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0章 低温测试环境搭建(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画面:1973 年实验室角落,两名技术员正在用扳手组装钢板箱体,箱体内壁贴着银灰色石棉层;地面上,干冰桶冒着白雾,液氮罐(标有 “工业用”)被麻绳固定在木架上,水银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停留在 - 20c刻度。字幕:“在没有电子制冷设备的 1973 年,要模拟 - 37c的北方边境严寒,靠的是‘钢板 + 石棉’的保温智慧,以及对干冰、液氮用量的精准把控 —— 每一度的温度稳定,都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一、低温测试舱主体设计与制作(1973.04.10-04.12)

【历史影像:钢板切割现场,乙炔焰切割 1.5 厚冷轧钢板时火花四溅;技术员用角尺测量箱体尺寸,在接缝处用粉笔做标记;木工在箱体外侧加装松木框架,增强结构强度。画外音:“1973 年《低温试验设备制作规范》建议:-40c级测试舱需采用‘双层保温 + 密封结构’,箱体漏热率需控制在 5c\/ 小时以内,否则无法维持目标低温。”】

1. 箱体结构设计

测试舱采用 “双层钢板 + 多层保温” 的立方体结构,外尺寸 60x60,内尺寸 50x50(适配密码机及监测设备)。外层选用 1.5 冷轧钢板(防锈处理),内层为 0.8 镀锌钢板(耐腐蚀),两层间距 8,用于填充保温材料;箱体正面设计单扇开门(尺寸 30),门框边缘预留 1 宽密封槽,便于安装密封条。

2. 保温层填充

内层钢板内壁先贴一层 2 厚石棉板(1973 年主流低温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0.08w\/(?K)),石棉板之间用高温胶粘合,避免缝隙漏热;石棉板外侧包裹一层铝箔(反射红外辐射),再填充 5 厚玻璃棉(补充保温,导热系数 0.04w\/(?K));最后用铁丝网固定保温层,防止玻璃棉松散。箱体顶部预留直径 5 的通风孔(带手动阀门),用于调节冷气流通。

3. 密封与加固

开门边缘的密封槽内嵌入截面为圆形的橡胶密封条(直径 10,耐低温 - 50c),关门后密封条压缩量控制在 40%,确保密封;箱体外侧用 4x4 的松木方做框架加固,四个角用 L 型角钢焊接,防止低温下钢板收缩变形;箱底焊接 4 个高度 10 的钢制支脚,便于放置制冷剂容器。

【制作细节:焊接内层钢板时,采用 “连续焊 + 点焊结合” 工艺,接缝处焊肉厚度≥2,避免出现针孔漏热;保温层填充时,玻璃棉需压实至密度 15kg\/3,比松散状态保温效果提升 30%。】

【1973 年技术局限应对:无专用低温密封胶,技术员用凡士林涂抹密封条与密封槽接触面,进一步增强密封性;箱体焊接完成后,在外侧刷两层防锈漆(耐低温型),防止长期使用生锈。】

二、制冷系统搭建:干冰 + 液氮的协同降温(1973.04.13)

【场景重现:技术员将 5kg 块状干冰(工业级,纯度 99%)用铁铲装入镀锌铁盒(尺寸 20x15),铁盒底部钻有 10 个直径 1 的小孔;铁盒上方悬挂一个 5L 液氮罐,罐底阀门连接橡胶管,管口对准干冰盒。历史录音(磁带音质):“干冰升华能降到 - 78.5c,但太猛,得用液氮辅助调节 —— 先加干冰把温度拉到 - 30c,再滴液氮往下降,这样才稳。”】

1. 制冷源配置

主制冷源:采用块状干冰,装入 3 个镀锌铁盒(每个容量 5kg),均匀放置在测试舱底部,干冰升华产生的低温二氧化碳气体通过铁盒小孔扩散至舱内,初步降温;

辅助制冷源:5L 液氮罐(1973 年军工实验室专用)作为微调手段,通过针型阀门控制液氮滴速(1-2 滴 \/ 秒),液氮汽化吸收大量热量,将温度从 - 30c降至 - 37c;

气流引导:舱内顶部安装一个手动风扇(摇柄驱动),每 30 分钟转动 10 圈,使冷空气均匀分布,避免局部温度偏差过大。

2. 温度调节机制

升温控制:若舱内温度低于 - 37c(如降至 - 40c),关闭液氮阀门,打开顶部通风孔 1-2 分钟,引入室温空气升温,每次通风可使温度回升 2-3c;

降温控制:若温度高于 - 37c(如升至 - 35c),增加液氮滴速至 3 滴 \/ 秒,同时补充 2kg 干冰,加快降温速度;

稳定维持:温度达到 - 37c后,液氮滴速保持 1 滴 \/ 秒,每小时补充 1kg 干冰,使温度波动控制在 ±1c以内。

3. 制冷剂补给方案

干冰每 2 小时补充一次,每次补充前先将剩余干冰残渣清理出舱;液氮罐压力低于 0.2pa 时立即更换(备用液氮罐提前预冷);补给操作需在 5 分钟内完成,避免开门时间过长导致温度大幅回升。

【制冷数据:5kg 干冰完全升华可维持 - 30c环境约 3 小时;1L 液氮汽化可使 13 空间温度降低 5-8c;通过 “干冰打底 + 液氮微调”,可将舱内温度稳定控制在 - 37c±1c,满足测试需求。】

三、温度监测与数据采集设备配置(1973.04.14)

【历史实物:测试舱内布置的监测设备 ——4 支 wNY-1 型低温水银温度计(量程 - 50c~50c,精度 0.5c)分别固定在舱内顶部、中部、底部及密码机旁;舱外连接一台 xwd-10 型指针式记录仪,通过热电偶传感器传输温度信号。画面特写:温度计红色液柱在 - 37c刻度处微微晃动,记录仪指针缓慢摆动,划出连续曲线。】

1. 温度监测点布置

空间监测:舱内顶部(距顶 10)、中部(中心位置)、底部(距底 10)各布置 1 支水银温度计,监测整体温度分布;

设备周边监测:在密码机的电源模块、加密模块、旋钮操作区旁各放置 1 支温度计,重点监测设备关键部位的环境温度;

外部环境监测:舱外实验室放置 1 支温度计,记录室温(用于分析舱体漏热情况)。

2. 数据采集设备适配

实时记录:采用 xwd-10 型自动平衡记录仪(1973 年上海自动化仪表三厂生产),通过铜 - 康铜热电偶传感器(测温范围 - 200c~300c)连接舱内中部温度计,记录仪每 10 秒打印一次温度值,绘制连续温度曲线;

人工记录:技术员每 10 分钟读取一次所有温度计数值,记录在 “低温环境监测表” 上,包括时间、各点温度、制冷剂用量、阀门状态等信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