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1 / 2)
卷首语
1965 年 4 月,“73 式” 可编程算法初步验证完成后,研发团队面临核心挑战:抽象的加密逻辑需依托硬件实体落地,而野战、边防、铁路调度等场景对设备的运算速度、环境适应性、通信兼容性提出差异化要求。此时,设计适配算法需求与多场景的硬件总体方案,成为连接 “算法理论” 与 “实用设备” 的关键桥梁。这场为期 1 个半月的方案设计,通过分层架构、明确组件功能与稳定连接逻辑,构建起 “运算 - 存储 - 控制 - 接口” 一体化的硬件体系,不仅支撑了后续原型机组装,更奠定了我国早期军用电子密码机的硬件设计范式。
一、硬件方案设计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可编程算法验证完成后,王工团队(硬件板块总负责)梳理出算法对硬件的核心需求:需支持 37 阶矩阵乘法(运算速度≥0.7μs \/ 次)、128 位动态密钥生成(随机数生成速度≥1 次 \/μs)、19 组模块协同(数据交互延迟≤0.1μs),同时需适配 - 40c至 50c环境、10-500hz 震动场景,硬件方案需兼顾性能与适应性。
基于场景需求与 19 项核心指标,团队明确三大设计目标:一是架构适配性,硬件架构需匹配算法模块划分(如运算单元对应矩阵模块、存储单元对应程序 \/ 数据区),支持组件独立升级;二是功能明确性,各组件功能边界清晰(如运算组件不负责存储、控制组件不参与加密),避免功能耦合;三是连接稳定性,组件间数据 \/ 控制信号传输错误率≤0.,可与同期陆军通信设备对接,测试显示与国产 Sw-1965 型短波电台通信错误率≤0.1%,兼容性达标。
扩展性设计:硬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各组件独立封装(如矩阵运算单元为独立电路板),更换时无需拆解整机,仅需插拔连接器;控制层主控单元预留 firware 升级接口,可通过本地配置接口更新控制逻辑,支持算法参数调整(如加密轮次增加)。
6 月 5 日,团队开展兼容性测试:将存储层扩展至 32Kb(2 片 16Kb 磁芯存储器),运算层新增 1 个辅助运算单元,设备正常运行,加密速度提升至 160 字符 \/ 秒,验证扩展性设计有效,形成《硬件兼容性测试报告》。
九、方案评审与优化
6 月 6 日 - 6 月 10 日,团队组织 “硬件总体方案评审会”,邀请国防科工委专家(3 人)、算法团队(李工)、协作厂家(北京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二厂各 2 人)参会,重点评审架构合理性、功能适配性、环境适应性。
评审中,专家提出 2 项优化建议:一是数据总线速率从 1hz 提升至 1.2hz,减少运算单元等待时间;二是接口层增加防雷击设计(串联气体放电管),适配野外雷暴环境,团队当场采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