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式正式立项(1 / 2)
卷首语
1960 年代初,随着电子加密设备研发方案经专家评审优化完善,“从技术论证走向正式项目” 成为必然 —— 此前围绕 19 项核心指标的算法设计、硬件适配已具备落地基础,而国防科工委的立项批复,将分散的研发力量、技术资源整合为系统性工程。1962 年底,“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立项正式获批,这份明确了研发周期、经费与交付要求的官方文件,不仅为项目注入了权威支持,更标志着我国电子加密技术从 “实验室探索” 迈入 “规模化研发” 的新阶段,为后续自主通信安全装备的诞生奠定了制度与资源基础。
一、立项申请的背景与前期准备
1962 年 5 月,张工团队完成研发方案优化并通过复审后,意识到 “仅靠现有临时资源无法支撑原型机量产与长期研发”—— 此前元器件采购、测试设备使用多依赖单位协调,缺乏稳定保障,因此启动立项申请工作,寻求官方项目资质与资源支持。
立项申请的核心诉求明确为三点:一是获得正式研发立项资质,确立项目合法性与优先级;二是争取专项研发经费,覆盖元器件采购、设备租赁、协作单位费用等;三是明确研发周期与成果交付标准,避免后续推进中目标模糊。
团队首先开展 “立项可行性梳理”:李工整理算法方案的技术成熟度报告(核心算法通过 12 轮仿真测试,达标率 100%),王工汇总硬件研发的资源需求清单(需北京电子管厂定制晶体管 5000 只、上海无线电二厂芯片 300 片),为申请材料提供数据支撑。
为符合立项申请规范,团队参考国防科工委《军用电子设备研发立项管理办法》,编制《“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立项申请书》,包含项目背景、技术方案、周期计划、经费预算、成果形式 5 大模块,共 120 页,确保内容完整合规。
申请前,张工带队赴国防科工委相关部门沟通,汇报前期研发进展(如方案评审结果、元器件测试数据),说明项目对通信安全的战略价值,争取理解与支持,为后续审核流程铺垫基础,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延误申请。
二、立项申请书的核心内容架构
申请书 “项目背景” 部分,重点阐述研发必要性:一是现有机械密码机已无法满足野战、高原等场景的通信需求(引用 1961 年边防通信故障报告,机械机低温故障率 40%);二是进口加密设备存在供应风险(1960 年某国暂停加密芯片出口,影响设备维护);三是前期技术论证已验证电子加密的可行性,具备立项基础。
“技术方案” 部分细化 19 项指标的落地路径:算法层面,明确采用分层同步密钥协议(10 节点延迟≤18 秒)、128 位密钥体系(组合数≥2^128 组);硬件层面,确定双级加热补偿电路(-40c适配)、铜网电磁屏蔽层(错误率≤1.5%),并附电路原理图、算法流程图作为附件。
“周期计划” 部分按 “技术攻关 - 样品试制 - 优化定型 - 验收交付” 分 4 阶段:第一阶段(1963.1-1964.12)核心技术攻关,完成算法固化与硬件原型;第二阶段(1965.1-1965.12)样品试制,制作 10 台工程样品;第三阶段(1966.1-1966.12)优化定型,根据测试反馈改进;第四阶段(1967.1-1967.6)验收交付,提交最终成果,总周期 5 年 6 个月。
“经费预算” 部分按模块精准测算:总预算 860 万元,其中算法研发(含专家咨询)80 万元、硬件制作(元器件 + 设备)520 万元、测试验证(环境测试 + 实战模拟)160 万元、协作单位费用(中科院计算所 + 电子厂)100 万元,每项预算均附市场报价单、协作协议草案作为依据。
“成果交付” 部分明确输出清单:硬件成果(20 台定型 “73 式” 电子密码机、5 套测试设备)、软件成果(加密算法程序、密钥管理系统)、文档成果(技术手册、维修指南、测试报告),并规定成果需通过军方、科研院所联合验收,满足野战、边防等 8 类场景使用需求。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立项申请书档案
1962 年 6 月的《“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立项申请书》(档案号:Lx-1962-089),现存于国防科工委档案库,由张工团队撰写,包含 5 大模块正文及 23 份附件(含方案评审意见、元器件报价单),共 156 页,是立项申请的核心凭证。
申请书 “技术成熟度说明” 附件显示:“核心加密算法已在仿真平台完成 1000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无故障;硬件原型机(1 台)在 - 40c至 50c环境下测试,加密错误率≤1.2%,密钥同步延迟 17.8 秒,均优于 19 项指标要求”,验证技术可行性。
经费预算附件 “元器件报价单” 记录:北京电子管厂定制 3AG1 晶体管报价 2.2 元 \/ 只(5000 只合计 1.1 万元);上海无线电二厂加密芯片报价 50 元 \/ 片(300 片合计 1.5 万元);电磁屏蔽铜网(0.2 厚度)报价 120 元 \/ 平方米(需 50 平方米合计 0.6 万元),预算测算精准可追溯。
成果验收标准附件明确:“硬件需通过 30 天连续野战环境测试(含震动、高低温、盐雾),故障率≤2%;算法需抵御运算速度 10 万次 \/ 秒的计算机暴力破解(测试时长 72 小时无破解);文档需满足部队技术员 30 分钟内掌握基础操作”,验收指标量化可验证。
申请书末尾 “申请单位意见” 栏,有研发牵头单位(某通信技术研究院)、协作单位(中科院计算所、北京电子管厂)的盖章,日期为 1962 年 6 月 15 日,标志立项申请材料正式提交国防科工委。
四、国防科工委的审核流程与重点
国防科工委收到申请后,按 “技术审核 - 资源审核 - 战略匹配” 三阶段开展审核,第一阶段(1962 年 7-8 月)由电子技术评审组负责技术审核,组内包含 5 名通信安全专家(含 2 名军方专家、3 名科研专家),重点评估技术方案可行性。
技术审核聚焦两大核心:一是算法安全性,专家通过模拟破解测试,验证 128 位密钥体系的抗破解能力(10 万次 \/ 秒计算机需 10^32 年破解),确认满足军用安全等级;二是硬件落地性,核查元器件供应能力(北京电子管厂出具 5000 只晶体管的产能承诺函),确认无供应链风险。
第二阶段(1962 年 9 月)由财务与资源管理组开展资源审核,重点评估经费预算合理性:对比同期同类项目(如某军用通信设备研发)的经费标准,确认 “73 式” 预算(860 万元)处于合理区间;核查经费分配逻辑,确认硬件制作占比(60.5%)符合电子设备研发常规比例,无冗余支出。
第三阶段(1962 年 10 月)由战略规划组评估项目战略匹配度:结合 1960 年代我国通信安全需求(边防、野战通信加密缺口),确认 “73 式” 研发可填补国产电子密码机空白,减少对进口设备依赖,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同时评估研发周期(5 年 6 个月)与需求紧迫性的匹配度,确认周期合理。
审核过程中,国防科工委就 “周期压缩” 与团队沟通:提出 “能否将总周期缩短至 5 年”,张工团队回应需优化硬件试制阶段流程(增加 2 条试制生产线),额外增加经费 40 万元,最终国防科工委同意调整,总周期定为 5 年(1963.1-1968.1),经费调整为 900 万元。
五、立项批复的核心内容与官方要求
1962 年 12 月 10 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印发《关于 “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立项的批复函》(编号:GFKw-1962-157),明确项目立项资质,将其列为 “1963 年度军用电子设备重点研发项目”,享受优先级资源保障(如元器件优先采购、测试设备优先调配)。
批复函明确研发周期为 5 年:自 1963 年 1 月 1 日起至 1968 年 1 月 1 日止,分 4 个阶段并设定关键节点 ——1964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核心技术攻关(需提交攻关总结报告);1965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 10 台工程样品试制(需通过初步测试);1966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定型设计(需提交定型方案);1968 年 1 月 1 日前完成 20 台成果交付与验收。
经费批复总额 900 万元,拨付方式分 3 阶段:立项启动后拨付 30%(270 万元),用于核心技术攻关与首批元器件采购;1965 年 1 月样品试制达标后拨付 40%(360 万元);1966 年 12 月定型通过后拨付 30%(270 万元),并要求建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每季度提交经费使用报告。
成果交付要求细化为 3 点:一是硬件成果需提交 20 台定型 “73 式” 电子密码机,每台需附带 1 套备用元器件(含晶体管、芯片、电阻等);二是软件成果需提供算法程序源代码(含注释文档)、密钥管理系统安装包;三是文档成果需提交技术手册(含原理、操作、维护)、测试报告(含环境测试、安全测试数据),所有成果需符合国家军用标准(GJb-1962《军用电子密码设备通用规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