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9章 研发需求正式申报(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研发需求申报是技术构想转化为国家项目的关键跨越。依据 “蓝色尼罗河” 破译的技术反思,陈恒团队将 “动态密钥抗截获”“可编程适配多场景”“国产化自主可控” 三大核心诉求,凝练为 “73 式” 电子密码机的研发目标。从申报材料的参数校准到研发周期的科学规划,从预期成果的实战定位到资源需求的精准测算,每一项内容都源于对过往技术缺陷的反思与未来安全需求的预判,这份申报不仅开启了国产电子密码机的研发征程,更标志着国内加密技术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御” 的战略转型。

1980 年 5 月,陈恒团队启动 “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申请筹备 —— 此前 1 个月,团队完成《“蓝色尼罗河” 破译技术反思报告》的最终修订,报告明确指出:现有机械密码机的固定密钥(4 小时破解)、无编程功能(2-3 小时算法调整)已无法应对美方动态加密技术(60 天破解),亟需研发具备动态密钥与可编程功能的电子密码机,“73 式” 的命名源于 1973 年美方首次启用动态密钥技术的关键时间节点,旨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陈恒在团队筹备会上强调,申报需紧扣 “三个结合”:结合破译教训(如固定频率易截获、机械算法难迭代)、结合专家论证结论(优化后的随机数熵值 7.2-7.5 bits\/byte、加密速度 1200 字符 \/ 分钟)、结合国内 12 个部门的通信需求(军事野外、外交固定、科研应急场景),确保申请材料既有技术支撑,又有实战价值。

团队分设 “材料撰写组”(李技术员牵头)、“参数校准组”(赵技术员牵头)、“需求对接组”(王技术员牵头):材料组负责申报书框架搭建,参数组复核所有技术指标的可行性(如低温性能、功耗),需求组再次确认重点部门的应用痛点(如边境通信的抗干扰需求),形成分工明确的筹备体系。

筹备初期,团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 “研发目标的量化界定”—— 如何将 “提升安全性” 转化为具体参数?参数组参考美国 KY-57(60 天破解)与苏联-6(45 天破解),结合国内技术基础,初步将 “73 式” 的破解时间目标设定为≥65 天,加密速度≥1000 字符 \/ 分钟,后续通过专家论证调整为≥70 天、≥1200 字符 \/ 分钟,确保先进性与可行性平衡。

筹备第 10 天,团队形成申报材料初稿,包含研发背景、目标、内容、周期、资源需求、预期成果 6 大模块,为正式申报奠定基础。

1980 年 5 月 15 日,“73 式” 研发背景与必要性论证定稿 —— 李技术员团队在申报书中系统梳理研发必要性,从破译教训、技术差距、实战需求三方面展开,用数据支撑研发紧迫性。

破译教训部分,引用 “蓝色尼罗河” 密电破译案例:美方动态密钥使我方截获后 45 天未破解,而我方机械密码机的固定密钥被美方截获后平均 4 小时破解,安全差距达 270 倍;同时,我方 3 起固定频率通信被截获案例(1977-1979 年)中,85% 源于固定密钥与无编程功能,进一步验证研发电子密码机的迫切性。

技术差距部分,对比美苏与国内设备核心参数:美国 KY-57(动态密钥 48 小时更新、加密速度 1200 字符 \/ 分钟)、苏联-6(48 位密钥、算法更新 4 小时)、国内机械机(固定密钥、加密速度 150 字符 \/ 分钟),明确 “73 式” 需在密钥更新、加密速度、算法迭代三方面实现突破,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落后 10 年至落后 3-5 年)。

实战需求部分,引用 12 个部门的反馈数据:某军区通信站提出 “野外通信需抗 - 40c低温”,外交部通信处要求 “多算法适配不同国家保密等级”,某科研院所希望 “与现有计算机接口兼容”,这些需求均在 “73 式” 的研发目标中体现,避免技术与应用脱节。

必要性论证的核心结论:若不启动 “73 式” 研发,未来 3-5 年内,国内通信安全将持续面临 “美方动态加密技术压制”,关键信息泄露风险升至 60% 以上,研发申请的紧迫性与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1980 年 5 月 20 日,“73 式” 研发目标细化为 “三大核心指标”—— 参数校准组结合专家论证结论与部门需求,将目标分为安全性能、效率性能、环境适应性三类,每类指标均明确量化标准与验证方法。

安全性能指标:动态密钥采用 “时间 + 随机数双因子生成”,密钥长度 64 位(优于苏联-6 的 48 位),随机数熵值≥7.2 bits\/byte(确保破解时间≥70 天),密钥更新周期可设 24\/48\/72 小时(适配不同保密等级),验证方法为 “模拟线性分析攻击”(用当时主流计算机测算破解时间)。

效率性能指标:加密速度≥1200 字符 \/ 分钟(是国内机械机的 8 倍,接近美国 KY-57),算法切换时间≤10 秒(支持 5 种基础算法存储,如 Feistel 网络、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密钥同步时间≤30 秒(主从节点,含卫星备份同步),验证方法为 “10 万字符密文传输测试”(记录耗时与误码率)。

环境适应性指标:工作温度 - 40c~50c(覆盖国内所有气候区),湿度 5%~95%(无冷凝),抗振动能力 10-500hz(加速度 5g,适配车载 \/ 机载),功耗≤15w(便携场景连续工作≥8 小时),验证方法为 “高低温箱、振动台模拟测试”,确保适应野外复杂环境。

指标设定还考虑 “扩展性”:预留算法存储接口(支持后续扩展至 8 种算法)、密钥长度扩展空间(可升级至 128 位),避免设备因技术迭代过快被淘汰,延长使用寿命至 8-10 年。

1980 年 5 月 25 日,研发内容拆解为 “四大技术模块”—— 陈恒团队将 “73 式” 研发拆解为动态密钥模块、可编程算法模块、硬件集成模块、兼容性适配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研发任务、负责人与关键技术突破点。

动态密钥模块(赵技术员负责):研发 “两级放大 + 熵值校准” 的随机数生成器(采用国产 2Ap12 二极管、LA-1 放大器),设计 “时间同步 + 卫星备份” 的密钥同步协议,解决熵值不足(原 6.5 bits\/byte)与同步不稳定问题,关键突破点为熵值实时校准算法(确保≥7.2 bits\/byte)。

可编程算法模块(刘技术员负责):基于国产 2716 型 EpRo(1Kb 容量),开发 5 种基础加密算法的存储与切换逻辑,设计 “一键场景选择” 的算法调用接口,关键突破点为算法快速加载技术(切换时间≤10 秒),避免通信中断。

硬件集成模块(周技术员负责):采用 16 位数据总线(国产 8259 控制器),实现各模块的高速数据传输;设计 “主备双模块” 冗余(密钥生成、可编程单元),提升抗毁性;优化电源管理电路(宽压 9-28V 输入),关键突破点为低功耗设计(便携场景≤15w),解决续航问题。

兼容性适配模块(吴技术员负责):开发 “自适应衰减补偿” 的模拟接口(适配 A\/F 电台)、“电平自动转换” 的数字接口(RS-232,适配计算机),加装电磁屏蔽层(铜箔 0.2),关键突破点为多场景接口集成,确保与国内 85% 以上现役通信设备兼容。

1980 年 5 月 30 日,研发周期与阶段规划确定 —— 团队参考国内同类电子设备研发周期(通常 2-3 年),结合 “73 式” 的技术复杂度,将研发分为 “模块研发(8 个月)、整机组装(4 个月)、测试优化(6 个月)、验收定型(2 个月)” 四个阶段,总周期 20 个月,计划 1982 年 1 月完成定型。

第一阶段(1980 年 6 月 - 1981 年 1 月):模块研发与测试,各模块完成原型制作(如随机数生成器、可编程逻辑电路),通过单项性能测试(如熵值、切换时间),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如低温速率、总线拥堵),每月提交进度报告,确保模块性能达标。

第二阶段(1981 年 2 月 - 1981 年 5 月):整机组装与联调,将四大模块集成,测试模块间的数据交互(如密钥模块与算法模块的协同),解决集成问题(如电磁干扰、供电冲突),完成 3 台原理样机制作,开展初步功能验证。

第三阶段(1981 年 6 月 - 1981 年 11 月):场景化测试与优化,在军事野外(边境)、外交固定(机房)、科研应急(临时组网)场景开展测试,收集用户反馈(如操作复杂度、适配问题),优化硬件(如简化接口)与软件(如调整算法参数),使设备满足实战需求。

第四阶段(1981 年 12 月 - 1982 年 1 月):验收定型与文档整理,邀请国防科工委、总参情报部、电子工业部的专家开展验收测试(验证所有指标),完成《“73 式” 电子密码机技术手册》《测试报告》等文档,申请定型批复,为后续量产做准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