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2 / 2)
优化措施实施:数据总线采用更高频率的 ttL 芯片(74LS 系列),调整时序参数,速率提升至 1.2hz,交互延迟降至 0.06μs;接口层加装 150V 气体放电管(上海无线电二厂 Gd-1965 型),雷击测试中放电管导通电流≤10A,保护接口组件,优化后总功耗仍≤35w。
优化后开展回归测试:1.2hz 总线速率下,1000 次数据传输错误率 0,运算速度提升至 0.65μs \/ 次;防雷击测试(1.2kV 冲击电压)后,接口功能正常,优化效果达标,形成《硬件方案优化报告》。
6 月 15 日,优化后的硬件总体方案通过最终评审,形成《“73 式” 电子密码机硬件总体方案设计总报告》,共 186 页,包含架构图、组件原理图、连接规范、测试数据,作为原型机组装的官方依据。
十、方案设计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从 “73 式” 研发看,硬件总体方案是算法落地的 “实体载体”—— 通过分层架构与明确组件功能,确保 1965 年下半年原型机组装顺利推进,避免因硬件设计缺陷导致的研发延误(预计节省 2 个月时间),1968 年设备交付时,硬件故障率≤0.5%,验证方案的可靠性。
从技术创新看,方案首次实现我国军用电子密码机 “分层总线架构” 设计 —— 其 “运算 - 存储 - 控制 - 接口” 分层逻辑、独立总线连接方式,突破当时苏联 “一体化硬件” 的局限,使我国军用加密设备硬件设计从 “经验化” 走向 “系统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从产业带动看,方案推动国产电子元器件升级 —— 为满足矩阵运算单元需求,北京电子管厂改进 3AG1 晶体管开关速度(从 0.2μs 至 0.1μs);上海无线电二厂研发高集成度 ttL 芯片(74LS 系列),间接促进我国半导体产业从 “离散元件” 向 “集成化” 转型。
从技术传承看,方案的设计理念影响深远 ——1970 年代 “84 式” 加密设备采用 “四层架构” 升级版,1980 年代《军用电子密码机硬件设计规范》中 “分层设计”“总线化连接” 等要求,均源于此次方案;其环境适应性设计(低温加热、电磁屏蔽)成为后续军用设备的标准配置。
从实战价值看,方案支撑 “73 式” 适配多场景需求 —— 野战中硬件抗震动、边防中耐低温、铁路调度中兼容有线通信,设备列装后覆盖陆军、边防、铁道兵等多军兵种,为我国 1970-1980 年代军事通信安全提供硬件保障,成为国产军用加密设备的 “标杆设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