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未来展望(2 / 2)
小李愣了一下,迅速在键盘上敲击,将芦柴捆的密度、韧性等数据输入系统。众人屏息凝视着屏幕,当虚拟芦柴捆投入“洪水”中时,原本剧烈波动的冲击力曲线竟缓缓下降——最终数据显示,加入这种传统材料的模拟场景里,坝体承受的冲击力足足下降了17%。
“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林江走上前,手指轻轻敲击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声音里满是感慨,“光绪年间河工们用的治水工法,放在现代技术的框架里验证,居然有如此扎实的科学依据。”他转头看向团队成员,眼神坚定,“下个月的全国水利行业论坛,咱们就拿这个做主题报告,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智慧的价值。”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年轻工程师们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忽然觉得那些古老的治水故事,不再只是书本里的文字。
会后,林江独自来到坝底的生态湿地。去年施工时种下的芦苇已经长得齐腰高,翠绿的芦叶在风里轻轻摇晃,几只白鹭展开洁白的翅膀,在浅滩上悠闲地觅食,偶尔低头啄起水里的鱼虾。他想起刚开工时,施工队嫌这片湿地碍事,建议填平后扩大施工区域,是他力排众议坚持保留下来。“这可比任何人工防渗膜都管用。”林江蹲下身,掬起一捧清澈的河水,指尖能感受到水里微生物的细微活动,“这些微生物能自然分解水里的污染物,芦苇根系还能固住泥沙——大自然的净化系统,比咱们设计的过滤器更高效、更持久。”风吹过湿地,带着芦苇的清香,他忽然觉得,所谓“顺势而为”,不仅是治水,更是与自然共生。
傍晚时分,林江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大学时的同窗好友,如今在水利院校当教授。“老林,我想带研究生来你们坝区做课题,专门研究传统水利技术的现代化应用,你看方便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期待。“太方便了!”林江爽快答应,语气里满是热情,“让学生们住工地宿舍,白天跟着周伯学看水位、辨水情,晚上用传感器采集数据,把老河工的‘经验之谈’翻译成精准的计算公式。”挂了电话,他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水利人才培养计划”,笔尖顿了顿,又添上一句:“明年招一批懂传统水利的非遗传承人当技术顾问”,字迹工整有力,像是在为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
夜色渐浓,林江独自站在坝顶望着星空。远处的村庄亮起点点灯火,坝体两侧新安装的智能路灯根据人流自动调节亮度,此刻正散发着柔和的暖光。他想起周伯白天说的“水脉连着人脉”,现在才真正明白这话的深意——水利工程从来不止是挡水泄洪的建筑,更要连着沿岸百姓的民生,连着千年不息的文化根脉。手机突然震动,是设计院发来的新方案:在坝体侧面雕刻一幅长达百米的治水史诗浮雕,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乾隆年间的河工往事,再到现代水利的蓬勃发展,还特意加入了AR技术,游客扫码就能与“虚拟古人”对话,听他们讲述治水故事。林江看着方案,忍不住笑了起来,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回复:“把周伯和1954年抗洪的故事也加进去,就放在现代水利那段的开头——他们才是活着的‘治水史诗’。”
临睡前,林江坐在桌前,翻开工作日记。台灯的光晕里,他提笔写下:“新坝不是终点,而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起点。”笔尖落下的瞬间,窗外的月光恰好洒在纸上,与字迹交叠在一起。他抬头望向窗外,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淮河面上,仿佛看见无数治水先辈的身影,正与现代工程师的剪影在水中重叠,沿着这条奔流不息的河,走向更远的未来。
天快亮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林江从睡梦中惊醒。他揉着眼睛接起电话,小陈兴奋的声音立刻从听筒里传来:“林监理!好消息!周伯刚才给我打电话,说愿意亲自教咱们编‘龙尾’,他还联系了当年一起参与1954年抗洪的老伙计,说要把所有‘老手艺’都传下来!”林江猛地翻身下床,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天边已泛起淡淡的鱼肚白,第一缕晨光正穿透云层,洒向沉睡的淮河。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关于水利的传承与创新,还有更长、更精彩的路要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