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陈恒团队技术调研启动(2 / 2)
第二类难点是 “高频部件国产化”:国内 798 厂生产的高频晶体管,工作频率仅能稳定在 25hz,无法支撑 30hz 以上的跳频需求,导致 dJ-1 原型机频率池无法扩展至更多频段。刘工程师走访 798 厂技术车间后,提出 “材料改进建议”:将晶体管基区材料从锗改为硅,同时优化工艺(如减少基区厚度),预计可将工作频率提升至 35hz,798 厂表示可在 3 个月内制作样品测试。
第三类难点是 “算法抗破解能力不足”:国内自主 LFSR 算法在模拟破解测试中,48 小时即被破解,而美国 KY-57 的算法需 72 小时。张工程师团队分析发现,算法的 “线性复杂度” 不足(仅为 12 级),易被线性攻击破解,提出 “增加非线性反馈项” 的改进思路:在 LFSR 中加入非线性门电路,提升算法复杂度至 20 级,预计可将破解时间延长至 60 小时,接近国际水平。
除技术难点外,团队还识别出 “工程化瓶颈”:国内电子密码机原型机多为实验室产品,缺乏 “小型化、便携化” 设计,dJ-1 原型机重量达 8kg,远超美国 KY-57 的 3kg,无法满足单兵或车载需求。刘工程师提出 “模块化设计” 方案:将原型机拆分为 “加密模块(3kg)、跳频模块(2kg)、电源模块(2kg)”,通过轻量化材料(如铝合金外壳替代铁皮)进一步减重,预计可将总重量降至 6kg,后续需优化结构布局。
难点梳理过程中,团队遵循 “可行性优先” 原则:每个方案均需明确 “技术成熟度”(如材料改进方案的成熟度 70%,算法改进 80%)、“实施周期”(3-6 个月)、“成本估算”(1-5 万元),避免提出无法落地的建议,确保后续研发能快速启动。
1979 年 4 月下旬,技术评估报告框架确定与内容撰写 —— 陈恒团队在资料整理、参数对比、难点梳理的基础上,形成《电子密码机技术调研初步评估报告》框架,共分为 “调研背景与范围”“国内外技术现状对比”“核心技术难点识别”“初步研发建议”“后续工作展望” 五大部分,逻辑上从 “事实呈现” 到 “分析判断” 再到 “行动建议”,层层递进。
“调研背景与范围” 部分,明确调研的启动契机(基于 1978 年截获风险模拟推演结论)、目标(掌握技术现状、识别差距)、范围(国内外已列装或原型阶段的电子密码机,重点覆盖美苏及国内主要单位),并说明资料收集的渠道与验证方法,确保报告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国内外技术现状对比” 部分,以 “参数对照表 + 分析图表” 形式呈现:表格对比 12 个型号的 18 项核心参数,标注可信度等级;图表采用 “雷达图” 直观展示差距(如美国 KY-57 在密钥长度、加密速度、抗干扰强度上形成 “优势圈”,国内 dJ-1 在国产化率上有局部优势),让读者快速把握技术定位。
“核心技术难点识别” 部分,按 “硬件 - 算法 - 工程化” 分类,每个难点均包含 “现状描述”“影响分析”“初步方案”“可行性评估” 四要素,如高频晶体管难点,描述 “频率仅 25hz”,影响 “跳频频段扩展”,方案 “材料改进”,可行性 “70%”,条理清晰,便于后续研发团队对接。
“初步研发建议” 分为 “短期(1 年)、中期(2-3 年)、长期(5 年)”:短期建议 “优化 dJ-1 原型机,提升跳频速率至 5 分钟,密钥长度至 48 位,推动高频晶体管样品测试”;中期建议 “研发专用加密芯片,实现算法 - 硬件解耦,将设备重量降至 5kg 以内”;长期建议 “自主设计高复杂度密码算法,密钥长度达 64 位,性能追平国际先进水平”,每个建议均配套责任单位(如短期由 714 厂牵头,798 厂配合)。
报告撰写过程中,团队注重 “数据支撑”,避免主观判断:如 “国内技术差距 5-8 年” 的结论,源于参数对比(密钥长度差 32 位、加密速度差 1000 字符 \/ 分钟)与研发周期估算(高频部件国产化需 2 年,算法优化需 3 年);“优先突破高频部件” 的建议,基于调研发现 “该部件影响跳频能力,且国产化方案可行”,确保建议有依据、可落地。
1979 年 5 月初,调研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总结 —— 在 3 个月调研即将收尾时,陈恒团队召开复盘会,梳理调研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可复用的经验,为后续类似调研提供参考。
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国外资料 “碎片化与保密性”,美苏核心技术(如 KY-57 的算法细节、-6 的抗干扰电路设计)仍未获取,导致部分参数只能推测,影响评估深度;二是国内部分单位 “技术保密与配合度差异”,某科研院所为保护未公开的算法研究,仅提供基础性能数据,拒绝现场测试观摩;三是参数 “定义不统一”,如国内部分单位的 “抗干扰强度” 测试标准与国际不同(国内测信号中断率,国际测误码率),需额外时间换算统一。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总结出应对经验:国外资料收集可 “拓宽中立国渠道”,如后续可加强与瑞典爱立信公司、瑞士 Abb 公司的技术交流,获取第三方评估数据;国内调研需 “提前对接保密部门”,出具正式调研函,明确调研范围与保密要求,提升配合度;参数定义需 “提前制定统一标准”,在调研启动时即发布《电子密码机参数定义手册》,避免后期换算繁琐。
团队还总结出 “调研三原则”:一是 “交叉验证”,国内外资料、不同单位数据需相互印证,如国内原型机的加密速度,需同时参考厂商报告与科研院所测试数据;二是 “现场核实”,关键技术指标(如抗干扰强度)需现场观摩测试,避免书面数据与实际不符;三是 “需求导向”,调研内容需紧密围绕后续研发需求,如重点收集核心部件资料,而非无关的外观设计细节,确保调研不偏离目标。
经验还包括 “团队协作机制”:每周进度会不仅同步进展,还解决跨领域问题,如李工程师收集的国外算法资料,需张工程师协助解读,通过会议快速对接;赵技术员的参数录入需与各工程师同步,避免数据遗漏,这种 “专业分工 + 定期协作” 的模式,提升了调研效率,3 个月内完成 12 个型号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远超预期的 4 个月。
复盘会最后,陈恒强调:调研不是 “终点”,而是 “起点”,报告中的初步方案需后续通过实验验证,如高频晶体管材料改进、算法非线性反馈项添加,均需研发团队进一步测试优化;团队后续需保持与走访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技术进展,如 798 厂的高频晶体管样品测试结果,需第一时间纳入后续评估。
1979 年 5 月中旬,技术评估报告提交与初步反馈 —— 陈恒团队将《电子密码机技术调研初步评估报告》提交至电子工业部与相关科研主管部门,同时向参与调研的 6 家国内单位反馈初步结论,收集修改建议,为报告完善与后续工作衔接做准备。
主管部门对报告的评价集中在 “全面性” 与 “实用性”:认为报告覆盖了国内外主要电子密码机型号,参数对比详实,技术难点识别准确,研发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可作为后续电子加密技术研发的 “指导性文件”;同时建议补充 “成本效益分析”,如高频部件国产化的投入与预期收益,为决策提供更全面参考。
参与调研的 714 厂反馈:报告中对 dJ-1 原型机的性能评估客观,提出的 “模块化减重” 方案符合该厂后续研发计划,希望与团队合作开展并行运算电路测试,验证密钥长度与加密速度的平衡方案;798 厂则表示,将根据报告中的 “材料改进建议”,优先安排高频晶体管样品研发,预计 1979 年 8 月完成测试。
某军工科研院所建议:报告中算法部分可增加 “国际算法发展趋势” 分析,如美国是否在研发更复杂的公钥密码算法,为国内长期算法研发提供更长远的方向;陈恒团队采纳该建议,补充检索 1978-1979 年的国际期刊,发现美国已开始研究 RSA 公钥算法(公开文献提及),虽尚未应用于电子密码机,但可作为长期跟踪方向,补充至报告 “后续工作展望” 部分。
反馈收集后,团队用 1 周时间完善报告:新增 “成本效益分析” 章节,估算短期优化方案(如 dJ-1 改进)需投入 5 万元,可使抗截获能力提升 40%,投入产出比合理;补充国际算法趋势分析,建议长期跟踪 RSA 算法;修正部分参数误差(如某国内原型机的湿度适应范围,现场核实后从 “30%-80%” 修正为 “20%-85%”),确保报告更精准。
完善后的报告共 32 页,包含参数对照表 6 张、雷达图 3 张、技术难点解决方案 4 项、研发建议 12 条,成为国内首份系统梳理电子密码机技术现状的报告,为后续 “七五” 期间电子加密设备研发项目的立项提供了关键支撑。
1979 年 6 月起,调研成果的初步应用与后续跟踪 —— 陈恒团队的调研成果未停留在报告层面,而是快速转化为 “研发行动”:714 厂以报告中的参数对比为依据,申请 “dJ-2 型电子密码机研发项目”,目标是将密钥长度提升至 48 位,加密速度达 800 字符 \/ 分钟,获电子工业部批准;798 厂将高频晶体管研发纳入重点计划,按报告建议改进材料与工艺;某科研院所启动 “非线性 LFSR 算法” 优化项目,参考报告中的破解测试数据调整算法参数。
团队还建立 “技术跟踪机制”:每月收集国内外电子密码机的新动态,如 1979 年 7 月,李工程师从国际期刊获悉美国 KY-75 电子密码机列装,采用 128 位密钥与秒级跳频,立即更新参数对比表,补充至报告修订版,为国内研发提供最新参照;1979 年 9 月,798 厂高频晶体管样品测试成功,工作频率达 35hz,稳定度 ±0.01hz,团队第一时间将该成果纳入后续评估,调整短期研发目标(可将跳频频段扩展至 8 个)。
调研成果的长期影响逐步显现:1980 年,国内首个电子密码机标准化项目启动,参考报告中的参数体系,制定《军用电子密码机技术指标》,统一密钥长度、加密速度等核心参数的定义与测试标准;1982 年,基于报告建议研发的 dJ-2 型电子密码机列装,密钥长度 48 位,加密速度 850 字符 \/ 分钟,抗干扰强度 60dbμV\/,虽仍落后美国 KY-75,但已满足国内边境通信需求,抗截获能力较机械密码机提升 80%。
回顾这次调研,其核心价值不仅是 “收集资料、形成报告”,更在于搭建了 “国内外技术对比的框架”,明确了 “国产化路径”,让国内电子加密技术研发从 “盲目摸索” 转向 “靶向突破”;同时,调研过程中形成的 “资料收集 - 验证 - 整理 - 分析 - 建议” 流程,成为后续军工技术调研的通用范式,影响了雷达、导航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调研工作。
1980 年代后,随着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子密码机技术逐步追赶国际水平,1985 年列装的 dJ-3 型已实现 64 位密钥、2000 字符 \/ 分钟,接近美国 KY-57 水平,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 1979 年陈恒团队那次扎实的技术调研 —— 用详实的数据与清晰的思路,为国产电子加密技术照亮了第一步路。
历史补充与证据
技术演进轨迹:陈恒团队加密技术调研从 “资料收集(1979 年 2 月 - 3 月,覆盖 12 个型号、6 家国内单位)”→“整理分析(1979 年 3 月下旬 - 4 月中旬,建立 18 项参数体系)”→“报告撰写(1979 年 4 月下旬 - 5 月,形成 32 页评估报告)”→“成果应用(1979 年 6 月起,支撑 3 个研发项目)”→“长期跟踪(1979 年 - 1985 年,持续更新技术动态)”,核心成果从 “零散资料” 到 “结构化报告” 再到 “研发行动”,形成完整落地链条,推动国内电子加密技术从原型机阶段(32 位密钥)迈向实用化阶段(48 位 - 64 位密钥)。
关键技术突破:一是 “参数体系构建”,首次建立包含 18 项指标的电子密码机技术参数框架,统一国内外参数定义与单位,解决 “对比无标准” 的问题;二是 “技术差距量化”,通过密钥长度、加密速度等硬指标,首次精准判定国内与国际的 5-8 年差距,避免主观判断;三是 “国产化路径梳理”,识别出高频部件、专用芯片、自主算法三大突破点,提出分阶段研发建议,为后续项目立项提供清晰方向;四是 “调研范式建立”,形成 “交叉验证、现场核实、需求导向” 的调研原则与 “专业分工 + 定期协作” 的团队机制,提升调研效率与质量。
行业规范影响:调研形成的参数体系成为 1980 年《军用电子密码机技术指标》的核心依据,推动国内电子加密设备从 “非标化” 走向 “标准化”;研发建议中的 “分阶段突破” 思路,被纳入 “七五”(1986-1990 年)国防科技发展规划,指导电子加密技术研发;调研中建立的 “技术跟踪机制”,成为军工领域技术情报工作的通用方法,应用于雷达、通信、导航等多个领域;同时,调研成果推动高频晶体管、专用加密芯片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798 厂高频晶体管产能从 1979 年的 50 台套 \/ 月提升至 1985 年的 500 台套 \/ 月,国产化率从 85% 提升至 98%,为后续电子设备国产化奠定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