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寒塘路(3)(1 / 2)
十里寒塘路(3)
二月的京城,依旧春寒料峭。京城人还没从正月里的闲散回过神来,原定于四月的殿试,却着急火燎地举行了。
朝中动荡,人才凋零,不少臣子被卷入轩辕炎、槐彭祖的叛乱中,死的死,贬的贬,空出了不少位置,又逢国家多事之秋,亟待需要人才填补空缺。
过去,虽有科考,但选拔出来的进士,都是些不学无术的世家大族子弟,做不得数。但这次殿试今非昔比,去年秋日开恩科选出来的贡士,过半皆是白衣出身的书生,而且,本次殿试,乃是颜巽离第一次以摄皇帝的名义,亲自主持殿试,其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无论是谁,今番殿试选出来的书生,均是他摄皇帝的“天子门生”。
因此,不少白衣考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原先不敢肖想的前三甲位,也不再是痴人说梦了。
殿试的前一日,鲁仲仍在菩萨庙中温习功课,明日就是最要紧的殿试,此时的他心绪烦乱,也无心读书,忧心忡忡地问道:“澄明兄,明日殿试,会出什么题目?”
姬澄明只是抱着一本《道德经》翻看,随口应道:“这事我哪里会知晓?”
“反正也看不下书,咱们且猜一猜,若你是考官,你会出什么题目?”
姬澄明眸中微光一闪,嘴角一条,露出了一丝讥讽的微笑,“想来,必定是‘正名’二字。”
“哦?何为‘正名’?你展开说说。”鲁仲十分感兴趣,凑上前来问道。
姬澄明淡淡一笑,不再说话,只是将那本道德经盖在脸上,阖眼小憩。
鲁仲见他不言语,自言自语道:“身正不怕影子斜,若他行的是大道,又何须‘正名’呢?”
殿试当日,当考卷发下来,鲁仲看着白纸上写的题目,心中更加佩服姬澄明,不禁感慨,这题目果真被澄明兄猜中了。
殿试的题目是:“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
本次殿试,在文宣殿举行。
文宣殿乃是一个偏殿,自摄皇帝颜巽离还是摄政王时,因在此处办公,召见大臣,这文宣殿也益发重要了起来。此时,文宣殿上一人一桌,坐满了三十五名贡士,颇有些紧凑。
本次殿试的试卷每一份都是装在蜡封的信筒之中,乃是摄皇帝颜巽离亲自拟题,在殿试之前,所有人都不知道题目是什么。
八位大臣乃是本次读卷官,他们在本次文宣殿督查考场纪律,他们心中也颇为好奇,四处巡视,瞥到本次题目乃是:“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心中颇感惊讶,仔细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意思是说,孔子对仲弓说:“耕牛之子身上生有赤色的毛,并且有圆满端正的两角,即使想不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这句话最浅显的意思,是说杰出的人才,可以不论平凡的出身。用人要用他的德才,而不是看他祖上有多么阔气,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
今日殿试,坐在这文宣殿中的三十五名贡士,约有一半均是白衣相公,这在本朝几乎是前所未有之事,这句话真真是十分应景。
此题颇为浅显,考生们也都纷纷了悟其意,只见三十五位考生,人人面色皆异,最高兴的那一等人,便是没出身、没地位,只能读书科考来改变命运的白衣书生,他们解读出“英雄不论出身”的含义,人人面有喜色,如千里马遇到伯仲一般,拿起笔来,奋笔疾书。
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以谢玄为首,拿到考卷,面上说不上有多欢喜,他们也知道摄皇帝布下此题的用心,他们虽也有才,但平心而论,只是论才能,不论出身,他们当真有十足的把握,和那些寒窗苦读十余年的白衣相公相比吗?
这些出身高贵的考生们,信心稍稍不足,却也提笔写了。
考场之中,唯有两人,迟迟还没有动笔。
这两人,倒是引起了八位考官的注意。
一名是秋闱甲榜第一名的会元,鲁仲,只见他黝黑的面庞上,眉头紧锁,仿佛苦大仇深一般。众考官心中诧异,他既能考上会元,定是才华过人,怎地如此浅显的考题,也能难住他?
另一名则是甲榜第六名的姬澄明,众考官扫过去,看到他苍白的面庞,清冷的眸子,心中不由得为之一寒,此人如此年纪轻轻,怎地修炼地如同入了定的老道一般,云淡风轻,视外物于无物,时间紧迫,日暮之前便要交卷,他可别误了时辰。
约摸过了一盏茶的功夫,鲁仲和姬澄明同时下笔开始书写。
文宣殿之中,人虽多,却只闻或急或缓的呼吸声,还有蘸了墨水的笔尖,落在纸上发出的细微的“嚓擦”声。
……
颜巽离阅看着三十五位考生的卷子,神色如常,直到看到两份试卷,剑眉微挑,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
这三十五份试卷,已经先交由八位阅卷官审阅过,若是觉得写得好,阅卷官便画个圆圈,若是写得差,便画个叉,若是一般,怎是画一条竖线。
如此一来,得圆圈最多者,便是八位阅卷官评选出来的前三甲。
颜巽离拆开弥封,得见得圆圈最多者,分别是鲁仲,姬澄明,许义山。
他略一回想,这三名,好像都是白衣出身的书生,鲁仲乃是山东书生,这姬澄明是浙江余杭县的一名书生,在大觉观里当过几年道士,这许义山乃是福建的书生,爱茶如痴,人都称他为“茶魁首”的。
前三甲都是白衣相公,颜巽离并不稀奇。他太知道世家大族子弟都是什么样的货色了,只不过——
他一一阅览考卷,“只看德行,不看出身”,这只是本次题目最浅显的含义,这背后隐藏着他的真正用意——“正名”。
要向天下人表明,他文韬武略,居为摄皇帝,四海苍生均仰仗他的恩泽,他要远远比废物轩辕章更适合大位!他才是这天下共主!
而三十五分考卷中,猜到他真正心思的,只有两人。
一人是姬澄明,另外一人是鲁仲。
颜巽离仔细查看这二人的考卷,若论文风,中正平直,当属鲁仲;若说论证严谨,则姬澄明要远胜于鲁仲。二人难分高下,不过,八位考官中,姬澄明得了七个圆圈,鲁仲则是得了八个。
看来,在这些大臣心中,鲁仲的文章稍胜一筹。
此事不难理解,这八位阅卷官,他用的不是像谢琨这样精滑的老臣,而是八位自视清高,不结党营私的“清流”。这些清贵文人在朝堂之上,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今番起用他们,也是有笼络之心。在他们心中,自当是鲁仲的文章更合他们的心思。
平心而论,鲁仲的文章要稍胜姬澄明一筹,只不过,姬澄明通篇则言“变通”,鲁仲则是落在了“守礼”上。
守礼,守礼,他眸中闪过一抹戾色,若是守礼,他哪里能当上这“摄皇帝”?
他冷哼一声,便将鲁仲的名字从前三甲划去,将十名开外的谢玄补上。本次谋大事,少不了陈郡谢氏出力,谢玄虽然才学一般,但少不了给谢家些面子,也好安抚那些世家大族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