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90章 技术指标初步论证(2 / 2)

加入书签

刘工将痛点按 “影响程度” 排序:通信安全相关(抗干扰、密钥容量)>效率相关(处理速度)>应用相关(环境适应、维护成本),这一排序为后续拟定升级方向提供了优先级依据,确保核心问题优先解决。

六、12 项核心升级方向的初步拟定

基于痛点梳理与电子技术可行性分析,小组从 1957 年 2 月开始,每周召开 2 次论证会,还邀请了电子工业部、清华大学的专家参与咨询,确保方向的科学性,前后共经历 8 轮讨论,逐步完善升级框架。

12 项升级方向按 “技术维度” 分类:加密效率类 3 项(电子密钥自动生成、多并发信号处理、高速算法优化)、安全性能类 2 项(密钥容量扩展、抗电磁干扰强化)、环境适应类 2 项(极端温度稳定性、防潮防尘设计)、兼容过渡类 3 项(机械机接口适配、旧数据迁移、操作习惯兼容)、运维类 2 项(故障自诊断、轻量化设计),分类逻辑清晰,覆盖全场景需求。

“电子密钥自动生成”“多频段加密适配”“极端环境稳定性优化” 是针对最紧急痛点提出的核心方向:前者解决手动调节耗时的问题,中者适配不同通信频段(如短波、超短波),后者则针对机械机的环境短板,三者均通过初步实验验证了可行性。

为直观呈现升级价值,赵工绘制了 “机械与电子加密性能对比图”,横轴为技术指标(速度、密钥容量、抗干扰性等),纵轴为性能评分(1-10 分),图表显示电子加密在 8 项指标上评分超 8 分,而机械机仅 3 项指标超 5 分,成为论证会上的关键参考资料。

初步框架形成后,小组邀请上级技术部门进行评审,评审意见提出 “需增加‘算法迭代兼容性’方向”,即电子加密系统需预留算法升级接口,避免未来因算法过时导致系统淘汰,小组据此调整,最终确定 12 项核心升级方向,形成完整框架。

七、历史补充与证据: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记录

1957 年 1 月的《加密技术论证会议纪要》(档案号:LZ-1957-009),详细记录了初代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过程,参会人员包括论证小组成员、电子工业部技术员、3 个军区的通信代表,共 21 人,会议纪要由孙工负责整理,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库。

抗干扰测试的模拟环境极具代表性:技术员在实验室搭建了 “工业强电磁环境”,电磁强度设定为 500V\/(相当于电厂、变电站周边的电磁强度),测试持续 24 小时,记录加密错误率,结果显示电子原型机错误率仅 3.2%,而同期测试的 J-1 型错误率达 27.6%,差距显着。

密钥容量扩展的测试数据更具突破性:原型机通过电子存储介质(当时的磁芯存储器)扩展密钥容量,最大可达 8192 组,是机械机的 8 倍,测试中模拟 100 个通信节点同时使用,未出现密钥冲突,满足了 “多用户、多部门协同通信” 的需求。

极端温度测试的记录同样关键:原型机在 - 30c至 50c的温度范围内运行,每 10c测试一次,错误率最高仅 6.5%(50c时),远低于机械机 15% 的阈值;在湿度 90% 的湿热环境中,连续运行 72 小时无故障,解决了南方雨季机械机易受潮的问题。

会议纪要末尾的决议写道:“电子加密原型机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在性能上全面超越机械密码机,12 项升级方向的技术路径可行,建议按此方向推进后续研发工作”,这一决议为加密技术的迭代提供了官方依据。

八、技术衔接:兼顾旧设备的兼容性设计

论证过程中,孙工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当时全国已部署近 5000 台机械密码机,若电子加密系统完全不兼容旧设备,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导致 “新旧系统过渡期” 的通信断层,因此 “兼容性” 需纳入升级方向。

小组针对兼容性设计展开专项研究,核心思路是 “设计转接电路”:在电子加密模块与机械机之间加装转接器,实现信号的双向转换 —— 机械机输出的加密信号可通过转接器接入电子系统,电子系统的指令也可适配机械机的输入接口。

兼容性测试选取了 3 种主流机械机型(J-1 型、J-2 型、-1 型),每种机型选取 10 台不同使用年限的设备,测试转接器的适配效果:结果显示,J-1 型和 -1 型的适配成功率达 95%,J-2 型因接口差异适配成功率为 88%,后续通过优化转接器电路,成功率提升至 94%。

过渡期的应用方案也随之确定:初期采用 “电子为主、机械为辅” 的模式,核心通信节点使用电子加密系统,偏远地区仍保留机械机,通过转接器实现数据互通,避免通信中断。

孙工在论证报告中强调:“技术迭代不应是‘推倒重来’,而是‘平滑过渡’,兼容性设计不仅降低了成本,更保障了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为电子加密技术的全面推广争取了时间”。

九、加密算法电子化的专项论证

加密算法是通信安全的核心,周工团队专门针对 “算法电子化” 展开论证,首先对比机械机与电子系统的算法逻辑:机械机依赖齿轮咬合的物理结构实现加密,算法修改需重新设计齿轮齿距、调整转子数量,周期长达 3 个月;电子系统则通过程序代码实现算法,修改仅需调整代码,灵活度远超机械机。

团队设计了 “算法切换测试”:选取 3 种常用加密算法(AES 前身、dES 雏形、自定义军事算法),在电子原型机上进行切换,记录耗时与错误率:切换算法 A 至算法 b 仅需 2 分钟,错误率 0.1%;切换算法 b 至算法 c 需 1.5 分钟,错误率 0.08%,而机械机若要切换算法,需拆解重组设备,耗时至少 72 小时,且错误率无法保证。

算法安全性测试同样关键:团队模拟 “暴力破解” 场景,使用当时的计算机(运算速度 1 万次 \/ 秒)破解机械机算法,平均耗时 48 小时;破解电子系统算法,平均耗时 720 小时,安全性提升 15 倍,若后续升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还可通过增加算法复杂度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算法扩展性也是论证重点:电子系统的算法可根据通信需求灵活调整,比如针对短报文设计轻量级算法(提升速度),针对长文件设计高强度算法(保障安全);机械机则因物理结构限制,无法实现算法的差异化适配,只能采用统一算法,难以兼顾速度与安全。

周工团队的论证结论指出:“加密算法的电子化,是通信安全从‘物理保障’转向‘逻辑保障’的关键,不仅提升了安全性与灵活性,更为后续算法的迭代升级奠定了基础,是 12 项升级方向中的核心技术突破”。

十、论证报告的形成与历史意义

经过近半年的论证(1956 年 10 月 - 1957 年 3 月),技术指标论证小组完成了《从机械到电子加密:12 项核心升级方向初步报告》,报告的形成经历了 “数据汇总 - 分析论证 - 专家评审 - 修改完善” 四个阶段,累计召开论证会 32 次,修改报告版本 11 次,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报告的结构清晰完整:除核心的 12 项升级方向外,还包含 5 章技术背景(机械机性能分析、电子技术现状等)、8 章实验数据(23 组对比测试数据、误差分析)、6 章应用建议(推广步骤、过渡期方案等),并附上 8 份设备拆解分析图、12 份测试原始记录,数据支撑充分。

报告的评审过程严格:1957 年 4 月,上级技术部门组织 15 位专家(涵盖通信、电子、数学、军事等领域)进行评审,专家一致认为 “报告指标合理、方向可行,为电子加密技术研发提供了明确依据”,并提出 2 条修改建议(增加算法安全性冗余、优化环境适应测试参数),小组据此完善后,报告正式通过审批。

报告的直接价值体现在研发指导上:后续电子加密系统的研发,完全以 12 项升级方向为指标 —— 比如 “电子密钥自动生成” 方向指导了密钥管理模块的设计,“抗电磁干扰强化” 方向推动了屏蔽材料的选型,仅用 2 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代电子加密设备的研制,比预期缩短 1 年。

从历史维度看,这份报告标志着我国加密技术正式开启 “从机械到电子” 的过渡,结束了依赖机械结构的加密时代,为后续通信安全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报告结尾所写:“技术的迭代永无止境,今日的论证是明日的起点,电子加密技术将伴随通信网络的发展,守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防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