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矿井通信场景模拟训练(1 / 2)
卷首语
【画面:1975 年初春,模拟矿井巷道内灯光昏暗,潮湿的岩壁上渗着水珠,张工弯腰调整铁轨上的拾震器,矿灯的光斑在布满粉尘的巷道壁上晃动;不远处,李工操作着小型震动发生器,敲击声在封闭巷道内回荡,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着与井下环境适配的震动波形。字幕:“矿井深处的通信盲区,需要用模拟训练筑起安全防线 —— 每一次巷道内的调试、每一组应急指令的传递,都是为了在真实险情来临时,让生命通道永不中断。”】
一、模拟训练方案体系设计:贴合矿井实战的框架构建
【历史影像:实验室会议桌前,技术团队与矿山安全专家围坐讨论,桌上摊开《矿井通信事故案例集》(收录 1970-1974 年井下通信中断事件 18 起);档案资料:《矿井场景模拟训练方案(1975 版)》油印稿,明确 “场景仿真、流程规范、考核严格” 的训练原则。画外音:“1975 年《矿山应急通信训练规范》要求:模拟训练需还原 80% 以上的井下真实环境,重点训练‘断电、塌方、透水’三类极端场景的通信处置。”】
训练目标分层设定:基础目标为 “掌握设备操作与指令传输”(新兵),进阶目标为 “复杂环境故障排查”(班长),核心目标为 “多节点协同救援通信”(骨干),形成阶梯式能力培养体系。
场景分类精准覆盖:设计三类核心训练场景:
常规作业场景(井下正常生产,模拟日常通信);
突发故障场景(断电、设备损坏,模拟基础应急);
极端险情场景(塌方堵路、透水淹没,模拟高强度救援),覆盖井下 90% 的通信需求场景。
训练指标量化定义:明确 4 项关键指标:设备架设时间≤5 分钟、指令正确传输率≥95%、故障排查时间≤10 分钟、多节点协同响应时间≤15 秒,确保训练效果可衡量。
参训人员分组规划:按 “矿井班组” 编制分组,每组 5 人(1 名设备操作员、1 名指令收发员、2 名现场协调员、1 名后备人员),模拟真实井下作业的人员配置,强化团队协作。
训练周期与频次:制定 “周训 + 月测 + 季演” 训练节奏:每周开展 2 小时基础操作训练,每月进行 1 次场景测试,每季度组织 1 次综合性演练,确保技能持续巩固。
二、模拟矿井场景搭建:还原井下真实环境
【场景重现:训练基地内,工人用钢板和木板搭建出长 100、宽 1.5、高 2 的模拟巷道,顶部悬挂矿灯(模拟井下照明),侧壁安装喷雾装置(模拟潮湿环境),地面铺设 22kg\/ 轻型铁轨(贴合井下铁轨规格);张工用粉尘发生器向巷道内喷射滑石粉,模拟井下粉尘环境,粉尘浓度计显示 “10g\/3”。历史录音:“巷道弯度再调大一点 —— 要和三矿的实际巷道一样,这样训练才有意义!”】
物理空间仿真:参照北方某矿实际巷道参数,搭建 “直段 + 弯道 + 岔口” 复合巷道:直段长 60、弯道曲率半径 5、岔口呈 “Y” 型,高度和宽度严格匹配井下作业空间(确保人员弯腰通行,模拟真实操作受限环境)。
环境参数模拟:通过专用设备还原井下环境:
湿度:用喷雾器将巷道内湿度控制在 85%-95%(模拟井下潮湿);
照明:采用 12V 矿用防爆灯,每 10 安装 1 盏,照度≤50x(模拟昏暗照明);
粉尘:用滑石粉模拟煤尘,浓度控制在 8-12g\/3(符合井下常见粉尘浓度);
温度:通过加热装置将温度稳定在 20-25c(模拟井下恒温环境)。
铁轨系统铺设:地面铺设 22kg\/ 轻型铁轨(井下常用规格),设置 3 处轨缝(5 宽,模拟实际铺设接头),在岔口处安装可切换轨道(模拟多作业面通信需求),铁轨表面做防锈处理(模拟井下锈蚀状态)。
险情场景设置:在巷道内预设险情触发装置:
塌方模拟:用可倾倒的沙袋堵塞部分巷道(模拟堵路);
断电模拟:通过配电箱切断局部照明和电源(模拟突发断电);
透水模拟:用小型水泵向巷道内注水(模拟渗水场景),确保险情可重复触发、安全可控。
监控与评估设备部署:在巷道内安装 4 台摄像机(覆盖关键位置),在起点和终点设置计时器、指令记录表,便于训练过程回溯和效果评估。
三、基础操作入门训练:设备使用的技能夯实
【画面:模拟巷道入口处,李工向参训人员展示震动发生器和解码器,用矿灯照亮设备面板,讲解 “电源开关 - 频率调节 - 振幅控制” 三个核心操作键的功能;新兵小王按指导尝试架设拾震器,李工纠正 “磁吸方向要与铁轨垂直” 的操作细节,确保贴合牢固。】
设备认知与拆解训练:组织参训人员熟悉 “凸轮式震动发生器”“电磁拾震器”“便携式解码器” 的结构:讲解发生器的电机、凸轮、敲击头工作原理,拾震器的磁芯、线圈感应机制,解码器的滤波、放大模块功能,通过拆解组装强化理解。
设备架设标准化训练:训练 “三步架设法”:
清洁铁轨:用棉纱擦拭铁轨表面锈迹和粉尘(确保拾震器贴合);
固定设备:将拾震器磁吸在铁轨侧面(高度距地面 30),发生器放置在铁轨正面(敲击头对准轨顶);
连接调试:连接解码器与拾震器,打开电源预热 2 分钟,确保设备正常启动,架设时间从初始 1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以内。
基础参数设置训练:根据模拟巷道长度(100),训练设置 “频率 70hz、振幅 0.4、增益 100 倍” 的标准参数,通过 “试传 - 调整 - 再试传” 的反复练习,确保参训人员能根据距离快速匹配参数,参数设置错误率从 30% 降至 5% 以下。
简单指令传输训练:选取 “开机”“关机”“正常”“求助” 4 条基础指令,训练 “发送 - 接收 - 确认” 全流程:操作员发送指令后,接收方需复述指令内容,确认无误后反馈 “收到”,单指令传输正确率从初期 80% 提升至 95% 以上。
单人操作考核:每完成 3 次基础训练后开展单人考核,要求在 5 分钟内完成设备架设、参数设置、1 条指令传输,考核合格方可进入进阶训练,首次考核合格率从 60% 提升至 85%(未合格者开展 1 对 1 辅导)。
四、常规作业场景训练:日常通信的流程固化
【历史影像:模拟巷道内,参训班组按 “井下作业” 模式开展训练:1 名操作员在掘进面(巷道末端)操作发生器,1 名接收员在井口(巷道起点)值守解码器,每隔 15 分钟发送 “作业正常” 指令;协调员在巷道内巡查设备状态,记录 “信号稳定性”“设备温度” 等参数,训练台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训练记录。】
定时通信流程训练:模拟井下 “每半小时汇报” 制度,训练 “定时发送 - 准时接收 - 记录归档” 流程:操作员需在整点、半点准时发送状态指令,接收员需同步记录 “发送时间 - 指令内容 - 信号质量”,确保通信流程规范化,漏发、漏记率控制在 2% 以内。
多指令连续传输训练:选取 “物资需求”“人员调配”“设备检修” 等 8 条日常指令,训练连续传输能力:每条指令间隔 10 秒,连续传输 5 条后核对总正确率,要求不低于 95%,通过训练提升多指令处理的专注力和准确性。
移动传信训练:模拟井下人员移动作业场景,训练 “边走边传” 能力:操作员携带便携式发生器,沿巷道移动(速度 1\/s),每隔 20 发送 1 条指令,接收员需持续跟踪信号,移动传输正确率从 80% 提升至 92%。
设备巡检维护训练:训练日常巡检内容:检查拾震器磁吸是否牢固、发生器敲击头是否磨损、解码器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如更换电池、重新固定拾震器),巡检完成后填写《设备维护记录表》,强化 “预防性维护” 意识。
班组协同流程训练:明确班组内 “操作员 - 接收员 - 协调员” 的职责分工:操作员负责指令发送,接收员负责解码记录,协调员负责设备保障和异常反馈,通过反复训练形成 “各司其职、无缝配合” 的协作模式,协同响应时间从 20 秒缩短至 10 秒。
五、突发故障场景训练:基础应急的处置能力
【场景重现:模拟巷道内,训练进行中突然切断局部电源(触发断电故障),解码器屏幕熄灭;接收员立即启用备用电池(提前配备),2 分钟内恢复设备运行;操作员同步发送 “断电求助” 指令,整个处置流程顺畅,未出现通信中断。裁判组在旁记录 “故障响应时间 2 分钟,符合要求”。】
断电故障处置训练:模拟井下突发断电,训练 “备用电源切换 - 应急指令发送 - 故障上报” 流程:要求在 3 分钟内完成备用电池(12V 蓄电池)更换,发送 “断电 + 位置” 组合指令,故障处置时间从初期 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以内。
设备损坏应急训练:预设 “发生器敲击头损坏”“拾震器线圈故障” 2 类设备损坏场景,训练 “故障识别 - 临时替代 - 紧急传信” 能力:如敲击头损坏时,可用锤子临时敲击铁轨传信(按编码规则敲击),确保通信不中断,临时替代方案成功率达 90%。
信号干扰处置训练:通过在巷道内启动小型电机(模拟设备干扰),训练 “干扰识别 - 参数调整 - 重新传输” 流程:发现信号畸变后,立即将频率从 70hz 调整至 80hz,避开干扰频段,干扰处置后指令正确率恢复至 95% 以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