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为子孙后代做出的妥协(1 / 2)
注意到众人脸上神情的微妙变化,
尤其是爷爷刘树德眼中那一闪而过的犹豫和动摇,刘青山心中猛地一紧。
他太了解爷爷了,爷爷自己绝不会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离开扎根一辈子的弯河,但如果是为了儿孙们能有更好的前程,爷爷那颗坚硬如铁的心,很可能就会软化。
在爷爷看来,
去燕京,就等同于给儿孙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富贵和成功的坦途,他绝不会成为孩子们追求幸福的绊脚石。
“不能再等了!”
刘青山在心中暗道,“必须立刻阻止这个势头,否则爷爷很可能就要松口答应了!”
然而,
阻止的关键,并非简单地反驳两位爷爷的好意,那样只会显得不识抬举,伤了长辈的心。
他必须用一种更巧妙、更有说服力的方式,让二爷爷和三爷爷,甚至让爷爷本人,重新认识弯河的价值,看到这片黄土地下蕴藏的、远超他们想象的巨大潜力。
刘青山比任何人都清楚,弯河未来将会成长到何种惊人的地步,它的辉煌前景,绝非眼下这座繁华的燕京城所能简单比拟的。
更何况,
弯河是他重生归来后,庞大计划版图中至关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环,承载着他改变家族乃至一方乡土命运的宏愿,绝不能在起步阶段就失去核心的根基和家人这份同舟共济的力量。
心思电转之间,刘青山已然有了主意。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绪,脸上重新挂上沉稳的笑容,抬起头,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郑重,望向坐在爷爷身旁的刘树义和刘树茂,开口问道:“二爷爷,三爷爷,你们来到弯河也有一天了,里里外外都看了看。依您二位的眼光和见识,觉得……咱们这弯河怎么样?”
这看似平常的一问,却让原本热烈而略带紧迫的气氛为之一顿。
刘树义和刘树茂显然没料到刘青山会突然问这个,两人都愣了一下,交换了一个眼神,心思微动,不明白刘青山在此时提出这个问题的深意。
性子更直爽的刘树茂先开了口,
他环顾了一下整洁的院落和远处依稀可见的厂房轮廓,语气带着不加掩饰的赞许:“好!说实话,来之前,我想象中的弯河,就是个普普通通、甚至可能有些穷困的西北山村。无非就是家家户户打的粮食多一些,社员们都能吃得饱饭。”
“可到了这儿亲眼一看,真是大吃一惊!”
他伸出手指,虚点着远处,“你看看,村里铺的是平整的水泥路,晚上有明亮的路灯,有气派的招待所、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店,还有生意红火的饭店,更别提那些已经办起来的工厂了……”
“除了地方小点,人少点,这哪里还像个农村?说是个热闹兴旺的小县城,也一点都不为过!来到这里,我才真正相信报纸上那些‘全国第一村’的报道,所言不虚,是名副其实啊!”
这番评价可谓相当之高,也符合事实。
院子里不少刘家人听了,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然而,
刘青山听完,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追问道:“三爷爷说得是。还有呢?”
“还有?”
刘树茂被问得有些疑惑,浓眉微挑,“青山,你指的是什么?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成果,难道还不够好吗?”
在他看来,一个农村能发展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奇迹了,而且还是很不可思议的奇迹!
刘青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始终沉思不语的二爷爷刘树义,眼神中带着探询和期待。
刘树义眉头微微皱起,他比三弟想得更深一些。
他敏锐地察觉到,刘青山这个问题绝非表面那么简单,肯定别有深意。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青山,你究竟想说什么?弯河建设得确实不错,实事求是地说,放眼全国,能在农村搞出这么大阵仗、取得这样成绩的,它是独一份,值得骄傲。”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审慎而冷静,“但是,孩子,咱们看问题要全面。弯河的好,得看跟谁比。如果和燕京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底蕴、发展机遇还是资源聚集程度——目前的弯河,在方方面面都还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承认。”
刘树义这番话,冷静、客观,点明了问题的核心,也代表了在场许多人心底的想法。
燕京毕竟是首都,其地位和资源是任何一个乡村都远远无法比拟的。
刘青山并没有被这番理性的分析驳倒,他反而郑重地点了点头,沉声道:“二爷爷您说得对,燕京只有一个。可燕京的今天,是集合了全国之力,历经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才达到的高度。现在的弯河,和燕京相比,确实如同幼苗之于参天大树,差距巨大。”
他先肯定了二爷爷的观点。
随即话锋陡然一转,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和前瞻性:“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不是看现在,而是看二十年以后呢?”
“到那个时候,住在燕京,就一定会比住在弯河更舒服、更幸福吗?”
这个假设性的问题,
瞬间在众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令人遐想不已。
二十年?
这个时间跨度,对于院子里大多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而又充满未知变数的未来!
它几乎相当于他们小半辈子的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