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陈恒团队技术调研启动(1 / 2)
卷首语
加密技术调研是连接 “风险认知” 与 “技术落地” 的桥梁。在截获风险模拟推演证实动态频率优势后,如何将国际先进经验与国内技术现状结合,找到电子加密技术的突破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陈恒带领的 5 人小组,以 “全面收集、客观对比、精准评估” 为原则,穿梭于科研院所与企业车间,翻阅国内外技术文献,用详实的资料整理、系统的参数对比、清晰的难点梳理,为后续国产电子加密设备研发绘制了首张 “技术地图”,让抽象的技术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研发方向。
1979 年初,陈恒团队加密技术调研正式启动 —— 背景源于 1978 年截获风险模拟推演的结论:动态频率与电子加密是抗截获核心,但国内电子加密技术仍停留在原型机阶段,缺乏对国际主流技术的系统认知,也未明确国内技术的定位与差距。某科研院所选派技术骨干陈恒牵头,组建 5 人专项调研小组,核心目标是 “收集国内外电子密码机资料,梳理技术参数,形成初步技术评估报告”,为后续研发提供依据。
调研启动前,陈恒团队梳理出两大核心需求:一是 “知彼”,掌握美国、苏联等国已列装电子密码机的技术指标(如密钥长度、加密速度、抗干扰能力),明确国际先进水平;二是 “知己”,摸清国内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的电子加密技术储备(如原型机性能、关键部件国产化程度),识别技术短板。两者结合,才能找到 “追赶路径”。
5 人小组的分工兼顾专业性与互补性:李工程师(通信工程背景)负责收集国外电子密码机技术资料,重点跟踪美国 KY 系列、苏联系列;王工程师(国内军工协作经验)负责国内技术调研,走访电子工业部下属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张工程师(数学算法专业)专注密码算法资料整理与对比;刘工程师(设备研发背景)聚焦电子密码机硬件结构与核心部件;赵技术员(数据统计专业)负责资料分类、参数录入与初步分析,确保调研覆盖 “硬件 - 算法 - 应用” 全链条。
为保证调研质量,陈恒制定 “资料真实性验证原则”:国外资料需交叉比对(如同一设备的技术参数,需参考厂商公开手册、国际通信期刊报道、展会资料),避免单一来源误差;国内资料需现场核实(如某企业声称的原型机加密速度,需现场观摩测试),确保数据可靠。
启动会上,团队明确调研周期为 3 个月(1979 年 2 月 - 4 月),分 “资料收集(2 个月)、整理分析(2 周)、报告撰写(2 周)” 三阶段,每周召开一次进度会,及时解决调研中的问题,如国外资料获取困难、国内部分单位技术保密等。
1979 年 2 月,国外电子密码机资料收集工作展开 —— 李工程师牵头的国外调研,面临 “资料零散、获取渠道有限” 的难题:冷战背景下,美苏先进电子密码机多为军品,公开资料极少,仅能通过国际通信展会报告、专业期刊(如《IEEE uniagaze》)、外贸企业间接获取的非核心参数,以及中立国技术机构发布的评估文章。
李工程师团队拓宽资料来源:一是联系外贸部门,获取 1978 年日内瓦国际通信展的参展手册,其中包含美国哈里斯公司、苏联列宁格勒电子厂展示的电子密码机外观与非核心性能介绍(如美国 KY-68 的重量、尺寸,苏联-7 的工作温度范围);二是检索 1975-1978 年的国际通信期刊,摘录涉及电子密码机的技术短文,如某篇文章提到 “美国 KY-57 采用 64 位密钥,支持跳频通信”;三是走访外交部下属的技术情报部门,获取中立国(如瑞典、瑞士)发布的通信设备评估报告,其中包含对美苏电子密码机抗干扰性能的第三方测试数据。
资料收集过程中,团队遇到 “参数不全” 的问题:多数公开资料仅提及部分性能(如加密速度),遗漏关键指标(如密钥更新方式、算法类型)。为弥补缺口,李工程师采用 “关联推导”:如根据 KY-57 的加密速度(2000 字符 \/ 分钟)与已知的晶体管型号,推算其核心电路的运算能力;根据苏联-6 的抗寒性能(-40c至 50c),反推其采用的元器件类型(如军用级低温电阻、电容)。
2 个月内,李工程师团队共收集国外电子密码机资料 32 份,涉及美国 4 个系列(KY-28、KY-57、KY-68、KY-75)、苏联 3 个系列(-4、-6、-7)、英国 1 个系列(StU-II),虽核心算法细节仍不明确,但关键性能参数(如密钥长度、加密速度、工作环境、抗干扰等级)已基本完整,为后续对比奠定基础。
资料验证阶段,李工程师将不同来源的同一设备参数对比,如 KY-57 的密钥长度,期刊报道为 64 位,展会资料未提及,情报报告确认 “不低于 60 位”,最终综合判定为 64 位;加密速度方面,期刊与情报报告均提及 “2000 字符 \/ 分钟”,直接采信,确保资料准确性。
1979 年 2 月 - 3 月,国内电子加密技术调研同步推进 —— 王工程师带领的国内调研,聚焦 “技术储备” 与 “国产化能力”,走访对象包括电子工业部 714 厂(电子通信设备研发)、某军工科研院所(密码算法研究)、798 厂(电子元器件生产)等 6 家单位,覆盖 “整机研发 - 算法设计 - 部件生产” 全链条。
走访 714 厂时,王工程师团队观摩了该厂 1978 年研制的 “dJ-1 型电子密码机原型机”:该原型机采用晶体管电路,工作频率 16-24hz,支持简单跳频(4 个频段,10 分钟切换一次),密钥长度 32 位,加密速度 1000 字符 \/ 分钟,抗干扰强度≤50dbμV\/,虽性能不及美国 KY-57(64 位密钥、2000 字符 \/ 分钟),但已实现 “电子加密 + 跳频” 的核心功能,且核心部件(如晶体管、电阻)国产化率达 85%,仅部分高精度电容依赖进口。
在某军工科研院所,团队了解到国内密码算法研究进展:已掌握 dES 算法的基本原理(基于公开文献),但自主设计的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算法” 仍处于测试阶段,密钥生成速度较慢(生成 32 位密钥需 2 秒,美国 KY-57 仅需 0.5 秒),且算法抗破解能力尚未经过系统验证,需进一步优化。
798 厂的走访则聚焦 “核心部件国产化瓶颈”:该厂生产的军用级晶体管,在高温(50c)环境下的稳定性达标(故障率≤3%),但高频性能(工作频率≥30hz)仍不足,无法满足高速跳频需求;高精度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为 ±0.01hz,虽优于机械密码机,但比美国 KY-57 的 ±0.005hz 仍有差距,且产能有限,每月仅能生产 50 台套,难以支撑大规模列装。
王工程师团队采用 “现场测试 + 数据记录” 的方式收集信息:在 714 厂现场测试 dJ-1 原型机,记录不同干扰强度下的通信成功率(中干扰环境下 85%,高干扰环境下 60%);在科研院所参与算法破解测试,记录自主算法被模拟破解的时间(平均 48 小时,美国 KY-57 算法需 72 小时),确保数据真实反映国内技术水平。
2 个月的国内调研,团队收集到原型机技术资料 8 份、算法文档 5 份、元器件性能报告 12 份,明确国内电子加密技术的 “优势”(部件国产化率较高、适配国内通信频段)与 “短板”(密钥长度短、加密速度慢、高频部件性能不足),为后续评估报告中的 “国产化建议” 提供依据。
1979 年 3 月下旬,资料分类整理与参数体系构建启动 —— 赵技术员牵头的资料整理工作,需将国内外零散资料转化为 “可对比、可检索” 的结构化数据,核心是建立统一的 “技术参数体系”,避免因参数定义不同导致对比偏差。
团队首先确定参数分类框架,分为 “基础参数”“性能参数”“环境适应性”“国产化程度” 四大类,每类包含具体指标:基础参数(设备重量、尺寸、功耗)、性能参数(密钥长度、加密速度、跳频速率、频率池大小、抗干扰强度)、环境适应性(工作温度、湿度、振动等级)、国产化程度(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依赖进口部件清单),共 18 项核心指标,确保覆盖电子密码机的关键特性。
资料录入过程中,赵技术员团队遇到 “参数单位不统一” 的问题:如加密速度,国外资料多以 “字符 \/ 分钟” 为单位,国内部分资料用 “比特 \/ 秒”(1 字符 = 8 比特),团队统一换算为 “字符 \/ 分钟”(如某国内原型机的 8000 比特 \/ 秒,换算为 1000 字符 \/ 分钟),便于直接对比;抗干扰强度,部分资料用 “V\/”,团队统一换算为 “dbμV\/”(1V\/=120dbμV\/),消除单位差异。
为提升资料检索效率,团队设计 “电子密码机技术资料检索表”,按 “国别 - 系列 - 型号” 分级检索,如 “美国 - KY 系列 - KY-57”,点击即可查看 18 项参数及资料来源;同时,对关键参数标注 “可信度等级”(A:多方验证一致,b:单一来源但合理,c:推测得出),如 KY-57 的密钥长度标注 “A”,苏联-7 的加密速度标注 “b”,确保后续分析时能区分数据可靠性。
张工程师在算法资料整理中,特别关注 “算法类型与迭代能力”:美国 KY 系列多采用 Feistel 网络结构(dES 算法基础),支持算法参数动态调整(如密钥更新周期可设 1-24 小时);苏联系列采用自定义线性算法,参数调整需更换硬件芯片;国内原型机采用简化版 LFSR 算法,仅支持固定参数,算法迭代能力差距明显,张工程师将这一差异单独整理为 “算法灵活性对比表”,作为评估报告的重点内容。
经过 2 周整理,团队形成结构化资料集:包含国内外 12 个型号电子密码机的参数对照表、6 份算法分析摘要、8 份核心部件国产化评估报告,资料完整度达 80%(主要缺失国外设备核心算法细节),为后续技术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1979 年 4 月初,国内外电子密码机技术参数对比分析展开 —— 陈恒带领团队,以 “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国内现状为基础”,从 “性能、可靠性、国产化” 三个维度展开对比,重点识别国内技术的 “追赶点” 与 “突破点”。
性能对比显示明显差距:密钥长度方面,美国 KY-57(64 位)、苏联-6(48 位),国内 dJ-1 原型机(32 位),密钥空间差距达 2^32 倍(64 位 vs 32 位),抗破解能力显着落后;加密速度方面,KY-57(2000 字符 \/ 分钟)、-6(1500 字符 \/ 分钟),dJ-1(1000 字符 \/ 分钟),效率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 50%-67%,难以适配大流量通信需求;跳频能力方面,KY-57 支持 32 个频段、1 分钟切换,-6 支持 16 个频段、5 分钟切换,dJ-1 仅支持 4 个频段、10 分钟切换,抗截获能力不足。
可靠性对比呈现 “各有优劣”:环境适应性上,苏联系列表现突出(-6 工作温度 - 40c至 50c,故障率≤5%),美国 KY 系列次之(KY-57-30c至 45c,故障率≤8%),国内 dJ-1 原型机在 - 20c至 40c范围内稳定(故障率≤10%),低温性能差距较大,但在常温环境下(10c至 30c),故障率与 KY 系列接近(8% vs 8%),具备一定实用基础;密钥更新方式上,美国 KY 系列支持远程指令更新(5 分钟完成),苏联与国内均需现场操作(30 分钟以上),应急响应能力落后。
国产化对比凸显 “基础优势与瓶颈”:国内 dJ-1 原型机的晶体管、电阻、普通电容等基础部件国产化率达 85%,但高频晶体管(工作频率≥30hz)、高精度晶体振荡器(稳定度 ±0.005hz)、专用加密芯片仍依赖进口,其中专用加密芯片完全依赖美国仙童公司产品,存在 “卡脖子” 风险;而美苏电子密码机核心部件已实现国产化,美国 KY 系列甚至能根据作战需求快速调整部件生产,供应链稳定性更强。
张工程师还特别对比了 “算法迭代成本”:美国 KY 系列通过软件修改即可更新算法,单次迭代成本约 1 万元(当时币值);苏联系列需更换硬件芯片,成本约 5 万元;国内原型机因算法与硬件绑定,迭代需同时修改电路与程序,成本达 8 万元,且周期长达 2 个月,远高于美苏,这意味着后续国内研发需重点突破 “算法 - 硬件解耦”。
对比分析后,团队初步判定:国内电子加密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约 5-8 年,短期可通过 “优化现有原型机参数(如提升跳频速率)、突破高频部件国产化” 缩小差距,长期需聚焦 “自主算法研发、专用芯片设计”,才能实现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跨越。
1979 年 4 月中旬,技术难点识别与初步解决方案梳理 —— 基于参数对比,陈恒团队聚焦 “影响电子加密技术落地的核心难点”,梳理出三大类问题,并提出初步应对思路,为评估报告的 “技术建议” 部分提供支撑。
第一类难点是 “密钥长度与加密速度的平衡”:国内 dJ-1 原型机若将密钥长度从 32 位提升至 48 位,加密速度会从 1000 字符 \/ 分钟降至 600 字符 \/ 分钟,无法满足通信需求;而美国 KY-57 通过优化算法(Feistel 网络并行处理),实现 64 位密钥与 2000 字符 \/ 分钟的兼顾。张工程师提出初步方案:借鉴并行处理思路,在原型机中增加 2 组运算电路,实现密钥生成与数据加密并行,预计可在 48 位密钥下将速度提升至 800 字符 \/ 分钟,后续需通过实验验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