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集:听障孩子的“手艺工坊”(2 / 2)
接下来的几天,林溪每天都问陈默:“我的篮子什么时候能到爸爸妈妈那里?”陈默只能笑着比划:“快了,很快就能到。”
一周后,林溪的妈妈给李主任打了电话。电话里,她泣不成声:“谢谢你们,谢谢陈老师。我们收到溪溪的篮子和视频了,她爸爸看了视频,哭了好久。我们一直担心她长大没人照顾,现在看到她学会了手艺,我们终于放心了。”
李主任把电话内容告诉陈默时,陈默正在教孩子们编泥塑。他回头看向坐在窗边的林溪,她正专注地捏着手里的黏土,阳光落在她的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陈默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天下午,温如霜突然来到工坊。她刚从外地考察回来,特意绕路过来看看。陈默带着她参观工坊,介绍孩子们的作品——墙上挂着编好的竹篮、竹蜻蜓,桌上摆着捏好的泥塑小动物,每一件作品都透着童真和认真。
“没想到你把工坊办得这么好。”温如霜感慨地说,“这些孩子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陈默笑着说:“是孩子们争气,他们比我想象中更努力。”
这时,林溪拿着一个刚编好的小竹筐走过来,递给温如霜。温如霜接过竹筐,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纹路,眼里满是赞叹。陈默趁机把林溪寄竹篮给父母的故事告诉了她。
温如霜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看着陈默,认真地说:“陈默,我想把‘指尖工坊’的故事放进非遗传承博物馆。这些孩子用指尖创造的不仅是作品,更是非遗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我要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手艺能给这些特殊的孩子带来希望,也让更多人关注听障群体的手艺传承。”
陈默愣了一下,随即眼里泛起了光。他从未想过,自己创办的小小工坊,能走进博物馆。
半个月后,非遗传承博物馆里新增了一个“指尖的温度”展区。展区的正中央,摆放着林溪寄给父母的那只竹篮的复制品(原件被林溪的父母珍藏着),旁边播放着林溪录制的手语视频。展区的墙上,挂着“指尖工坊”孩子们的作品,还有他们学习手艺时的照片——陈默手把手教孩子编竹篾,孩子们围在一起交流心得,林溪捧着竹篮露出笑容的瞬间……
展区开放那天,很多游客驻足观看。有人看着林溪的视频,悄悄红了眼眶;有人拿起孩子们编的竹制品,轻声赞叹;还有人留下留言,希望能为工坊捐赠材料,或者报名当志愿者。
温如霜站在展区里,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对身边的陈默说:“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手艺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温暖人心,点亮希望。”
陈默点点头,目光落在展区入口的一句话上——那是温如霜特意加上去的:“指尖无言,却能编织梦想;声音缺席,温度从不缺席。”
这时,林溪和工坊的几个孩子跟着李主任来到博物馆。他们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眼里满是自豪。林溪看到视频里的自己,忍不住比划着手语,和身边的小伙伴分享着喜悦。
陈默走过去,蹲下身,看着林溪,用手语比划:“开心吗?你的作品进博物馆了。”
林溪用力点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举起双手,比划着一个大大的“谢谢”,先是对着陈默,然后转向温如霜,最后看向博物馆里的每一个人。
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孩子们的身上,也洒在那些用指尖编织的作品上。指尖的温度,在这一刻,温暖了整个博物馆,也温暖了每一个见证这份传承的人。
陈默知道,“指尖工坊”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会带着孩子们继续在手艺的世界里探索,用指尖编织更多的梦想。而博物馆里的“指尖的温度”展区,会像一盏灯,照亮听障孩子的传承之路,也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传承,从来都不止一种模样,每一份用心的坚持,都能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后来,越来越多的听障孩子来到“指尖工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还有老匠人主动来到工坊,教孩子们更精湛的手艺。孩子们的作品不仅走进了博物馆,还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有些作品甚至被海外的华人收藏。
林溪渐渐长大,她不仅学会了竹编,还跟着刘婶学了泥塑。她成了工坊里的小老师,手把手教新来的小弟弟小妹妹编竹篾。每次有游客来到博物馆的“指尖的温度”展区,她都会跟着陈默一起去讲解——用手语,用指尖的动作,讲述那些关于手艺和希望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外国游客看着林溪的作品,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这些都是听障孩子做的?”
林溪点点头,拿起一个竹篮,用手语比划着,陈默在一旁翻译:“是的,我们虽然听不见,但我们的指尖能感受到竹篾的温度,能编织出我们想表达的一切。”
外国游客恍然大悟,竖起大拇指:“太神奇了,这是最动人的艺术。”
林溪笑了,眼里闪着自信的光芒。她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像手里的竹篾一样,在指尖的编织下,变得越来越美好。而“指尖工坊”的故事,也会像博物馆里的展品一样,永远传递着指尖的温度,传递着非遗传承的力量,温暖每一个需要被照亮的角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