代代水利人用他们的初心画出的传承轨迹。
“林监理,无人机巡检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技术员小张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几分雀跃。林江抬头,只见一架银灰色无人机从坝下缓缓升空,螺旋桨嗡鸣着划破晨雾,高清摄像头如同锐利的鹰眼扫过坝体,实时传回的画面在观测台的显示屏上清晰展开。“您看,每一块混凝土预制块上都有专属的微型二维码。”小张凑到屏幕前,颇为自豪地介绍,“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施工时间、材料批次,连负责振捣的工人名字都能查到,全程可追溯。”
林江的目光却落在屏幕角落一处不起眼的阴影上,眉头微蹙:“把这里放大,再清晰些。”画面迅速拉近,原来是坝体侧面一块松动的警示标牌,金属支架在风里微微晃动,恰好躲在无人机预设的巡检盲区里。“这就是智能巡检的局限。”他转身对围拢过来的团队成员说,语气严肃却不严厉,“机器能捕捉数据,却读不懂‘细微之处’。下周把周伯他们几位老河工请过来,他们靠听水声、看水色就能判断堤坝隐患,这种‘体感经验’,咱们得想办法转化成数字化参数。”小陈立刻掏出笔记本,在“智慧水利计划”,像是在为传承写下注脚。
正说着,小陈突然气喘吁吁地从楼梯跑上来,手里挥舞着一份文件:“林监理!市里来电话了,说要在咱们坝区建智慧水利展厅,这是初步规划方案!”林江快步接过文件,目光扫过图纸,当看到“活态实验室”几个字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规划图上,这片区域被划分成多个实验区,专门用于测试传统治水技术的现代应用。“立刻在文件上批注。”他指着图纸,语气难掩兴奋,“把周伯的‘龙尾’和咱们的新型防渗材料放在相邻试验区,做抗冲击对比实验;再开辟一片区域种上杞柳,看看百年前的固土法子,和现在的混凝土护坡哪个更适合咱们这的地质。”阳光彻底驱散晨雾,照在林江脸上,他仿佛已经看到实验室里,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
中午的技术研讨会在工地会议室召开,气氛异常热烈。年轻工程师小李戴着VR眼镜,在投影幕布上演示新开发的bI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能模拟百年一遇的洪水对坝体的冲击,连水流的每一处涡流轨迹都能精准呈现。”画面中,虚拟的洪水如猛兽般扑向坝体,当浑浊的“水流”漫过仿古设计的鱼鳞状护坡时,林江突然抬手打断:“等一下,试试把芦柴捆的物理参数输进去,模拟一下1954年的抗洪场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