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33章 符令真伪(2 / 2)

加入书签

“合丹王让你调兵去和林,是想帮阿里不哥逼宫?” 萧虎的匕首抵住亲信咽喉,“去年他私改税赋,今年伪造虎符,当我是瞎子?” 亲信咬着牙不招,李默却带了个孩童进来 —— 是李三的儿子,孩子怯生生道:“爹说,合丹王给了我们一栋宅子,在大都南城……”

供词录完时,萧虎在伪符上划了道痕:“传令下去,合丹王闭门思过,其部兵权由帖木儿暂代。” 帖木儿领命时,瞥见萧虎案上的《军符考》,里面夹着阿里不哥与合丹王的密信 —— 原来萧虎早已知晓,只等伪符出手,好一并清算。

萧虎在工部设 “符令局”,由吴德海任提举,虎卫营派三十名亲兵看守,炉料需 “镔铁三分、青铜七分”,配比刻在密室的石碑上,钥匙由萧虎亲自掌管。“以后左廷右廷的符令,必须经符令局铸造,” 他对百官道,“旧符三日之内上缴,违者按‘谋逆’论处。”

蒙古那颜们哗然,合丹王在府里摔碎了银酒壶:“收了铸造权,咱们手里的符就是废铜!” 帖木儿却劝他:“萧将军给留了面子,没提阿里不哥,再闹就是自寻死路。” 汉臣们则暗自叫好,周显对赵谦道:“符令归一,就像给国家安了把门闩,再不怕有人乱推门了。”

吴德海在新符上刻下 “符令局造” 四字,阴文改用 “元” 字 —— 比 “萧” 字更显正统,却不知这仍是萧虎的手笔:“元” 字的最后一笔藏着 “虎” 形暗纹,只有他能辨认。

收缴旧符的过程暗流涌动。和林的宗室托辞 “符令在征战中遗失”,迟迟不交;燕云的汉人将领则连夜送符,附带自家的地契 —— 以示无贰心。石敢当带人查抄合丹王府时,在密窖里发现二十余枚旧符,有的甚至是金质的(违制之物),萧虎让人熔了铸成铜钱,上面刻 “至元通宝”,流通到草原时,牧民们谁也不知这钱曾是王爷的符令。

李三被免罪后,在符令局当差,每日看着新符出炉,总忍不住摸符底的 “元” 字。吴德海告诉他:“这符是国本,比太庙的铜鼎还重要 —— 你造伪符是错,守真符是功,好好做,子孙能得荫庇。” 李三望着熔炉里翻滚的铜水,忽然明白:符令的真假,终究由握权者定,而他要做的,只是让真符足够难仿。

石敢当的虎卫营添了 “验符队”,队员需熟记各部门符令的暗纹:兵部符有 “箭形” 纹,户部符有 “谷穗” 纹,虎卫营自己的符则是 “虎头” 纹。他们每日在城门、驿站巡查,遇有持符者,必验 “三事”:合缝、观纹、拓阴文,有一项不对便扣人。

有次西域商队持 “市舶司符” 入关,验符队发现符身的谷穗纹少了一粒 —— 实为市舶司副使私造,想偷运铁器去草原。人赃并获后,萧虎让把伪符挂在城门上示众,旁边贴告示:“符可仿,心不可欺;权可争,法不可违。” 过往百姓指指点点,有个老兵叹:“当年金国人也造过宋廷的符,最后还不是丢了天下?”

和林的阿里不哥收到合丹王被夺权的消息,把密信烧成灰烬。他本想借伪符事件搅乱大都,趁机南下,却没想到萧虎如此干脆。“那枚伪符,还是我让人送去的拓片,” 他对谋士道,“看来萧虎比忽必烈还难对付。” 谋士建议:“不如暂歇兵戈,等他与汉臣闹起来再说。” 阿里不哥却盯着地图上的云州:“符令局铸的新符,总要发到边关 —— 咱们还有机会。”

李默的观星使在和林听到牧民传言:“大都的虎符会吃人,谁碰谁倒霉。” 这流言被抄进密报,萧虎看后批注:“让他们怕,总比让他们动心思好。” 他让人给云州的阿剌罕送了枚新符,符盒里夹着纸条:“防内贼,更防外寇。”

萧虎在白虎殿的案头摆着三枚符:真符、伪符、新符。真符泛着银灰,伪符是黄铜,新符刻着 “元” 字暗纹。“符是死的,人是活的,” 他对耶律楚材道,“收铸造权,不是怕人仿符,是怕人借符聚众。” 耶律楚材点头:“就像当年秦始皇收天下兵,铸十二金人 —— 不是怕兵器,是怕兵变。”

暮色中,符令局的熔炉仍在燃烧,火光映着吴德海的脸,他正在铸造给江南行省的新符。符身的云纹流畅如水,暗纹里的 “虎” 字藏得极深,只有在月光下才能看清。“这符送到临安时,” 吴德海对徒弟道,“江南人会知道,大都的规矩,已铸进铜里了。”

虎卫营的巡逻队走过符令局,甲叶碰撞声与熔炉的轰鸣交织,像一首沉默的权力赞歌。那枚引发风波的伪符,早已被熔成铜钱,在市井间流转 —— 它不再能调兵,却在悄悄告诉所有人:有些底线,碰了就得粉身碎骨。而新符上的 “元” 字,在日光下闪着冷光,既是王朝的印记,也是萧虎牢牢攥在掌心的缰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