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5集:听障孩子的“手艺工坊”(1 / 2)

加入书签

指尖的温度

陈默第一次见到那群孩子时,是在市残联的活动室里。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落着,阳光透过玻璃,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十几个孩子坐在长桌旁,有的低着头摆弄手指,有的仰着脸看天花板,安静得像一群怕惊扰了空气的小兽。

“他们大多是先天性听障,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二岁。”残联的李主任轻声说,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打破这份寂静,“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手艺课,你要是真愿意办这个工坊,可是帮了我们大忙。”

陈默点点头,目光落在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身上。她正用指尖轻轻摩挲着桌上的一块竹片,眼神里带着好奇,又藏着几分怯懦。陈默慢慢走过去,蹲下身,从口袋里掏出一只自己编的小竹蚂蚱,轻轻放在她掌心。女孩猛地缩回手,抬头看向他,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满是警惕。陈默没有说话,只是笑着用手指比划了一个“编织”的动作——双手交叠,像穿梭的竹篾。

女孩眨了眨眼,试探着拿起竹蚂蚱,指尖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那些细密的纹路。那一刻,陈默忽然想起半年前在非遗传承博物馆的场景。当时他跟着温如霜整理手艺人资料,看到一位竹编老匠人演示技法,竹篾在指尖翻飞,原本冰冷的竹片仿佛有了生命。他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让听障孩子学会一门手艺,是不是能给他们的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他找到温如霜,说出自己的想法,温如霜当即表示支持,还帮他联系了残联。接下来的一个月,陈默几乎天天泡在残联和老匠人家里。他跟着张爷爷学竹编基础技法,又去请教做泥塑的刘婶,琢磨怎么把复杂的步骤简化;同时,他和残联的工作人员一起,走遍了市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摸清孩子们的情况。

工坊的选址定在残联旁边的一间闲置仓库。陈默和志愿者们一起刷墙、铺地板,把仓库改成了两间屋子——一间做竹编教室,一间做泥塑教室。最费心思的是工具改造。普通的竹篾刀太锋利,孩子们用着不安全,陈默就找铁匠把刀刃磨钝,加上防滑的橡胶手柄;编织用的竹篾,他提前用砂纸打磨光滑,避免毛刺划伤手;就连测量用的尺子,他都在上面刻上凸起的刻度,方便孩子们用触觉感知长度。

“陈老师,你这工具改得比专业的还贴心。”李主任来视察时,拿起一把改造后的竹编刀,忍不住赞叹。陈默笑着摇摇头:“得让孩子们用着放心,才能静下心来学。”

工坊开业那天,来了十五个孩子。陈默给工坊取名“指尖工坊”,他在门口的牌子上,用手语和汉字写下这四个字——他特意提前学了手语,虽然动作还略显生硬,但每一个手势都透着认真。

第一堂课教的是编竹片书签。陈默站在讲台前,没有说话,只是先做了一遍完整的演示:取两片竹片,交叉摆放,然后用第三片竹片从缝隙中穿过,压一挑一。他的动作很慢,每一个步骤都停顿几秒,方便孩子们看清。演示完,他走下讲台,逐个指导。

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叫林溪,她总是跟不上节奏,竹片在她手里像不听话的小鱼,频频滑落。陈默蹲在她身边,握住她的小手,让她感受竹篾的走向。他发现林溪的指尖很敏感,对触感的记忆比视觉更深刻,于是改变方法,不再只是演示,而是让她用指尖触摸自己编织的动作,感受力度和角度。

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编出了粗糙的书签,只有林溪手里还是零散的竹片。她低着头,眼圈红红的,手指用力攥着竹片,像是要把委屈都捏进里面。陈默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把自己编的那只竹蚂蚱放在她桌上,然后用手语比划:“明天再来,我们一起编。”

林溪抬起头,看着陈默的眼睛,慢慢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林溪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工坊的孩子。她坐在靠窗的位置,提前把竹片摆好,等着陈默来。陈默也格外留意她,每天花额外的时间教她。他发现林溪虽然学得慢,但格外专注,一旦掌握了某个步骤,就再也不会出错。

三个月后,工坊开始教编竹篮。这比书签复杂得多,需要掌握起底、起墙、收口等多个步骤。陈默把每个步骤拆解成简单的动作,画成示意图贴在墙上,还制作了步骤卡片,卡片上除了图画,还有凸起的标记,方便孩子们记忆。

林溪学得很吃力。起底时,竹片总是排列不整齐;起墙时,力度掌握不好,竹篮的形状歪歪扭扭。有一次,她编到一半,不小心把竹篾扯断了,看着散架的竹篮,她再也忍不住,眼泪掉了下来,趴在桌上小声啜泣。

陈默走过去,没有催她,也没有安慰,只是坐在她身边,重新拿起竹片,慢慢编了起来。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的指尖,竹篾在他手里轻盈地穿梭,渐渐形成了篮底的轮廓。林溪抬起头,看着陈默的动作,眼泪慢慢止住了。她擦干脸,拿起自己的竹片,跟着陈默的节奏,一点点重新开始。

那天放学,林溪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走,而是留在工坊里,直到天黑才编出一个小小的竹篮。篮子不算规整,边缘还有些毛躁,但确实是一个完整的竹篮。她捧着竹篮,跑到陈默面前,眼里闪着光,用力比划着手语:“我编出来了!我编出来了!”

陈默笑着点头,伸出大拇指,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

林溪把竹篮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一件稀世珍宝。她仰起脸,用手语问陈默:“这个篮子,可以寄给爸爸妈妈吗?”

陈默愣了一下。他之前听李主任说过,林溪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平时靠视频联系,但因为林溪听不见,每次视频都只是看着彼此,很少交流。陈默点点头,用力比划:“当然可以,这是你亲手做的,他们一定会很喜欢。”

那天晚上,林溪留在工坊里,让陈默帮她录一段手语视频。她捧着竹篮,站在镜头前,一开始有些紧张,手指微微颤抖,但很快就平静下来。她看着镜头,认真地比划着手语,每一个动作都格外清晰:

“爸爸妈妈,我在陈老师的工坊里学会了编竹篮。这是我编的第一个篮子,送给你们。我学会了一门手艺,以后我可以自己编很多东西,等我长大了,就能养活自己了,你们不用再担心我。我会好好学手艺,等你们回来,我编一个最大的篮子给你们装东西。”

视频录完,林溪的眼睛红红的,但脸上带着笑容。陈默帮她把竹篮仔细包装好,写好地址,第二天一早就寄了出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