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6章 正式验收测试全流程执行(2 / 2)

加入书签

防破解测试中,一台模拟攻击装置的曲柄齿轮卡住,无法转动旋钮,质检方张工程师用润滑油涂抹齿轮,重启后恢复使用;为确保测试公平,该算法重新开始测试,延长验收时间 1 天,三方均无异议。

【场景重现:高温测试区台灯灯泡突然烧毁,技术员从备用箱取出新灯泡更换,用火柴点燃确认亮度后继续测试,整个过程耗时 15 分钟,测试数据未受影响。】

验收期间共出现 5 次异常情况,均按《应急处理预案》在 30 分钟内解决,未造成测试中断;每次处理后,三方均签署《异常情况确认单》,详细记录故障现象、原因、处理措施及复测结果,确保验收过程可追溯。

研发方提前准备的 “应急备件包” 包含晶体管、电容、保险丝等 20 种常用部件,为快速处理异常提供保障;使用方代表表示,这种应急响应能力也体现了设备的野外维护便利性。

七、数据交叉核对:多方验证的严谨性把控

【画面:三方技术员围坐在长桌旁,将各自记录的测试数据摊开比对,用红笔标注差异项;桌上放着手摇计算器与算盘,用于数据汇总核对。档案资料:《数据交叉核对表》列出 37 项指标的三方测试值,差异率≤2%。】

数据核对阶段首项工作是基础性能数据比对:研发方与使用方的加密速度测试值差异为 0.1 字符 \/ 秒,因人工计时误差导致,经三方协商认定为 “可接受偏差”;所有 12 项指标的平均差异率 1.2%,符合验收规范。

极限环境数据核对中,低温测试的晶体管 β 值记录出现细微差异 —— 研发方记录为 56.2,质检方为 55.8,经复核是温度计精度不同导致,取平均值 56 后认定达标;8 项指标的差异均在允许范围内,无原则性分歧。

【历史影像:1973 年数据核对场景,技术员用算盘计算错误率,每一组数据都需两人独立计算、一人复核,避免算术错误。】

防破解与稳定性数据核对耗时 2 天,重点关注 “错误率”“破解成功率” 等关键指标:三方记录的防破解成功率均为 0%,稳定性错误率差异≤0.3%,通过手摇计算器反复核验后,确认数据一致。

对核对中发现的 3 处记录笔误(如小数点位置错误),三方共同修正并签字确认;所有数据最终汇总成《验收测试总报告》,包含 37 项指标的测试值、合格标准、差异分析及处理结果,形成完整的验收档案。

数据核对结束后,三方召开评审会,一致认为测试数据真实可靠、记录完整规范,无伪造或篡改痕迹,具备达标判定条件。

八、达标判定:综合评估的结果确认

【场景重现:三方代表在验收会议室就坐,面前摆放着 37 项指标的测试报告与数据汇总表;主持人宣读每项指标的测试结果,三方代表逐一投票表决 “达标” 或 “不达标”。】

达标判定采用 “一票否决” 制:每项指标需三方均投票 “达标” 才算通过。基础性能 12 项指标全票通过,极限环境 8 项指标中,“-40c低温启动性能” 因 1 次启动延迟(15 秒,合格≤20 秒)仍判定为达标,防破解 9 项与稳定性 8 项指标均全票通过。

综合评估阶段,使用方代表强调:“设备在极限环境与防破解测试中的表现超出预期,尤其是 720 小时连续运行错误率低于 1%,完全满足野外长期使用需求。” 质检方则肯定了研发方的整改效果,认为前期暴露的问题已彻底解决。

【画面切换:从投票场景切至《验收合格证书》签署现场,三方代表依次签字盖章,证书上明确 “37 项指标全部达标,同意列装”。】

针对验收中发现的 “旋钮弹簧耐用性待提升”“密钥自毁初始化流程较复杂” 等非致命问题,三方协商形成《后续优化建议》,要求研发方在批量生产中改进,不影响整体达标判定结果。

达标判定会议持续 1 天,最终形成正式验收结论:电子密码机通过三方联合验收,37 项指标全部符合 1973 年军用电子设备标准,具备列装条件,验收报告与相关档案由三方各存一份,作为后续维护与改进的依据。

九、验收总结:成果转化的意义梳理

【历史影像:验收合格的密码机被装入军用帆布包,由使用方代表签收;研发团队与验收小组合影,背景中悬挂 “验收合格” 的红色横幅。画外音:“从研发到验收,每一个环节的坚守,都为设备走向实战筑牢了根基。”】

验收总结会上,研发方李技术员回顾:“37 项指标的验证覆盖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场景,从基础功能到极限环境,从防破解到长期稳定,每一次测试都是对技术的打磨。” 使用方代表则表示,设备将优先配备边境通信分队,解决野外加密通信难题。

质检方张工程师从行业视角指出:“此次验收建立的‘三方协同、全维度核验’流程,可作为 1973 年军用电子设备验收的范本,为后续同类产品提供参考。” 三方一致同意将验收中的经验梳理成《验收规范建议稿》,提交相关部门。

【场景重现:技术员将验收档案整理装订,放入铁皮档案柜,档案柜上贴有 “1973 年电子密码机验收资料” 标签,旁边摆放着测试过程中使用的示波器与万用表。】

验收总结阶段还明确了后续保障机制:研发方提供 1 年免费维保,每半年开展一次现场巡检;使用方定期反馈设备使用情况,为迭代改进提供数据;质检方将设备纳入年度抽检计划,确保长期性能稳定。

此次验收不仅确认了设备的性能达标,更体现了 1973 年国内电子设备研发 “实战导向、严谨求实” 的发展理念,为后续微型化、高可靠性电子装备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后续衔接:从验收至列装的过渡

【画面:验收合格的设备通过铁路运输,木箱上标注 “小心轻放、防潮防震”;野外通信站,技术员正在学习设备使用手册,准备开展实操培训。历史细节:1973 年设备运输无快递物流,主要依赖铁路货运,运输周期约 1-2 周。】

列装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发方编制《使用操作手册》与《维护指南》,采用油印方式印刷 100 册,配发至使用单位;组织 3 期操作培训,重点讲解加密解密流程、应急处理与日常维护,确保使用人员熟练操作。

使用方制定设备分配方案:优先配备北方边境、西南山区等极端环境下的通信分队,每队配备 2-3 台,含 1 台备用设备;同时建立 “使用反馈机制”,要求分队每月上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历史影像:1973 年野外通信站培训场景,技术员在雪地里操作密码机,模拟实战环境下的加密通信,旁边放着验收时使用的测试台账作为参考。】

研发方与使用方签订《维保协议》,明确 “免费更换故障部件、24 小时技术支持” 等条款;质检方则定期抽查列装设备的性能,将抽检结果与验收数据比对,确保批量生产设备与验收样机性能一致。

从验收合格到首批列装历时 1 个月,设备在野外试用中表现稳定,未出现重大故障;使用反馈显示,设备的防破解能力与续航性能得到一线官兵认可,验证了验收流程的有效性与严谨性。

此次验收的全流程执行,标志着 1973 年国内微型化电子密码机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续电子装备的标准化、实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补充与证据

验收标准依据:1973 年《军用电子密码设备验收规程》(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 37 项指标的测试方法与合格阈值,其中基础性能 12 项、极限环境 8 项、防破解 9 项、稳定性 8 项;

仪器设备背景:验收中使用的 xJ4318 示波器、F-10 万用表、手摇计算器等均为 1973 年国内实验室主流设备,符合当时技术条件;

同期行业数据:1973 年国内军用电子设备验收合格率约 75%,本设备 37 项指标全达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实战验证佐证:1974 年北方边境部队试用报告显示,验收合格的设备在 - 35c低温、50c高温环境下连续运行 30 天无故障,防破解能力满足实战需求,与验收数据一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