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集:非遗的“校园驿站”(1 / 2)
竹丝凝韵:非遗驿站里的文化种子
晨光透过非遗传承博物馆的雕花窗棂,在温如霜办公桌上的文件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桌角堆叠着厚厚一沓中小学合作意向书,最上方那页纸的标题“非遗驿站建设方案”被阳光映得格外清晰。温如霜指尖摩挲着纸页边缘,目光落在窗外——虚拟糖龙的全息影像正盘旋在博物馆上空,龙鳞上流转的非遗纹样里,有竹编的经纬、剪纸的镂空,也有泥塑的温润。
“传承不能只停留在馆内。”温如霜轻声自语,将手中的方案往身前拉了拉。自博物馆开馆以来,线上线下的热度让她更加确信,非遗需要走出展厅,走进更贴近生活的场景。而中小学,正是播撒文化种子最好的土壤。
一周前,她带着团队走访了市内二十多所中小学,从老牌重点校到新建的社区小学,校长们的热情超出预期。“现在的孩子太需要传统文化浸润了,”启星小学校长周敏握着她的手时,眼里满是期待,“要是能把非遗手艺带进课堂,比多少说教都管用。”这句话,成了温如霜推进“非遗驿站”项目最坚定的动力。
此刻,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林舟抱着一个竹编收纳盒走进来,盒里整齐码放着细如发丝的竹篾,阳光落在竹篾上,泛着淡淡的琥珀色。“如霜姐,你要的竹编启蒙材料都准备好了,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了粗细,小学生用的这些,我都提前打磨过边缘,不会扎手。”
温如霜抬头,看着林舟额角的薄汗,笑着起身:“辛苦你了,这次启星小学的首站试点,竹编课就靠你了。”她走到收纳盒前,拿起一撮竹篾,指尖划过细腻的纹路——这些竹篾来自张爷爷合作社的竹林,经过选料、剖篾、蒸煮、晾晒等十多道工序,才变成这般柔韧光滑。“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竹编,得从最简单的入手,你打算教什么?”
“竹编书签。”林舟蹲下身,从收纳盒底层取出几个样品,“我设计了三种基础纹样,单丝平纹、双丝交错和简易回纹,难度循序渐进。做好的书签可以系上流苏,孩子们肯定喜欢。”他拿起一个回纹书签,阳光透过竹篾的缝隙,在桌面上投下规整的纹路,“而且书签实用,孩子们用它看书,或者送给老师,都是一份带着温度的心意。”
温如霜看着书签上细密的竹丝,眼中闪过赞许:“这个想法好。既练了基本功,又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手艺的价值。对了,驿站的迷你展板和工具包都准备好了吗?”
“都齐了。”林舟点头,“风痕把博物馆里的竹编展品做成了迷你展板,还配了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竹编的历史介绍和张爷爷的制作视频。工具包每个孩子一套,有小剪刀、篾刀、固定用的软木板,还有预裁好的竹篾和流苏。”
两人正说着,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启星小学的周校长。“温馆长,我们这边都安排好了,四年级(3)班的教室腾出来当临时驿站,桌椅都按手工课的布局摆好了,就等你们过来了。”
挂了电话,温如霜拿起方案册:“走吧,我们去启星小学,把第一个非遗驿站搭起来。”
车子驶进启星小学大门时,正是课间操时间。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像清脆的风铃,顺着微风飘进车窗。周校长早已在教学楼前等候,一身藏蓝色西装,胸前别着一枚校徽,笑容温和。“温馆长,林老师,这边请。”
四年级(3)班的教室在三楼,走到楼梯口,就看到走廊墙上贴着“非遗驿站欢迎你”的彩色海报,海报上画着竹编、剪纸、泥塑的卡通图案,显然是孩子们提前准备的。推开教室门,四十套桌椅被摆成了八组,每组桌上都铺着浅绿色的桌布,墙角已经架好了迷你展板——展板高约一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竹编展品的高清图,从古代的竹编食器到现代的竹编摆件,下层则是文字介绍,配着可爱的插画。
“我们特意选了四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合适。”周校长笑着说,“班里的班主任李老师是语文老师,特别喜欢传统文化,这次会全程配合你们。”
说话间,一个穿着浅粉色连衣裙的女老师走进教室,扎着低马尾,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温馆长,林老师,我是李青。孩子们听说今天有竹编课,课间都在问什么时候开始呢。”
正说着,下课铃响了。走廊里瞬间热闹起来,一群孩子簇拥着来到教室门口,扒着门框往里看,眼睛里满是好奇。“李老师,是不是今天要学编竹子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探头问道,身后的孩子们跟着附和,叽叽喳喳像一群小麻雀。
温如霜笑着朝孩子们招手:“大家进来吧,今天不仅能学编竹子,还能把自己做的作品带回家呢。”
孩子们欢呼着涌进教室,找好座位坐下。林舟把工具包分到每个孩子桌上,看着他们迫不及待打开包装的样子,笑着提醒:“大家先别急着动工具,我们先看看这些竹篾的故事。”他走到迷你展板前,指着上面的图片:“大家知道吗?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用竹子编东西了,从装粮食的竹筐,到睡觉的竹席,竹子用它的柔韧,陪着我们的祖辈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孩子们的目光紧紧盯着展板,刚才那个虎头虎脑的男孩举手:“老师,竹子那么硬,怎么能变成这么细的丝呀?”
“问得好。”林舟从收纳盒里拿出一段完整的竹节,“要把竹子变成竹篾,得先选两年生的毛竹,去掉竹青和竹黄,然后用篾刀一层一层剖开来,就像剥洋葱一样。而且每一层竹篾都要煮过,这样才不容易发霉,还能变得更柔韧。”他边说边比划着剖篾的动作,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
讲解完竹编的历史,林舟开始示范竹编书签的制作。“今天我们先学最简单的单丝平纹,大家先把四根竹篾摆成‘井’字,两根横着,两根竖着,固定在软木板上。”他手把手教身边的小女孩固定竹篾,指尖捏着细竹丝,动作轻柔又精准,“然后拿起一根竹篾,从横篾的上面穿过去,再从下一根横篾的
教室里顿时响起细碎的“沙沙”声,孩子们握着竹篾,小心翼翼地尝试。坐在前排的男孩叫陈阳,性子急,刚穿了两针就把竹篾弄乱了,急得鼻尖冒汗。林舟走过去,蹲在他身边,轻轻把乱掉的竹篾理顺:“别急,慢慢来,竹篾很听话的,你越温柔,它越配合你。”他握着陈阳的手,一起穿了两针,“你看,是不是很简单?”
陈阳眼睛一亮,跟着节奏慢慢编起来,虽然速度慢,但渐渐找到了感觉。旁边的女孩苏晓雨则格外细心,她编得又快又整齐,还悄悄在竹篾的末端系了个小小的结,防止松散。“老师,我能不能在书签上编一个小爱心呀?”苏晓雨举着半成品问。
林舟笑着点头:“当然可以,等你熟练了基础纹样,就能自己设计图案了。非遗手艺不仅要传承,还要有创新,你的想法特别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