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7章 “73 式” 技术成果系统梳理与归档(2 / 2)

加入书签

登记:管理员记录借阅人、借阅时间、档案状态,借阅人签字确认;

归还:管理员检查档案是否完好,无缺页、涂改后注销借阅记录。

保管环境要求:档案库保持温度 18-22℃、湿度 45%-55%,配备毛发湿度计、温度计实时监测;安装防火铁门、防盗窗,配备干粉灭火器、消防沙桶;档案柜采用铁皮材质,内部铺设防潮油纸,防止纸张霉变。

档案利用规范:查阅档案需在档案库专用阅览室进行,禁止带出;复制档案需经审批,复制件加盖 “复制件” 印章,与原件区分;摘抄内容需注明 “摘抄自 XX 档案 XX 页”,不得篡改、断章取义。

销毁流程管理:保密期限届满的档案,由档案管理员提出销毁申请,经保密委员会审核、所长批准后,由 2 人以上监督销毁(采用碎纸或焚烧方式),并填写《档案销毁记录表》,确保涉密信息不泄露。

六、档案数字化初步探索:手工管理向技术赋能的过渡

“画面:1972 年实验室,技术员用照相机拍摄设计图纸,准备制作微缩胶片;旁边的桌上,张工正在用铅笔在 “缩微胶片索引卡” 上填写 “图纸编号、内容摘要、存放位置”,为后续检索做准备。历史影像:1970 年代微缩胶片阅读机操作场景,技术员通过放大镜查看胶片内容。”

数字化方式选择:受限于 1972 年技术条件,采用 “微缩胶片” 进行初步数字化:对核心图纸(100 张)、专利文件(3 套)进行拍照,制作 16 微缩胶片,每张胶片可存储 10 页 A4 内容,体积仅为纸质档案的 1/100,便于长期保存。

微缩制作规范:拍摄时采用 “标准光照”(500x),确保图纸字迹清晰;胶片冲洗采用 “显影 - 定影 - 水洗” 标准流程,显影时间 5 分钟、定影 10 分钟,确保影像稳定;每卷胶片标注 “档案类别、起止页码、制作日期”。

索引体系建立:编制《微缩胶片索引手册》,按档案分类对应胶片编号,每条索引包含 “档案名称、胶片编号、起止帧号、内容摘要”;制作 “分类索引卡”,按保密级别存放,检索时先查索引卡,再找到对应胶片,检索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内。

阅读设备配置:配备 2 台微缩胶片阅读机(1972 年进口),可放大 10-40 倍,支持胶片前进、后退、暂停操作;阅读机旁设置 “摘抄台”,配备铅笔、纸张,便于技术员查阅时记录关键信息。

备份与维护:核心胶片制作 2 套,1 套存档、1 套备用;每月检查胶片保存状态(是否粘连、霉变),每半年用专用清洁剂清洁阅读机镜头,确保数字化档案可长期利用。

七、研发团队技术传承资料编制:经验的代际传递

“历史影像:培训课件编制现场,李工在黑板上手绘 “晶体管筛选流程图”,旁边的王工用油印机印制课件;桌上的《典型问题案例集》草稿收录了 “低温启动失败”“接口氧化” 等 20 类案例,每类均附 “处理步骤插图”。”

培训课件开发:编制《“73 式” 研发技术培训课件》(5 册),覆盖核心技术:

电路设计:晶体管选型、加密逻辑电路设计、电源模块优化;

工艺技术:焊接规范、屏蔽罩安装、镀金工艺参数;

测试方法:低温测试、防破解测试、兼容性测试流程;

课件采用 “文字 + 手绘插图” 形式,避免复杂公式,注重实操性。

典型案例汇编:整理《研发典型问题案例集》(2 册),收录研发中 28 类高频问题:

设计类:如 “加密算法漏洞导致破解风险”;

工艺类:如 “焊接虚焊导致接触不良”;

测试类:如 “极端环境测试覆盖不全”;

每类案例包含 “问题现象、原因分析、解决措施、经验启示”,附原始记录照片。

师徒传承手册:编制《师徒传承指导手册》,明确 “师傅资质”(5 年以上研发经验)、“徒弟培养计划”(6 个月理论 + 6 个月实操)、“考核标准”(独立完成模块设计、解决常见问题);附 “师徒结对登记表”,记录传承过程。

技术交流材料:整理《研发技术交流纪要》(3 册),收录团队内部技术研讨会(45 次)、外部专家讲座(10 次)的核心内容,如 “加密算法前沿趋势”“晶体管技术发展”,为团队拓宽技术视野。

资料更新机制:建立 “传承资料动态更新” 制度,每半年收集新的研发问题、技术改进建议,补充到案例集、课件中;每年修订 1 次手册,确保内容贴合最新技术发展与研发需求。

八、技术传承机制建立:从个体到团队的能力延续

“场景重现:实验室师徒教学现场,张工(师傅)正在指导年轻技术员焊接加密模块,用镊子调整晶体管位置,讲解 “焊点高度 0.5-1” 的标准;年轻技术员认真模仿,笔记本上画着焊接步骤图;旁边的桌上,《师徒任务清单》标注着 “本周掌握晶体管筛选、下周学习电路调试”。”

师徒结对机制:实行 “1 师带 2 徒” 的结对模式,选拔 10 名参与 “73 式” 研发的骨干技术员(如张工、李工)担任师傅,结对 20 名年轻技术员;签订《师徒责任书》,明确师傅 “传技术、带作风”,徒弟 “勤学习、多实操” 的责任。

培养计划制定:为每位徒弟制定 “个性化培养计划”:前 3 个月学习基础理论(电路原理、加密算法),中间 6 个月参与实操(样机试制、测试),最后 3 个月独立承担小型研发任务(如备件优化、工艺改进),确保能力阶梯式提升。

实操训练强化:建立 “传承实训平台”,配备 10 台 “73 式” 教学样机、完整测试设备,徒弟通过 “模拟设计 - 试制 - 测试” 全流程训练,熟练掌握核心技术;师傅全程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如晶体管焊接极性错误)。

技术交流活动:每月开展 “技术传承交流会”,由师傅分享研发经验(如 “如何优化低温启动电路”),徒弟汇报学习成果,开展 “案例研讨”(如共同分析 “接口兼容性问题” 的解决思路),促进知识共享。

考核与激励:每 3 个月对师徒结对效果进行考核,徒弟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考核优秀者优先参与新项目;师傅培养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评为 “优秀师傅” 的给予通报表扬,激发传承积极性。

九、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从研发到行业的价值延伸

“画面:1973 年全国军用电子装备研讨会,张工正在介绍 “73 式” 研发经验,投影仪展示 “六步研发流程”“三方协同模式”;台下的兄弟单位代表认真记录,不时举手提问 “如何平衡技术先进性与量产可行性”。档案资料:《技术成果推广清单》标注 “研发流程、加密算法、测试方法”3 类可推广成果。”

推广成果筛选:筛选出 3 类可行业推广的成果:

管理成果:“六步研发流程”“数据驱动测试方法”,可用于同类加密设备研发;

技术成果:“多层防破解算法”“低温启动电路”,可移植至其他军用电子装备;

工艺成果:“镀金接口工艺”“屏蔽罩安装规范”,可提升电子设备可靠性;均经过实战验证,具备推广价值。

推广材料编制:编制《“73 式” 技术成果推广手册》(2 册),收录可推广成果的 “技术原理、实施步骤、应用案例”,附设计图纸、工艺卡等实操资料;制作推广展板(10 块),用图文展示研发流程、核心技术、应用效果,便于会议展示。

行业交流推广:通过 “全国军用电子装备研讨会”“军工企业技术交流会” 等平台,介绍 “73 式” 研发经验与技术成果;1973-1974 年共开展推广交流 20 余次,覆盖 30 余家军工研发单位、生产厂家。

技术帮扶实施:为兄弟单位提供 “一对一技术帮扶”,派遣张工、李工等骨干技术员驻厂指导,协助其应用 “六步研发流程”“防破解算法” 等成果;1974 年帮扶 5 家单位成功研发同类加密设备,缩短研发周期 30%。

推广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方式评估推广效果,85% 的受援单位认为 “研发流程规范化程度提升”“产品可靠性提高”;推广成果被纳入《军用电子装备研发指导规范》(1974 年版),成为行业标准。

十、成果归档总结与长效机制建立:传承的制度保障

“历史影像:1974 年成果归档总结会,桌上摆放着整理完成的 3200 页文档、3 项专利申请材料、20 套传承资料,墙上悬挂 “研发全流程档案树状图”;所长宣布 “‘73 式’技术成果归档工作圆满完成,归档率 100%,合格率 98%”。”

归档成果盘点:全面盘点归档成果:文档 3200 页(分 25 册)、微缩胶片 50 卷、专利申请材料 3 套、传承资料 12 册、推广材料 5 套,建立《成果归档总目录》,明确每项成果的 “存放位置、保密级别、保管责任人”,便于后续管理。

归档质量评估:组织 “档案质量评审组”,从 “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安全性” 四个维度评估,归档成果整体合格率 98%,仅 2 册文档因 “部分字迹模糊” 需重新复制,确保归档质量达标。

长效管理机制:建立 “技术成果管理委员会”,由所长任主任,研发、档案、保密部门负责人任委员,负责成果的归档、保管、利用、推广全流程管理;制定《技术成果管理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常态化。

动态更新机制:对 “73 式” 后续升级、迭代的技术成果(如 1975 年优化方案),按相同标准及时归档;传承资料每年度更新,补充新的案例、技术改进建议,确保成果与时俱进。

历史价值总结:“73 式” 技术成果归档不仅保存了具体的图纸、报告,更沉淀了 “需求导向、严谨务实、协同创新” 的研发精神,为后续 “75 式”“78 式” 加密设备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经验借鉴,推动军用加密设备行业持续发展。

历史补充与证据

制度依据:1972 年《军工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国防科工委〔72〕科档字第 18 号)、1973 年《军用技术成果推广管理规定》,明确成果归档、保密、推广的具体要求;

档案佐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 1972 年《“73 式” 成果归档清单》(编号 72-056)现存于研究所档案库,详细记录 3200 页文档的分类、存放位置;

专利记录:1972 年《发明创造登记申请书》(专利局受理号 72-003 至 72-005),收录 3 项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材料,证明技术创新性;

推广证明:1974 年《军用电子装备研发指导规范》(总参通信部颁布)第 5 章 “研发流程”、第 8 章 “加密技术” 明确引用 “73 式” 研发经验,验证成果的行业价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