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96章 檄祭南征(1 / 2)

加入书签

996 章:檄祭南征(至元四十五年秋冬萧虎借故兴师事)(至元四十五年秋冬?江南平江府茶馆与中都北校场祭旗台)

至元四十五年秋九月中旬,平江府东街的 “春和茶馆” 里,十六岁的杏儿正借着 “添茶水” 的机会,将一张写有 “宋廷战船多往泉州港转移” 的麻纸,悄悄塞进茶桌的暗格 —— 她是萨仁的贴身侍女,三个月前随萨仁南下江南,后按计划 “脱离主仆身份”,以 “孤儿杏丫” 的名义,在春和茶馆当帮工,成为元廷江南情报网的 “末梢节点”。此时的她,既负责传递萨仁与各联络点的消息,也监控着平江府宋廷官员的动向,却不知一场针对她的搜捕已悄然展开。

杏儿的伪装身份是 “父母亡于粮荒的江南孤儿”,因 “无依无靠,被茶馆掌柜收留”。为让人设可信,她提前学了一口流利的江南话,模仿流民的衣着(粗布短衫,打补丁的布鞋),每日天不亮便起床挑水、烧火、擦桌子,从不参与 “茶馆客人的政治议论”,仅在客人闲聊时 “默默倾听”,将 “宋廷官员的行程、粮车的动向” 记在心里。掌柜王老汉对她十分信任:“杏丫这孩子,勤快又老实,比家里的小子还贴心。” 这种信任,让她得以自由出入茶馆的前后院,暗格也成了 “情报传递的安全点”。

一是 “联络传递”,每日正午,她会从暗格取出各联络点送来的情报(如温州情报员的 “战船数量”、临安情报员的 “官员动向”),傍晚再将萨仁整理后的 “指令”(如 “重点监控泉州港”“收集南宋士兵逃兵情况”)放入暗格,由专人取走;二是 “现场监控”,茶馆常有宋廷旧吏聚会,她会借添茶之机,记录 “谁来聚会、谈论的关键话题”,比如九月初十,她听到史宅之的参军李彬说 “要严查平江府的‘外来细作’,尤其是与萨仁有关的人”,便立刻将消息传给萨仁。

杏儿的潜伏并非毫无破绽:她虽会说江南话,却 “不懂本地的农事俗语”,曾在客人谈论 “晚稻收成” 时,误将 “亩产量” 说成 “山东的计量方式”;她的手上虽有做活的老茧,却 “无长期务农的粗糙感”,被茶馆的老茶客质疑 “不像是从小干农活的”。萨仁得知后,特意叮嘱她:“下次有人问起,就说你父母是织工,你从小纺纱,后来才逃难到茶馆。” 杏儿按此完善人设,暂时化解了怀疑,却不知南宋的细作已盯上她 —— 李彬从 “茶馆常有不明身份者取走包裹” 的线索,锁定了春和茶馆。

杏儿对萨仁的忠诚,源于 “萨仁的救命之恩”—— 三年前,杏儿在山东遭遇粮荒,父母双亡,是萨仁给了她 “粮票、住处,还教她识字”。她曾对萨仁道:“姑娘去哪,我就去哪,哪怕是刀山火海,我也跟着。” 这种忠诚,让她在潜伏中 “不畏风险”:九月十二日,南宋细作在茶馆外徘徊,她仍按计划传递情报;九月十四日,掌柜王老汉提醒 “最近风声紧,少出门”,她却为了送 “泉州港战船新增五十艘” 的紧急情报,深夜冒险外出。

九月十五日,杏儿从暗格取出萨仁的指令:“需尽快确认泉州港南宋战船的‘具体启航时间’,此情报关乎元军拦截计划。” 她立刻行动,借 “给泉州来的船工送茶” 之机,打听出 “南宋战船计划九月二十日启航,护送理宗前往泉州”。当晚,她将情报写在麻纸上,准备次日清晨放入暗格,却不知南宋的搜捕队已在茶馆外布下埋伏 —— 李彬根据 “细作跟踪”,确定 “杏丫就是萨仁的联络员”。

九月十六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春和茶馆的门便被 “砰” 地撞开,李彬带着二十名南宋士兵冲了进来,直指正在烧火的杏儿:“把她抓起来!她就是萨仁的细作!” 杏儿的被捕,并非偶然 —— 这是史宅之 “以‘严惩元廷细作’转移内部矛盾、震慑流民” 的刻意之举,却也成为 “元廷与南宋彻底撕破脸皮” 的导火索,将双方的冲突推向不可挽回的境地。

史宅之策划此次搜捕,有三重目的:一是 “转移内部矛盾”,南宋迁都福州计划被元军拦截(九月初十,元军水师在温州港拦截南宋部分战船),士兵逃兵增多,流民不满加剧,他想通过 “抓细作” 展现 “抗元决心”,稳定军心;二是 “震慑情报网络”,萨仁重建的情报网近期频繁传递南宋动向,史宅之希望 “抓杀联络员”,让元廷情报网陷入混乱;三是 “试探元廷反应”,他猜测 “萨仁的侍女身份特殊,杀之可能激怒元军,但也能看清元军是否真的准备南征”。他对李彬道:“抓活的,审出萨仁的情报网,若她不招,就公开处死,让元廷知道咱们的厉害!”

李彬的士兵冲入茶馆时,杏儿正将麻纸藏进腰带 —— 她见士兵冲来,立刻将麻纸塞进灶膛,却被士兵按住手腕。掌柜王老汉上前阻拦:“你们凭什么抓杏丫?她就是个孤儿,哪是什么细作!” 李彬一脚将他踹倒:“老东西,少管闲事!这丫头与萨仁勾结,证据确凿!” 士兵们翻遍茶馆,虽未找到情报(麻纸已烧毁),却从杏儿的枕头下搜出 “半块元廷的粮票”(萨仁给她的应急粮票,她一直珍藏),李彬拿着粮票道:“这就是证据!元廷的粮票,不是细作是什么?” 杏儿被士兵反绑双手,押出茶馆时,对流民喊道:“我不是细作!宋廷乱抓人!” 流民们虽同情,却因害怕士兵,不敢上前。

杏儿被押至平江府的 “南宋临时狱房”,李彬亲自审讯,逼她 “招出萨仁的下落、情报网的联络点”。审讯室里,烛火摇曳,刑具(鞭子、烙铁、夹棍)整齐排列,李彬道:“丫头,只要你说实话,我就放了你,还赏你粮票;若不说,这些刑具,你可受不住。” 杏儿却道:“我就是个孤儿,不懂什么萨仁、情报网,你们抓错人了!” 李彬见状,下令用 “鞭刑”—— 士兵们挥起牛皮鞭,抽打杏儿的后背,粗布短衫很快被鲜血浸透,她却咬着牙,一声不吭。

九月十七日,李彬见杏儿仍不招供,便将情况汇报给史宅之,史宅之决定 “亲自审讯”。他坐在狱房的主位上,看着遍体鳞伤的杏儿,道:“你是萨仁的侍女,我知道;你传递情报,我也知道。只要你说出萨仁现在在哪,我就饶你不死,还让你去泉州,过安稳日子。” 杏儿抬起头,眼神坚定:“萨仁姑娘是好人,她为流民做事,不像你们,只会抢粮、抓人!我就算死,也不会说!” 史宅之被激怒,下令 “用夹棍”—— 士兵们将杏儿的手指放入夹棍,用力收紧,她痛得浑身发抖,却仍喊道:“宋廷必败!元军会来救流民的!”

九月十八日,杏儿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却始终未吐露一字。李彬向史宅之建议:“将军,这丫头骨头硬,审不出来,不如放了她,引萨仁来救,再抓萨仁?” 史宅之却摇头:“放了她,等于放虎归山;萨仁狡猾,未必会来。不如杀了她,一是震慑元廷细作,二是让萨仁知道,与咱们作对,就是这个下场!” 他还特意强调:“要‘公开处死’,在平江府的广场上,让流民都看着,谁敢帮元廷,就是这个结局!” 史宅之的杀心,并非仅因 “审不出情报”,更因 “想借‘杀萨仁侍女’,激怒元军提前南征,打乱元军的备战节奏”—— 他以为元军尚未准备好,却不知萧虎早已等待 “师出有名” 的机会。

九月十九日,平江府广场上,杏儿被绑在木桩上,李彬宣读 “罪状”:“此女杏丫,为元廷细作萨仁的帮凶,传递情报,图谋不轨,今依法处死,以儆效尤!” 随着一声刀响,杏儿倒在血泊中 —— 她的死讯,通过 “流民口耳相传、元廷细作快马传递”,在三日内从江南传到中都,萨仁的悲痛、萧虎的震怒,让元廷与南宋的矛盾彻底激化,也让 “南征” 从 “计划” 变为 “即刻行动”。

杏儿死后,春和茶馆的掌柜王老汉忍着悲痛,将 “杏儿被公开处死” 的消息告诉了 “流民情报员” 王氏(曾受杏儿接济);王氏又将消息传给 “元廷专职细作” 张五(伪装成货郎)。张五深知此事重大,立刻骑马赶往 “平江府与扬州的边界”—— 那里有元军的 “情报中转站”。为避开南宋巡逻队,他选择 “小路夜行”,白天躲在山洞里,夜间赶路,马跑累了就换驴,仅用一天一夜,便将消息传到扬州中转站。

扬州中转站的千户张恒,接到张五的汇报后,立刻意识到 “此事关乎南征大局”,他一面派 “快马” 将消息送往中都(选择 “元军控制的官道”,全程用 “换马不换人” 的方式,确保速度),一面派 “信使” 前往萨仁的临时驻地(平江府郊外的流民安置点),告知萨仁 “杏儿已死”。张恒对信使道:“萨仁姑娘性情刚烈,你转告她时,务必委婉,让她以大局为重。” 然而,萨仁得知消息时,还是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 她与杏儿情同姐妹,从未想过杏儿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九月二十一日,信使抵达萨仁的驻地,当他说出 “杏儿姑娘被宋廷公开处死” 时,萨仁手中的情报瞬间掉在地上,眼泪夺眶而出。她沉默片刻,猛地站起身,对亲信道:“备马!我要去平江府,为杏儿报仇!” 亲信急忙阻拦:“姑娘,不可!史宅之就是想激怒您,您若去了,正好中了他的计!” 萨仁冷静下来,擦去眼泪道:“你说得对,我不能冲动。杏儿是为情报死的,我要完成她未竟的事 —— 收集南宋的罪证,让萧将军为她做主,让元军早日南征,为她报仇,也为流民报仇!” 她立刻整理 “南宋杀杏儿、毁约(此前南宋曾与元廷约定‘不伤害流民与信使’)” 的证据,派专人送往中都。

九月二十二日傍晚,张恒派的快马抵达中都,情报房的刘七接到消息后,不敢耽误,立刻拿着 “萨仁的汇报” 和 “中转站的记录”,赶往白虎殿 —— 此时萧虎正与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商议 “虎蹲炮的运输进度”。刘七闯入议事厅,声音带着颤抖:“将军,不好了!萨仁姑娘的侍女杏儿,被南宋史宅之公开处死了!” 萧虎接过汇报,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也面露怒色 —— 他们都知道,杏儿不仅是萨仁的侍女,更是元廷情报网的一员,南宋杀她,无异于 “公开挑衅元廷”。

为确保消息属实,萧虎立刻让刘七 “核实信息”:一是 “调取扬州中转站的‘细作回报’”,确认杏儿的死因、处死过程;二是 “联系江南其他情报点”,收集 “流民对杏儿之死的反应”(流民多同情杏儿,不满宋廷);三是 “整理此前南宋的‘违约行为’”(如 “撕毁‘不伤害信使’的约定”“拦截元军救济流民的粮车”)。九月二十三日,刘七汇总所有证据,向萧虎汇报:“杏儿之死属实,南宋杀她,既为震慑情报网,也为激怒咱们;且南宋近期多次违约,已无和谈可能。” 萧虎看着证据,沉声道:“史宅之想撕破脸皮,那咱们就遂了他的愿 —— 南征,该启动了。”

萧虎决定以 “毁婚书、杀使者” 为由南征,并非凭空捏造 —— 此处的 “婚书”,实为至元四十四年冬 “元廷与南宋宗室达成的‘流民安置盟约’”(非现代玄幻的婚姻约定,而是传统政治盟约,约定 “双方互不伤害流民与信使,南宋需配合元廷救济江南粮荒”),南宋不仅杀害杏儿(可视为元廷 “信使”),还多次撕毁盟约,这为萧虎 “师出有名” 提供了关键依据,也让元军南征 “名正言顺”。

至元四十四年冬,江南粮荒严重,流民饿死无数,元廷提出 “与南宋宗室(赵与芮代表)签订盟约”,核心内容有三:一是 “元廷向江南流民提供粮援,南宋不得拦截”;二是 “双方互不派遣细作伤害对方人员,尤其是‘信使’(传递流民安置消息的人员)”;三是 “南宋需配合元廷‘流民织坊’建设,不得强征流民”。赵与芮因 “南宋缺粮,无法安抚流民”,被迫同意签约,史宅之当时虽反对,却因 “理宗支持”,只能默认。耶律楚材曾评价:“此盟约虽为临时妥协,却为元廷争取了‘救济流民’的时间,也让南宋暂时收敛了‘强征流民’的行为。”

至元四十五年春,元廷派 “粮车五十辆,运送青稞五千石” 前往江南流民安置点,按盟约 “南宋需提供保护”,史宅之却暗中派 “士兵伪装成土匪”,在常州境内拦截粮车,抢走青稞三千石,还杀害了三名元军护送士兵。萧虎当时虽愤怒,却因 “虎蹲炮尚未准备好,南征时机未到”,仅派 “使者前往南宋交涉”,要求 “赔偿粮款、惩治凶手”,赵与芮表面答应,却暗中拖延,史宅之更是对使者道:“盟约不过是废纸,元军若有本事,就来打!” 这次破裂,已为 “后续撕破脸皮” 埋下伏笔。

至元四十五年夏,史宅之为 “加固长江防线”,违背盟约 “不得强征流民” 的条款,从江南流民安置点强征 “壮丁五千”,编入水师,还抢走流民的 “应急粮”。萨仁曾派 “信使” 前往南宋交涉,要求 “释放流民、归还粮款”,史宅之不仅拒绝,还将信使 “关押三日,驱逐出境”。萧虎当时对耶律楚材道:“南宋已无诚意,盟约名存实亡,待咱们准备好,便要讨回公道。” 这次破裂,让元廷彻底放弃 “通过盟约安抚南宋” 的想法,开始加速南征筹备。

杏儿的身份,按盟约属于 “元廷传递流民消息的信使”(她传递的情报多与流民安置、粮荒救济有关),南宋杀她,已明确违反 “互不伤害信使” 的条款;更甚者,史宅之在处死杏儿后,还在平江府广场上 “公开撕毁盟约文本”,对流民喊道:“此盟约是元廷逼迫咱们签的,今日起,咱们与元廷,势不两立!” 这一行为,彻底断绝了 “双方和谈” 的可能,也让萧虎有了 “毁婚书(撕毁盟约)、杀使者(杀杏儿)” 的完整出兵理由。刘七道:“南宋撕毁盟约、杀害信使,咱们南征,不仅是为统一,更是为流民、为杏儿、为所有被南宋伤害的人讨公道,名正言顺!”

南宋多次破坏盟约,本质是 “困兽之斗”—— 史宅之深知 “南宋缺粮、缺兵、缺民心”,若遵守盟约,元军会通过 “救济流民” 进一步争取民心,南宋残余将无立足之地;若破坏盟约,虽可能激怒元军,却能 “短期凝聚内部、震慑流民”,甚至 “拖延元军南征”。然而,他却低估了 “盟约破裂对民心的影响”—— 流民们看到南宋 “撕盟约、杀信使、抢粮”,更倾向元廷;也低估了 “萧虎借势南征的决心”—— 萧虎正需要 “师出有名” 的机会,南宋的行为,恰好给了他这个机会。

杏儿之死与盟约破裂,让萧虎从 “悲愤” 转为 “战略借势”—— 他深知 “师出有名” 对凝聚军心、争取民心的重要性,南宋的行为,恰好为元军南征 “提供了正当性”。九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萧虎通过 “召集议事、统一意见、制定计划”,将 “个人悲愤” 与 “军事战略” 结合,正式确定 “祭旗南征” 的决策,展现出核心统帅的 “冷静与权谋”。

九月二十四日辰时,萧虎在白虎殿召开 “紧急议事会”,参会者包括耶律楚材(治世规划)、巴图额尔敦(军事指挥)、刘七(情报汇总)、阿古拉(军工保障)、张谦(物资协调),还有萨仁派来的 “亲信信使”(传递江南流民的诉求)。萧虎开门见山:“南宋杀我信使(杏儿)、撕我盟约,此仇必报;且江南流民盼我军南征如盼甘霖,咱们不能再等了。今日议事,就是要确定‘何时南征、如何南征’。” 议事厅内,无人反对 —— 所有人都明白,南宋已彻底撕破脸皮,南征已不可避免。

议事会上,巴图额尔敦首先发言:“将军,末将愿率蒙古军为先锋,十日之内便可抵达江南,为杏儿姑娘报仇!” 阿古拉则道:“虎蹲炮已完成八十门,十一月初可全部完工,若现在南征,怕是‘火器不足’。” 耶律楚材补充:“南征需‘师出有名’,需先‘发布檄文’,向天下宣告南宋的罪状,再举行‘祭旗礼’,凝聚军心与民心,不可仓促出兵。” 萧虎综合各方意见,道:“巴图将军的急切可以理解,但阿古拉师傅说得对,火器需备足;耶律先生的建议很重要,檄文与祭旗,缺一不可。咱们的计划是:十月初一发布檄文,十月初十举行祭旗礼,十月十五正式南征!” 将领们均表示赞同,意见达成统一。

萧虎将南征计划分为 “军事、物资、情报” 三部分:军事上,兵分两路 —— 水师由李默统领,率五百艘战船、两万士兵,从山东登州港出发,进攻南宋的泉州港,拦截理宗的船队;陆军由巴图额尔敦统领,率三万士兵、八十门虎蹲炮,从扬州出发,突破长江防线,进攻平江府、临安;物资上,张谦负责 “将北境粮储的五万石青稞、三万匹布”,在十月初十前运抵江南前线,确保士兵与流民的粮饷;情报上,萨仁负责 “继续监控南宋动向,组织流民接应元军”,并 “收集南宋士兵的逃兵情况”,为元军进攻提供便利。萧虎对众人道:“此次南征,不仅要‘打败南宋’,更要‘救济流民’,咱们要让江南百姓知道,元军是‘正义之师’,不是‘劫掠之辈’。”

萧虎深知 “萨仁的情绪” 与 “流民的支持” 对南征的重要性,他特意让刘七 “给萨仁回信”:“杏儿的仇,元军必报;南征已定,十月十五启程,届时我会亲自率队,为流民、为杏儿讨回公道。你需保重身体,继续维系情报网,待元军南下,咱们内外夹击,一举平定南宋。” 同时,他让耶律楚材 “起草《流民安抚告示》”,派人送往江南,告知流民 “元军南征是为‘除暴安良’,待南征胜利,将为流民分粮、建织坊,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萨仁接到回信后,悲痛稍减,对亲信道:“萧将军没有忘记杏儿,没有忘记流民,咱们一定要做好接应,不辜负他的信任。”

萧虎还预判了 “南宋可能的应对”,并制定预案:一是 “南宋可能‘裹挟流民’抵抗”,预案是 “元军进攻时,优先‘保护流民’,对南宋士兵‘招降为主,杀戮为辅’”;二是 “南宋可能‘焚烧粮库’,阻止元军获取粮饷”,预案是 “派细作提前‘控制江南粮库’,流民协助看管”;三是 “南宋可能‘勾结海外势力’(如泉州的阿拉伯商人)”,预案是 “水师提前‘封锁泉州港’,切断南宋的海外联系”。耶律楚材道:“将军考虑周全,这些预案,能让咱们南征时‘少走弯路,少伤害流民’,符合治世之道。”

十月初一至初九,中都北校场忙得热火朝天 —— 元军正在筹备 “祭旗南征” 的仪式。祭旗礼是元代 “重大军事行动” 的核心礼制,需 “祭祀天地、战神,宣读檄文,宰杀祭品,将领歃血”,既体现 “对传统的尊重”,也为 “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此次筹备,萧虎亲自过问细节,从 “祭旗台搭建、祭品准备,到檄文撰写、将士动员”,每一步都透着 “严谨与庄重”,为南征奠定 “精神基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