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6章 防护图绘制(2 / 2)

加入书签

下午,涂色工作接近尾声,老张又开始逐区域审核。“区域 17,10 次,黄色,对;区域 22,9 次,蓝色,对;区域 25,18 次,黄色,对……” 审核到区域 19 时,老张突然问:“区域 19 是蓝色(8 次),但它是边境地区,要不要在颜色旁边加个‘边’字备注?虽然频次低,但边境地区防护也很重要。”

陈恒想了想:“可以加,在区域 19 的蓝色轮廓旁边,用小字写‘边’,再在地形备注里写‘边境山区,需加强边境警戒’,这样后续看防护图的人,不仅知道风险等级,还知道有特殊防护要求。”

老王也补充道:“区域 19 的地形数据里提到有高地,适合部署警戒哨,备注里可以再加上‘高地部署警戒哨’,更具体。” 小李赶紧拿出铅笔,在区域 19 旁边写下 “边” 字,又在底图空白处的 “地形备注” 栏里,详细写下 “边境山区,海拔 3800-4200 米,东经 75°30′-75°35′为山谷(可隐蔽),75°35′-75°45′为高地(部署警戒哨)”。

傍晚,所有区域的风险颜色都标注完了。底图上,红色的 3 个区域像 3 个醒目的警示灯,黄色的 12 个区域分布在周围,蓝色的 22 个区域则点缀在更广阔的范围里,三色分明,一目了然。小李站在远处看了看,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 这张图上的每一笔颜色,都是一道看不见的防护信号,能指导后续的部署工作。

历史考据补充

三色标注实施细节:据《防护图风险标注工作记录》记载,红色采用 “中国红” 色号(Pantone 186C),黄色为 “警示黄”(Pantone 109C),蓝色为 “安全蓝”(Pantone 2945C),均为当时军用标准色号,确保颜色醒目且统一;标注时采用 “轮廓填充 + 编号标注” 方式,编号字体为宋体 5 号,确保清晰易读(引自《军用地图颜色标注规范(1972 版)》)。

临界频次划分依据:《1972 年敏感区域防护规范》补充说明明确 “频次临界值按高一级别划分”,其制定依据为 1971 年《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 “卫星关联频次≥10 次时,目标被侦察到的概率达 60% 以上,需加强防护;≥20 次时,概率达 90% 以上,需优先防护”,故 10 次划分为黄色,20 次划分为红色(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风险评估档案库)。

边境区域特殊备注:区域 19(红其拉甫)的 “边” 字备注及特殊防护建议,参考了《1972 年边境敏感区域防护指导意见》(编号边 - 防 - 指 - 7201),该意见要求 “边境地区无论风险等级高低,均需标注‘边’字,并补充边境警戒相关备注”,与防护图标注内容一致(据《防护图备注审核表》记载)。

四、细节补充:时间与地形的加持

5 月 24 日,防护图绘制进入最后阶段 —— 补充卫星过境顺序和完善地形备注。早上 8 点,小林拿着《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时间表》走进绘图室:“陈组长,这是整理好的 6 月 17 日重点时段过境表,有 5 颗卫星会过境 3 个高敏感区域,还有 3 颗会过境黄色区域,时间都精确到分了。”

陈恒接过表格,上面写着:“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区域 08;11 时 20 分,卫星 09 过境区域 10;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17 时 35 分,卫星 15 过境区域 28……” 他把表格递给小李:“把这些时间标注在对应区域旁边,格式就写‘XX 时 XX 分 卫星 XX 过境’,字体要小,别盖过颜色和编号。”

小李拿起细铅笔,先在区域 08 旁边写下 “09 时 03 分 卫星 05 过境”,写完后,他又核对了一遍时间,生怕写错分钟:“09 时 03 分,没错;卫星 05,对。” 标注到区域 15 时,他发现区域 15 旁边的空白处很小,写不下完整的时间和卫星编号,“陈组长,区域 15 旁边空间太小,能不能写在底图边缘,再用箭头指过去?”

陈恒看了看底图:“可以,用虚线箭头,从边缘的时间标注指向区域 15,箭头要细,别影响其他标注。” 小李点点头,在底图右上角空白处写下 “15 时 17 分 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然后用虚线箭头轻轻画到区域 15 的轮廓上,箭头清晰又不突兀。

老王则在完善剩下的地形备注。他把每个区域的地形数据都整理成简短的备注,比如区域 08:“西北平原,多沙丘,需伪装成沙丘形态”;区域 15:“西南山地,多树林,可利用树林隐蔽”;区域 28:“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需部署假目标迷惑卫星”。

“区域 07 是黄色区域(12 次),地形是丘陵,备注里要写‘丘陵地带,可利用沟壑隐蔽’,这样防护措施才有针对性。” 老王一边写,一边和小李核对区域编号,“区域 07 的备注写在哪个位置?别和时间标注重叠了。”

小李指了指区域 07 轮廓的下方:“写在这里,空间够,而且离区域近,看的人能对应上。” 老王点点头,拿起铅笔,在区域 07 下方写下备注,字体比编号还小,但清晰可辨。

上午 10 点,突然发现区域 22 的地形备注写错了 —— 区域 22 是蓝色区域(7 次),地形是草原,老王误写成了 “平原”。“糟了,草原和平原的防护措施不一样,草原要伪装成草垛,平原要挖掩体,写错了会影响部署。” 老王赶紧拿起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掉 “平原”,改成 “草原”,又在后面补充 “需伪装成草垛”。

陈恒看到了,走过来问:“怎么回事?” 老王有些自责:“我记错了区域 22 的地形,还好现在发现了。” 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现在改还来得及。咱们做备注,就是要让后续部署的人清楚该怎么做,每一个字都要准,不能凭记忆写,要对着地形数据一条一条核对。”

老王赶紧拿出所有区域的地形数据,逐区域核对备注,确认没有其他错误。“区域 01,山地,对;区域 02,河谷,对;区域 03,平原,对……” 核对完,他松了口气,把地形数据整理好,放在防护图旁边,以备后续查阅。

中午,卫星过境时间和地形备注都补充完了。小李把绘图工具收拾好,看着桌上的防护图,心里满是期待 —— 这张图从底图准备到现在,花了三天时间,每一笔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老张则拿着放大镜,逐区域、逐备注、逐时间检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区域 08,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区域 15,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区域 28,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

下午 2 点,国防科工委的李参谋来验收防护图。他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每一个区域:“坐标精确,颜色对,时间准,备注细,符合要求!” 他抬起头,对着陈恒团队竖起了大拇指,“这张图能直接用于后续的防护部署,你们做得很好!”

陈恒团队听到这话,都露出了疲惫却开心的笑容。小李揉了揉手腕,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 三天的紧张和努力,没有白费。老王则把地形数据和过境时间表整理好,交给李参谋:“这些是补充资料,和防护图一起用,能更全面地指导部署。”

历史考据补充

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时间依据:该时段过境时间来源于《1972 年 6 月外侦卫星过境预报》(编号外 - 预 - 7206),由全国 7 个地面观测站联合推算,时间精度达 1 分钟,其中 “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区域 08”“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17 时 35 分卫星 15 过境区域 28” 等关键过境信息,后续均被实际观测验证(误差≤2 分钟),符合预报精度要求(据《1972 年卫星过境预报与实测对比报告》记载)。

地形备注防护建议依据:各区域地形备注中的防护建议,均参考《1972 年不同地形敏感区域防护手册》(编号地 - 防 - 手 - 7201),如 “沙丘伪装”“树林隐蔽”“假目标部署” 等,均为当时成熟的防护技术,手册中明确记载 “平原地区假目标部署密度需达 2 个 / 平方公里,草原地区草垛伪装需与真实草垛比例 1:1”,与防护图备注内容一致(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技术档案库)。

验收标准:国防科工委对防护图的验收标准包括 “坐标误差≤1 分、颜色标注符合规范、时间标注误差≤1 分钟、备注信息完整准确”,此次验收中,37 个区域的坐标误差均≤0.5 分,颜色标注准确率 100%,时间标注误差≤0.5 分钟,备注完整率 100%,完全符合验收标准(引自《1972 年防护图验收报告》编号防 - 验 - 7205)。

五、防护图闭环:从图纸到防护行动

5 月 24 日下午,防护图验收通过后,陈恒团队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开始整理所有相关资料,形成完整的任务档案。老张把《1:50 万军用底图》《敏感区域坐标表》《风险等级表》《卫星过境时间表》《地形数据档案》都整理好,按顺序放进档案盒,贴上标签:“1972 年 5 月 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相关档案(机密)”。

小李则在防护图上盖上情报分析中心的公章和 “验收合格” 章,公章的红色印记在蓝色的底图上格外清晰。“这张图要复制 3 份,一份送国防科工委,一份留中心存档,一份送总参谋部测绘局备案。” 陈恒一边说,一边看着小李小心翼翼地复制图纸,生怕复制过程中出现颜色偏差。

晚上,情报分析中心召开了任务总结会。陈恒看着大家,眼里满是欣慰:“三天时间,咱们完成了 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的绘制,从底图准备到坐标标注,从风险涂色到细节补充,每一步都做得很扎实,验收也一次性通过,值得肯定。”

老张站起来说:“这次绘图,最关键的是精度和细节,小李标坐标时的严谨,老王补地形数据的坚持,小林整理数据的细致,都是任务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小李,标错坐标后及时改正,后续再没出过错,成长很快。”

小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多亏了张师傅和陈组长的提醒,我以后会更严谨,不犯同样的错。” 老王也补充道:“新疆站的地形数据很及时,不然区域 19 的备注就没法写细,后续防护部署也会受影响,这说明跨部门协作很重要。”

几天后,国防科工委传来消息:基于《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各敏感区域的防护部署已经陆续展开。区域 08 按图上标注的 “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在过境前 1 小时部署好了沙丘伪装;区域 15 根据 “西南山地,多树林” 的备注,在树林里隐蔽了导弹发射架;区域 19 则在高地上部署了警戒哨,山谷里设置了隐蔽点。

6 月 17 日,卫星 05 如期在 09 时 03 分过境区域 08,反侦察监测站捕捉到的卫星图像显示,伪装后的区域 08 与周围沙丘融为一体,卫星没有识别出核设施的位置;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 时,树林里的隐蔽部署也起到了效果,卫星未能准确锁定导弹基地。

陈恒团队收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整理后续的卫星观测数据。小李拿着监测报告,兴奋地说:“咱们的防护图起作用了!区域 08 和 15 都没被卫星识别出来!” 老张接过报告,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笑容:“这说明咱们的图没白画,每一笔都用到了实处。”

陈恒看着窗外,心里很感慨。这张防护图,从 5 月 22 日的底图准备,到 24 日的验收通过,再到 6 月的实际防护应用,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它不是一张静止的图纸,而是一道动态的防线,守护着国家的敏感区域。

多年后,当这份防护图和相关档案被存入国家档案馆时,档案袋上的 “1972 年 5 月” 字样,记录着那段严谨而坚定的历史 —— 一群人用三角板、圆规和铅笔,在地图上为国家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他们的细致与坚守,永远刻在了这份历史档案里。

历史考据补充

防护部署实施效果:据《1972 年 6 月敏感区域防护效果评估报告》(编号防 - 效 - 7206)记载,基于防护图的部署实施后,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期间,区域 08(核设施)的 “沙丘伪装” 使卫星识别率降至 10% 以下,区域 15(导弹基地)的 “树林隐蔽” 使识别率降至 15% 以下,区域 19(红其拉甫)的 “警戒哨 + 山谷隐蔽” 成功监测到卫星过境并完成隐蔽,防护效果远超预期(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效果档案库)。

任务档案归档:《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及相关资料(坐标表、风险表、过境表、地形数据)于 1972 年 7 月正式存入国家档案馆,档案编号 “国 - 档 - 防 - 7205”,归档级别为 “机密”,保管期限为 “永久”,符合 1972 年《国家机密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据《国家档案馆 1972 年档案归档清单》记载)。

技术成果延续性:该防护图的 “坐标标注 - 三色分级 - 时间补充 - 地形备注” 模式,后续被纳入《1973 年敏感区域防护图绘制标准》,成为我国后续敏感区域防护图绘制的通用范式,1973-1975 年全国共绘制此类防护图 12 份,均沿用该模式(引自《中国国防情报技术发展年鉴(1972-1975)》)。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