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0章 低温测试环境搭建(2 / 2)

加入书签

偏差校准:每天测试前,将所有水银温度计与标准低温源(-37c酒精浴)比对,误差超过 0.5c的立即更换。

3. 数据准确性保障

热电偶传感器的探头用铝箔包裹,避免与干冰直接接触导致局部过冷;记录仪的走纸速度设定为 10 \/ 小时,确保温度波动细节被完整记录;人工记录时需戴棉手套操作,防止手温影响温度计读数。

【1973 年监测局限:无数字温度传感器,水银温度计易受振动影响读数,因此测试舱需放置在实验室固定位置,避免碰撞;记录仪精度仅 ±1c,需通过多支温度计交叉验证,提高数据可靠性。】

四、稳定性控制与调试(1973.04.15)

【历史影像:调试现场,技术员关闭测试舱门,拧紧密封锁扣,打开干冰盒和液氮阀门;30 分钟后,依次读取各温度计数值:顶部 - 36.8c、中部 - 37.1c、底部 - 37.0c、密码机旁 - 36.9c;记录仪曲线显示温度波动在 ±0.3c以内。画外音:“调试的关键是‘耐心’—— 从室温降到 - 37c要 2 小时,期间每 5 分钟调一次液氮阀门,直到温度稳住不动。”】

1. 密封性测试

关闭所有阀门和通风孔,向舱内放入少量烟雾(松香燃烧产生),观察舱体接缝处是否有烟雾泄漏;若发现门缝漏烟,立即调整密封条位置,并用凡士林封堵缝隙;最终确保 24 小时内温度自然回升不超过 2c,视为密封合格。

2. 温度均匀性调试

开启舱内手动风扇,连续转动 20 圈后,测量各监测点温度:若底部与顶部温差超过 1c,调整干冰盒位置,将其中一个铁盒移至舱内中部下方;若密码机旁温度偏高,在其侧面放置一个小型干冰袋(500g),局部降温。

3. 长时间稳定性验证

连续开机 72 小时进行稳定性测试:

前 24 小时:每小时调整一次液氮滴速和干冰用量,使温度稳定在 - 37c±0.5c;

24-72 小时:仅每 2 小时补充干冰,液氮滴速保持不变,温度波动可控制在 ±1c以内;

关键指标:72 小时内无密封失效、无温度计冻裂、记录仪数据连续无中断。

4. 应急处理预案

温度骤降:若因液氮泄漏导致温度骤降至 - 45c,立即打开通风孔和舱门,取出部分干冰,待温度回升至 - 37c后重新密封;

密封失效:若门缝密封条老化导致温度回升过快,用备用密封条更换,同时增加干冰用量,快速降温;

设备故障:若记录仪停机,立即启用人工记录,每 5 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同时更换备用记录仪。

五、安全防护与操作规范(1973 年标准)

1. 安全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操作人员需穿戴厚棉衣、棉手套、护目镜(防止液氮溅伤),严禁徒手接触干冰和液氮罐;

通风保障:实验室安装两台轴流风扇(手动摇柄式),每小时通风 10 分钟,防止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需≤1%);

消防准备:舱体周围放置 2 具干粉灭火器,禁止在附近使用明火(防止二氧化碳遇明火引发危险)。

2. 操作规范

开机流程:先装入干冰→关闭舱门→打开风扇→缓慢开启液氮阀门→逐步降温至 - 37c;

关机流程:关闭液氮阀门→取出剩余干冰→打开舱门和通风孔→待温度回升至 0c以上→关闭风扇;

交接班记录:每班需详细记录制冷剂剩余量、温度波动情况、设备运行状态,确保交接清晰。

历史补充与证据

材料标准:1973 年《Gb 3003-73 石棉制品检验方法》规定,低温用石棉板的导热系数需≤0.1w\/(?K),本测试舱所用石棉板经检测为 0.08w\/(?K),符合要求;

制冷依据:《1973 年工业制冷剂应用手册》记载,干冰与液氮混合使用可实现 - 20c~-80c的可控温度,在军工低温测试中广泛应用;

设备背景:xwd-10 型记录仪是 1970-1975 年国内实验室主流温度记录设备,在《电子测量技术》1973 年第 2 期有详细应用案例;

档案支撑: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 1973 年《低温测试舱验收报告》(编号 73-025)记载,该舱体在 - 37c下连续运行 72 小时,温度波动 ±0.8c,密封性能合格,现存于研究所档案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