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3章 矿井通信场景模拟训练(2 / 2)

加入书签

误码纠错训练:故意发送包含 1 处错误的指令(如振幅偏差导致误码),训练接收员 “校验 - 识别错误 - 要求重传” 能力:通过校验字符发现错误后,立即发送 “重传” 指令(预设编码),误码纠错耗时从 15 秒缩短至 8 秒。

故障处置考核:随机触发 1 类突发故障,要求班组在 10 分钟内完成 “识别 - 处置 - 恢复通信”,考核重点为 “处置流程规范性”“指令传输正确性”,考核合格率从初期 70% 提升至 90%,确保基层班组具备基础应急能力。

六、极端险情场景训练:高强度救援的通信保障

【画面:模拟巷道内,沙袋突然倾倒堵塞部分巷道(触发塌方场景),巷道内粉尘弥漫,照明中断;参训班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1 名操作员在堵塞段外侧发送 “塌方 + 位置 + 人数” 的复合指令,1 名协调员用矿灯标记安全区域,接收员在井口快速解码,3 分钟内将指令传递给 “救援指挥部”(模拟)。】

塌方场景通信训练:模拟巷道塌方堵路,训练 “受限空间传信 - 位置标注 - 救援请求” 流程:操作员需在安全区域架设设备,发送包含 “塌方位置(距井口 xx 米)、被困人数、有无伤亡” 的复合指令,指令要素完整率需达 100%,确保救援信息精准。

透水场景通信训练:通过水泵向巷道内注水(模拟透水),训练 “防水操作 - 紧急传信 - 撤离引导” 流程:操作员需将设备转移至高处,用防水布覆盖发生器,发送 “透水 + 撤离方向” 指令,同时引导人员沿铁轨向安全区域撤离,设备防水处置成功率达 95%。

多节点协同救援训练:模拟 “多作业面同时遇险”,设置 3 个传信节点(不同巷道位置),训练 “分优先级传信 - 信息汇总 - 统一调度” 能力:按 “险情严重程度” 排序传输指令(塌方>透水>设备故障),指挥部在 15 分钟内完成信息汇总,协同调度效率提升 40%。

长时间断供训练:模拟 “断电、断粮、断水” 的极端场景,训练 “低功耗传信 - 间歇通信” 能力:将发生器切换至 “间歇模式”(每小时发送 1 次状态指令),延长电池续航(从 6 小时至 12 小时),确保长时间被困时仍能保持通信,低功耗模式操作掌握率达 100%。

综合险情演练:每季度组织 1 次 “塌方 + 透水 + 断电” 复合险情演练,要求班组在 30 分钟内完成 “设备架设 - 指令传输 - 协同救援” 全流程,邀请矿山救援队参与评估,演练评分从初期 60 分(满分 100)提升至 85 分,实战适配能力显着增强。

七、技术骨干专项训练:复杂问题的攻坚能力

【历史影像:训练基地的 “骨干训练室” 内,张工向 10 名技术骨干讲解 “矿井复杂地形信号衰减规律”,黑板上画着 “弯道 - 岔口 - 积水” 处的衰减曲线;骨干们围坐讨论 “如何在 1k 长巷道内实现稳定传信”,笔记本上写满了参数调整方案。】

复杂地形传信优化训练:针对矿井 “多弯道、多岔口” 地形,训练 “分段传信 - 中继放大” 技术:在弯道处设置中继节点,将 1k 长巷道分为 2 段(每段 500),通过中继放大信号,传输正确率从 80% 提升至 95%,掌握长距离复杂地形的通信解决方案。

设备改装与调试训练:训练对发生器、解码器的简易改装能力:如为发生器增加 “防尘罩”(适应高粉尘环境)、为解码器增加 “信号增强天线”(提升弱信号接收能力),改装后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故障率下降 30%。

新型指令编码训练:学习 “三维参数编码”(在频率、振幅基础上增加 “敲击间隔”),扩展指令容量从 50 种增至 100 种,训练复杂指令(如 “救援物资清单”“医疗需求”)的编码与传输,提升应对复杂救援的信息传递能力。

跨介质传信训练:训练 “铁轨 - 钢管 - 混凝土” 跨介质传信技术:当铁轨被破坏时,可临时利用井下钢管、混凝土支架传信,通过调整频率(钢管用 60hz、混凝土用 80hz),实现跨介质指令传输,拓展通信介质的灵活性。

骨干带教能力训练:训练骨干的 “教学指导” 能力:要求骨干以 “师傅带徒” 形式指导新兵训练,编写《井下操作易错点手册》,包含 “拾震器固定”“参数调整” 等 10 类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提升技术传承能力。

八、训练效果评估体系:技能提升的科学衡量

【场景重现:训练评估现场,裁判组依据《评估标准表》对参训班组打分:设备架设 20 分、参数设置 20 分、指令传输 30 分、故障处置 20 分、协同配合 10 分;李工对照监控录像复核 “指令传输正确率”,在评估表上标注 “95%,得 28.5 分”;旁边的统计板上显示 “本次训练平均得分 82 分,较上次提升 10 分”。】

分项指标评估:建立 “5 大类 20 小项” 评估指标体系:

设备操作(架设时间、参数设置);

指令传输(正确率、完整性、及时性);

故障处置(响应时间、处置方案、恢复效果);

协同配合(职责履行、沟通效率、分工合理性);

安全规范(设备防护、人员防护、操作合规性),每项均有明确评分标准(0-10 分)。

场景化考核评估:随机抽取 1 类场景(常规 \/ 故障 \/ 险情)开展考核,要求班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考核成绩分为 “优秀(≥90 分)、良好(80-89 分)、合格(70-79 分)、不合格(<70 分)”,不合格班组需重新训练并补考。

技能对比评估:对比参训人员训练前后的技能数据:设备架设时间从 10 分钟缩至 4 分钟,指令正确率从 80% 升至 96%,故障处置时间从 15 分钟缩至 8 分钟,通过数据变化直观体现训练效果。

实战模拟评估:邀请矿山安全专家扮演 “救援指挥部”,向参训班组下达随机指令(如 “查询被困位置”“传递救援方案”),评估班组的 “指令理解 - 快速响应 - 准确执行” 能力,专家评估满意度从初期 70% 提升至 90%。

评估结果应用:将评估成绩纳入参训人员绩效考核,优秀者评为 “训练标兵”,不合格者安排专项补训;根据评估发现的短板(如 “多节点协同不足”),调整下阶段训练重点,形成 “训练 - 评估 - 改进” 闭环。

九、训练成果转化与推广:从模拟到实战的衔接

【历史影像:1975 年夏,东北某矿井口,技术团队将模拟训练用的设备移交矿山救援队,张工向队员演示 “井下实际巷道与模拟场景的参数差异”(实际铁轨为 24kg\/,模拟为 22kg\/,需微调振幅至 0.45);矿山负责人在《训练成果移交单》上签字,确认接收训练方案和设备。】

训练方案本地化调整:根据各矿实际巷道参数(长度、铁轨规格、环境湿度),调整模拟训练方案:如南方某矿湿度达 95%,需增加设备防水训练比重;西部某矿巷道多弯道,需强化中继传信训练,确保方案贴合实际。

基层 traer 培养:在每个矿山培养 3-5 名 “专职 traer”(由参训骨干担任),负责日常训练组织、新人培训,技术团队定期回访指导(每月 1 次),确保训练能在矿山持续开展,避免 “技术断层”。

训练设备定型推广:根据模拟训练反馈,对发生器、解码器进行定型改进:增加防水外壳(Ip65 防护等级)、简化操作面板(仅保留核心按键),定型设备命名为 “KJ-75 型矿井震动传信设备”,1975 年下半年在 5 个重点矿推广试用。

实战案例融入训练:收集矿山实际通信案例(如 “某矿透水后用铁轨传信成功救援”),改编为训练场景,组织参训人员分析 “案例处置亮点与不足”,将实战经验转化为训练内容,提升训练的实战针对性。

跨矿交流训练:组织不同矿山的参训团队开展 “跨矿交流演练”,分享 “高粉尘环境操作”“长巷道中继传信” 等经验,形成《矿井通信训练经验汇编》,1976 年推广至 10 余家矿山,惠及 500 余名井下作业人员。

十、训练体系完善与长效机制:技能传承的制度保障

【画面:1976 年训练总结会现场,墙上悬挂着 “矿井通信训练体系发展图”,标注 “1975 年:模拟场景搭建→1976 年:成果推广→1977 年:体系完善”;团队正在讨论《长效训练机制》,明确 “新人必训、季度复训、年度考核” 的制度,确保训练常态化。】

训练教材标准化编制:编制《矿井震动传信训练教材》,分为 “基础操作”“场景训练”“故障处置” 3 册,含 100 余幅井下操作插图、50 组训练数据案例,统一训练内容和标准,避免 “各矿各训” 的混乱局面。

训练基地网络化建设:在东北、华北、西北分别建设 3 个区域级 “矿井通信训练基地”,配备标准化模拟巷道和设备,为周边矿山提供训练服务,降低单个矿山的训练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考核认证制度化:建立 “矿井通信操作资格认证” 制度,参训人员需通过理论考试(40%)和实操考核(60%),合格者颁发《操作资格证》,持证上岗,未持证人员不得操作传信设备,确保操作规范性。

训练效果跟踪机制:建立 “训练 - 实战” 跟踪台账,记录参训人员在实际井下作业中的通信表现(如指令传输正确率、故障处置能力),每半年分析训练效果与实战需求的匹配度,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技术迭代融入训练:随着设备升级(如 1976 年开发 “半自动编码发生器”),同步更新训练方案和教材,组织现有操作人员开展 “升级培训”,确保技能水平与设备技术同步提升,形成 “技术迭代 - 训练更新 - 技能升级” 的良性循环。

历史补充与证据

训练规范依据:1975 年《矿山应急通信训练规范》(煤炭工业部〔75〕煤安字第 23 号),明确模拟训练的场景要求、指标标准,现存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档案库;

场景搭建档案:1975 年《模拟矿井场景设计图纸》(编号矿模 75-001),详细标注巷道尺寸、铁轨规格、环境模拟设备参数,现存于训练基地档案室;

推广证明:1975 年《KJ-75 型设备推广试用批复》(煤炭部〔75〕煤科字第 48 号),同意在 5 个重点矿推广试用,附训练方案和设备参数;

效果反馈记录:1976 年东北某矿《训练效果反馈报告》称,“参训班组在井下断电故障中成功传信,处置时间较未训练班组缩短 60%”,验证训练的实战价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