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96章 檄祭南征(2 / 2)

加入书签

祭旗台选在北校场的 “中心位置”,高五丈,宽三丈,用 “松木搭建框架,青砖铺地”,顶部设 “祭天、祭地、祭战神” 三个神位 —— 祭天位供奉 “蓝色绸缎”(象征苍天),祭地位供奉 “五谷(青稞、小麦、稻谷、豆类、黍子)”(象征大地与民生),战神位供奉 “元代的铁制弯刀”(象征蒙古军的军威)。台的两侧立着 “元廷军旗”(红色旗面,上绣 “元” 字)与 “南征先锋旗”(黑色旗面,上绣 “征南” 二字),台的前方铺设 “红色地毯”(从校场入口延伸至祭旗台,供将领行走)。负责搭建的工匠头对萧虎道:“将军,祭旗台按‘元代军礼’搭建,确保庄重、稳固,明日便可完工。”

元代祭旗礼的祭品,需 “符合草原传统与中原礼制”,此次准备的祭品有三:一是 “牛犊一头”(草原传统,象征 “丰收与力量”,由北境草原部落进贡);二是 “羊十只”(象征 “吉祥与团结”,从元军粮储中调拨);三是 “酒百坛”(草原的马奶酒与中原的米酒混合,象征 “南北一体”,由中都酒坊酿造)。祭品需 “提前三日准备”,牛犊、羊要 “喂养干净的草料”,酒要 “密封保存”,确保祭祀时 “新鲜、纯净”。耶律楚材道:“祭品不仅是‘仪式所需’,更是‘向天地、向将士传递 “南征为正义” 的信号’,需用心准备。”

檄文由耶律楚材牵头撰写,核心内容是 “列举南宋的三大罪状”:一是 “毁盟约”,撕毁 “流民安置盟约”,拦截元军粮车;二是 “杀使者”,公开处死元廷信使杏儿,伤害流民;三是 “害民生”,强征流民入军,抢流民粮储,导致江南粮荒加剧。檄文的结尾写道:“元廷奉天承运,为民除暴,今举兵南征,非为征服,实为救济流民、平定祸乱,凡南宋士兵,若弃暗投明,既往不咎;凡江南百姓,若助元军,战后必赏!” 檄文撰写完成后,由 “中都书院的书生” 誊抄百份,一份用于祭旗时宣读,其余将 “张贴在中都、江南的城门、集市,让天下人知晓南宋的罪状”。

为确保 “祭旗时将士士气高涨”,巴图额尔敦组织 “南征将士” 进行 “为期九日的动员与训练”:每日清晨,将士们在北校场集合,听 “老军卒讲述‘楚兰、杏儿的事迹’”,激发 “报仇与救流民的决心”;上午进行 “战术训练”(如 “虎蹲炮的操作、战船的协同”);下午进行 “队列训练”(确保祭旗时 “军容整齐”);傍晚则 “分发新的甲胄与兵器”(由中都军器库提供,甲胄上刻 “征南” 二字,增强将士的 “南征认同感”)。年轻士兵铁木真(蒙古军千户之子)道:“听了楚兰姑娘和杏儿姑娘的事,我更想早点南征,为她们报仇,救江南的流民!”

萧虎还邀请 “三类嘉宾” 出席祭旗礼,增强仪式的 “权威性与影响力”:一是 “草原部落代表”(弘吉剌部的帖木儿、札剌亦儿部的阿古拉),证明 “草原支持元军南征”;二是 “中都的流民代表”(山东流民楚老栓,楚兰的父亲),证明 “流民盼元军南征”;三是 “元廷的治世官员”(耶律楚材、刘七、张谦等),证明 “南征是‘军事与治世结合’的行动”。嘉宾们将在祭旗礼上 “发言”,草原代表承诺 “守好草原后方”,流民代表诉说 “南宋的残暴与流民的苦难”,治世官员阐述 “南征的治世意义”。萧虎道:“邀请这些嘉宾,是为了让所有人都知道,元军南征,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草原、流民、元廷共同的行动’。”

十月初十,天刚亮,中都北校场便挤满了 “南征将士、嘉宾、中都百姓”,共计五万余人 —— 祭旗南征的仪式正式开始。从 “宣读檄文、祭祀天地,到宰杀祭品、将领歃血”,每一个环节都庄重肃穆,却又透着 “激昂的士气”,萧虎站在祭旗台上,看着台下沸腾的人群,深知 “南征的精神基础,已彻底奠定”。

辰时三刻,耶律楚材身着 “元代官服”,走上祭旗台,手持誊抄的檄文,高声宣读 —— 他的声音洪亮,传遍整个校场:“南宋理宗、赵与芮、史宅之,毁盟约、杀使者、害民生,罪大恶极!元廷奉天承运,举兵南征,为流民讨公道,为天地正纲纪……” 宣读过程中,台下的将士们不时高呼 “杀!杀!为杏儿姑娘报仇!”“元军必胜!流民必胜!”,中都百姓也跟着鼓掌,草原代表帖木儿道:“南宋如此残暴,咱们草原部落,定支持元军南征!”

辰时五刻,祭祀开始:萧虎亲自 “祭天”,将 “蓝色绸缎” 点燃,对着苍天跪拜道:“苍天在上,元军南征,非为私利,实为救济流民、平定祸乱,愿苍天保佑,元军顺利,流民安康!” 随后,巴图额尔敦 “祭地”,将 “五谷” 撒向大地,道:“大地在下,元军南征,必不伤害百姓,必不破坏农事,愿大地保佑,江南丰收,百姓安稳!” 最后,李默 “祭战神”,将 “铁制弯刀” 举起,道:“战神在上,元军将士,愿奋勇杀敌,为死难者报仇,为正义而战,愿战神保佑,元军所向披靡!” 祭祀过程中,校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神情肃穆,感受着 “仪式的庄重与南征的正义性”。

巳时一刻,宰杀祭品开始:士兵们将 “牛犊、羊” 牵至祭旗台前,由 “草原萨满”(尊重草原传统,邀请的弘吉剌部萨满)主持宰杀仪式 —— 萨满念着 “草原祈福的咒语”,一刀刺入牛犊的心脏,将鲜血滴入 “三个铜碗” 中,再将羊血也滴入碗内,混合成 “祭旗血酒”。随后,萧虎、巴图额尔敦、李默走上前,各端起一碗血酒,将酒洒在 “南征先锋旗” 上,再喝一口剩余的酒,道:“我等将士,愿以血为誓,南征必胜,救济流民,不负天地,不负百姓!” 台下将士见状,纷纷举起兵器,高呼 “以血为誓,南征必胜!”,士气达到顶峰。

巳时三刻,嘉宾们依次发言:楚老栓(楚兰父亲)拄着拐杖,走上台,哽咽道:“我的女儿楚兰,为元军、为流民死了;杏儿姑娘,也为流民死了…… 南宋害了她们,也害了无数流民,我恳请元军,早日南征,为她们报仇,为咱们流民报仇!” 流民们闻言,纷纷落泪,高呼 “报仇!报仇!”;弘吉剌部的帖木儿接着道:“草原部落与元廷是一体的,咱们会守好草原,让元军将士无后顾之忧,祝元军早日平定江南!” 嘉宾发言后,巴图额尔敦带领全体南征将士宣誓:“我等愿随萧将军南征,杀残暴,救流民,不抢百姓,不辱使命,若违此誓,天地不容!”

巳时五刻,仪式进入最后环节 —— 萧虎走上祭旗台,手持 “鎏金虎符”,高声发布南征令:“南征将士听令!十月十五,水师从登州港出发,陆军从扬州出发,目标 —— 江南!我命令你们,一要‘奋勇杀敌’,突破南宋防线;二要‘保护流民’,不得伤害百姓;三要‘救济粮荒’,为流民分发粮饷!待南征胜利,咱们与江南百姓,共享太平!” 说完,他将虎符交给巴图额尔敦与李默,道:“此符代表元廷的权威,代表流民的期盼,你们务必不负所托!” 巴图额尔敦与李默接过虎符,单膝跪地:“末将遵令!南征必胜!” 台下将士也单膝跪地,齐声高呼,校场的气氛,在这一刻达到最高潮。

祭旗礼举行的同时,萨仁在平江府郊外的流民安置点,也展开了 “接应元军南征” 的行动 —— 她将 “失去杏儿的悲痛” 转化为 “推动南征的动力”,通过 “组织流民、收集情报、安抚人心”,为元军 “内外夹击南宋” 做好准备,也让江南流民 “更信任元军、更期待南征”,成为元廷南征的 “重要助力”。

萨仁深知 “南宋可能‘焚烧粮库、裹挟流民’抵抗”,便组织流民成立 “保粮队” 与 “护家队”:保粮队由 “五十名年轻流民” 组成,负责 “看守江南的元廷救济粮库”(此前元军通过秘密渠道运入的青稞),防止南宋士兵抢夺或焚烧;护家队由 “百名流民” 组成,负责 “保护流民安置点”,若南宋士兵来强征流民,便 “以理抗争,拖延时间”,等待元军支援。萨仁对保粮队队长道:“粮是流民的命,也是元军的粮,你们一定要看好,哪怕是拼了命,也不能让南宋抢走!” 保粮队队员们纷纷点头,日夜在粮库周边巡逻,不敢懈怠。

萨仁还加强了 “情报收集”,重点关注 “南宋的防御部署” 与 “士兵逃兵情况”:她派细作潜入 “平江府的南宋军营”,得知 “史宅之将剩余的三万士兵,分为‘江防军’(守长江)与‘城防军’(守临安、泉州),江防军多为‘强征的流民,士气低落’”;她还通过 “流民口耳相传”,收集到 “近三日南宋逃兵达五百人,多逃向元军控制的扬州”。萨仁将这些情报整理后,派 “快马” 送往中都,告知萧虎 “南宋军力空虚,士气低落,元军可趁机进攻”。她在情报中写道:“江南流民盼元军如盼雨,南宋已失民心,南征定能顺利。”

为避免 “南宋的恐吓让流民恐慌”,萨仁每日在流民安置点 “召开宣讲会”,向流民宣传 “元军南征的意义” 与 “祭旗礼的情况”:“元军已举行祭旗礼,十月十五便会南征,萧将军说了,南征是为了‘救流民、除残暴’,不会伤害咱们,还会给咱们分粮、建织坊。” 她还邀请 “逃来的南宋士兵” 现身说法,士兵们讲述 “南宋军营缺粮、军官打骂士兵” 的情况,流民们听后,更期待元军南征。王氏对流民们道:“萨仁姑娘不会骗咱们,楚兰姑娘、杏儿姑娘都是为咱们死的,元军一定会为她们报仇,会让咱们过上好日子!”

为确保 “元军抵达时,流民能顺利接应”,萨仁与元军约定 “暗号对接”:一是 “视觉暗号”,流民在安置点的屋顶 “挂红色布条”(表示 “此处是流民安置点,元军可放心进入”);二是 “声音暗号”,流民见到元军时,喊 “元军救流民”(表示 “自己是友非敌”);三是 “向导对接”,萨仁从流民中选拔 “熟悉江南地形的人”,作为 “元军向导”,提前绘制 “江南的道路图、南宋的防御点”,待元军抵达后,便带领元军 “绕开南宋的重点防御,快速进攻”。向导李三(曾是江南的货郎,熟悉路线)道:“萨仁姑娘,我一定带元军走最快的路,让他们早日打到平江府,为杏儿姑娘报仇!”

萨仁还组织流民 “为元军准备物资”:一是 “干粮”,流民们将 “青稞磨成粉,做成饼”,准备了 “两万块”,待元军抵达后,可作为 “行军干粮”;二是 “船只”,流民中的 “渔民” 将 “五十艘渔船” 修好,隐藏在 “平江府的小河沟里”,待元军需要时,可用于 “渡河或运输物资”;三是 “医疗用品”,流民中的 “老郎中” 收集 “草药(止血的、消炎的)”,准备了 “百份”,用于元军士兵的 “战场急救”。萨仁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对亲信道:“这些都是流民的心意,是元军南征的助力,咱们一定要在元军抵达前,准备好一切。”

元军祭旗南征的消息传到江南后,南宋内部陷入 “巨大恐慌”—— 史宅之的 “激怒元军” 计划,不仅未 “打乱元军节奏”,反而 “加速了元军南征”,南宋士兵逃兵增多,流民更倾向元军,史宅之只能 “仓促调整防御”,却因 “缺兵、缺粮、缺民心”,防御沦为 “徒劳之举”,南宋残余的崩溃,已进入倒计时。

十月十一日,元军祭旗南征的消息传到平江府南宋军营,士兵们 “人心惶惶”—— 仅十月十一至十三日,便有 “八百名士兵逃兵”,其中多数是 “强征的流民”,他们逃向元军控制的扬州,还带走了 “南宋的防御情报”。史宅之派 “骑兵追捕”,却仅抓回 “一百人”,且抓回的士兵 “多不愿再战”,甚至有士兵对史宅之道:“将军,元军是为救流民来的,咱们为什么要抵抗?不如投降,还能有条活路!” 史宅之气急败坏,下令 “将逃兵处死,悬首示众”,却反而让更多士兵 “夜间逃兵”,军营的士气,低至谷底。

史宅之被迫调整防御计划:一是 “收缩防线”,将 “泉州港的战船调回一半,加强临安的防御”,担心元军 “先攻临安,俘虏理宗”;二是 “强征更多流民”,从平江府、临安的流民安置点,又强征 “三千名流民”,编入江防军,却不给 “足够的粮饷”,仅每日发 “半块青稞饼”,流民士兵们 “怨声载道”;三是 “加固长江岸防”,在长江东段的瓜洲渡、采石矶,新增 “夯土箭楼十座,投石机十五架”,却因 “工匠短缺、材料不足”,箭楼仅建到 “一丈高” 便停工,投石机也多是 “木制的简易款,威力不足”。参军李彬道:“将军,咱们缺兵、缺粮、缺民心,这样的防御,怕是挡不住元军。” 史宅之却道:“再难也要挡!若元军破了江防,咱们就彻底完了!”

为防止 “流民接应元军”,史宅之下令 “封锁元军南征的消息”,禁止流民 “谈论元军”,若发现 “传播元军消息者,一律关押”;同时,他还派 “士兵在流民安置点巡逻,恐吓流民”:“元军是‘蛮族’,若他们来了,会抢你们的粮、烧你们的房,你们若敢接应元军,就是死罪!” 然而,流民们早已 “通过萨仁的宣讲,知道元军的真实目的”,对史宅之的恐吓 “嗤之以鼻”—— 王氏对邻居道:“宋廷才是抢粮烧房的,元军是来救咱们的,咱们才不怕呢!” 史宅之的恐吓,不仅未 “震慑流民”,反而让流民 “更反感南宋,更期待元军”。

史宅之深知 “仅凭南宋残余兵力,无法抵抗元军”,便派 “使者前往泉州,向阿拉伯商人求援”,承诺 “若元军南征,愿将泉州的‘关税’让给阿拉伯商人,换取他们的‘战船与士兵’”。然而,阿拉伯商人 “看清南宋的颓势”,不愿 “得罪元军”,便以 “需商议” 为由,拖延时间,实则拒绝求援。使者回报史宅之:“商人不愿出兵,他们说‘元军势大,不愿与之结仇’。” 史宅之得知后,彻底绝望 —— 他明白,南宋已 “孤立无援”,只能 “坐以待毙”。

理宗与赵与芮得知 “元军南征” 后,也陷入恐慌,秘密制定 “逃亡计划”:若元军突破长江防线,便 “从临安出发,经温州港,逃往海外(如占城、暹罗)”,继续 “以‘宋廷正统’名义,号召反元”。他们让史宅之 “提前准备战船与粮储”,史宅之却道:“陛下,咱们的战船多在泉州,临安已无足够战船;粮储也不足,怕是逃不了。” 理宗无奈,只能 “每日祈祷元军不要来得太快”,赵与芮则 “偷偷将宗室的金银珠宝,转移到临安的秘密地窖”,准备 “若逃亡不成,便私藏财物,苟活于世”。南宋的高层,已从 “抵抗” 变为 “逃亡与自保”,彻底失去了 “抗元的决心”。

至元四十五年冬十月十五,元军水师从山东登州港出发,陆军从扬州出发,正式开启南征 —— 此次南征,因 “师出有名”(南宋毁约杀使),得到 “草原部落支持、流民期待、将士奋勇”,仅用一个月,便突破南宋的长江防线,包围临安,南宋残余的崩溃,已不可逆转。南征的启动,不仅 “加速了江南统一”,更 “奠定了元代‘军事服务治世’的理念”,成为元代 “大一统” 的 “关键一步”。

元军南征因 “为流民讨公道、为死难者报仇”,得到 “民心与军心的双重支持”:流民主动 “为元军带路、送粮、保护粮库”,减少了元军的 “后勤压力与进攻阻力”;将士们 “怀着报仇与救流民的决心”,作战奋勇,仅十月二十日的 “瓜洲渡之战”,元军便 “一战突破南宋江防,斩杀南宋士兵三千人,俘虏五千人”,且 “俘虏多愿投降”。巴图额尔敦战后道:“师出有名就是不一样,咱们的将士打得狠,流民也支持,南宋根本挡不住!” 这种 “民心与军心优势”,让元军南征 “势如破竹”,远超预期。

南征的启动,让江南统一 “加速”—— 元军仅用一个月,便从 “突破长江” 到 “包围临安”,南宋残余 “无力抵抗”;更重要的是,因 “元军保护流民、救济粮荒”,江南统一 “和平化” 程度高:临安城内的 “南宋旧吏” 多 “主动投降”,流民 “夹道欢迎元军”,仅临安周边发生 “小规模抵抗”,无大规模战乱。萨仁在临安流民安置点,看着元军与流民 “一起分发粮饷、搭建织坊”,对萧虎道:“将军,这就是杏儿姑娘、楚兰姑娘想看到的 —— 流民安稳,江南和平。” 这种 “和平统一”,减少了江南的 “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为后续 “双法推行” 奠定基础。

南征期间,草原部落(如弘吉剌部、札剌亦儿部)按 “祭旗礼上的承诺”,“守好草原后方”,不仅 “无草原部落作乱”,还 “向元军提供战马五千匹、羊三万只”,作为 “南征物资支援”。这种 “协作”,让元军 “无后顾之忧”,可集中力量进攻江南;也让草原部落 “更认同元廷的治世”,为后续 “草原与江南的互市”(草原的牛羊换江南的丝绸、织锦)铺平道路。耶律楚材道:“南征不仅统一了江南,也深化了草原与元廷的协作,这是‘元代大一统’的重要基础。”

元军南征期间,始终践行 “军事服务治世” 的理念 —— 不伤害流民、救济粮荒、保护民生,这种理念通过 “元军的行动” 与 “流民的口耳相传”,在江南广泛传播:流民们向子女讲述 “元军救流民、杀残暴” 的故事;南宋旧吏也 “认可元廷的治世”,主动 “协助元军推行‘双法’”。这种 “理念传播”,让江南百姓 “更快接受元廷统治”,减少了 “新附地区的抵抗”,也为元代 “后续治理江南” 提供了 “民心基础”。萧虎道:“军事不是目的,治世才是;南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治世理念的胜利。”

南宋因 “毁约杀使” 而加速灭亡,这一结局,也成为 “对后世‘失信者’的警示”—— 元代后续的 “边疆治理” 中,“盟约” 与 “诚信” 成为 “与部落、新附地区交往的核心原则”,元廷 “坚守盟约”,也要求 “对方坚守盟约”,若有 “失信者”,便 “依法处置,甚至出兵”,确保 “治世秩序的稳定”。同时,南宋的结局也 “震慑了其他‘潜在的抵抗势力’”(如海外的反元势力),让他们 “不敢轻易与元廷为敌”,为元代 “长治久安” 提供了 “外部环境”。

最终以 “元军势如破竹、南宋残余崩溃” 收尾。从 “杏儿被杀、盟约破裂”,到 “萧虎借势决策、祭旗动员”,再到 “萨仁接应、元军南征”,每一步都透着 “南宋的自取灭亡” 与 “元廷的治世决心”。南宋以为 “杀使者、毁盟约” 能 “震慑元廷”,却不知 “民心与正义” 才是 “最坚固的防线”;萧虎则借 “南宋的失信”,将 “南征” 从 “军事行动” 升华为 “为民讨公道的正义之举”,最终实现 “江南统一与民生安稳”。

江南的百姓仍会向子女讲述 “杏儿姑娘的牺牲”“祭旗礼的庄严”“元军救流民” 的故事,元代的《双廷治世录》中,也为这场南征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至元四十五年冬,宋廷毁约杀使,萧虎率元军祭旗南征,师出有名,民心归附,月余而定江南,此非仅军事之功,实为治世之德也。” 这便是 “檄祭南征” 留下的最宝贵遗产:真正的统一,从来不是靠 “武力征服”,而是靠 “民心所向、正义所归”;真正的军事,也从来不是为 “劫掠与统治”,而是为 “百姓的安稳与天下的太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