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1章 高僧东来(1 / 2)

加入书签

1141 章:高僧东来

吐蕃泽当寺的清晨,酥油灯的光晕在经堂内流转,帕木竹巴?多吉杰布身着绛红色僧袍,坐在铺着羊毛毡的法座上,接受弟子们的送行授戒。他年近六旬,面容清癯,眼神却格外明亮,左手持念珠,右手结 “大手印” 定印,口中诵念《金刚经》的 “应无所住” 章句。

“此次赴中都,非为个人修行,而是为噶举派与大元的佛法交流,为吐蕃与中都的民生协同。” 帕木竹巴声音沉稳,目光扫过跪坐的弟子,“我走后,泽当寺的‘以武入禅’修行不可中断,每日晨练拳法、午诵经文、晚探实务,需继续协助部落春耕,不可因我离去而懈怠。”

首席弟子阿旺上前,递上一个紫檀木经匣:“师父,此匣内装《大手印修行要义》《吐蕃部落治理百例》,前者供中都高僧参考,后者记录我寺协助部落的实务,可显噶举派‘护民’之本。沿途需用的酥油、糌粑与防寒皮袍,已备好装在骡马驮袋中。”

帕木竹巴接过经匣,轻抚匣上的金刚杵雕刻:“你需守好寺院,每月与吐蕃地方首领核对商路安全情况,若中都商队途经,需提供向导与补给。” 他起身走到寺门,望着等候的信使巴桑与护送的禁军,对弟子们挥手:“勿送,待我归时,必带回中原佛法与实务的交融之法。”

辰时,队伍从泽当寺出发,帕木竹巴骑一匹白色的吐蕃骏马,巴桑与禁军百户李忠分随左右,二十余名随从与十匹骡马紧随其后,经堂的钟声在山谷中回荡,送队伍踏上东行之路。

队伍行至吐蕃东部的羌塘草原,遇到一支迁徙的牧民部落 —— 男女老幼身着羊皮袍,赶着牛羊向水草丰美的地方移动,帐篷、炊具等家当用牦牛驮运,井然有序。部落首领扎西见是帕木竹巴的队伍,立刻翻身下马,跪地行礼:“大师亲自东来,定是为部落谋福祉,我已命人准备了奶茶与风干肉,请队伍歇息片刻。”

帕木竹巴翻身下马,走进扎西的帐篷,帐篷中央的火塘正烧着奶茶,铜壶冒出的热气带着奶香。扎西递上一碗奶茶:“今年草原雨水充足,牛羊膘肥体壮,只是乃蛮部落余部偶尔劫掠,商路不太安稳,盼大师与中都商议,能派禁军协助护卫。”

帕木竹巴浅饮奶茶,目光落在帐篷外正在练拳的少年 —— 他们练的是噶举派的 “禅定拳”,动作简洁,配合呼吸,正是 “以武入禅” 的基础。“这些少年练拳多久了?” 帕木竹巴问。扎西答道:“每月寺里的僧人来教三日,不仅能强身,遇到小股盗匪也能自保。”

帕木竹巴点头,对扎西道:“我到中都后,会向萧虎将军提及商路护卫之事,或许可促成吐蕃部落与中都禁军的协同巡逻。你们也需与邻近部落结盟,共享水草与预警信息,减少内耗。” 他让随从取出两匹中原丝绸赠予扎西:“此绸可与中都商队交换茶叶,改善部落饮食。”

歇息过后,扎西派儿子顿珠为队伍引路,送至下一个部落边界。帕木竹巴望着草原上移动的牛羊与练拳的少年,对巴桑道:“吐蕃的根基在游牧,中都的根基在农耕,若能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商路与民生定能更稳。”

行至河西走廊的甘州驿站,已是东行的第十日。驿站建在戈壁边缘,由土坯墙围起,内有客房、马厩、粮库与商队歇脚的大棚,往来的西域商队、中原商贩络绎不绝,骆驼的嘶鸣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忙景象。

驿站驿丞王顺已接到通知,在门口迎接:“大师一路辛苦,驿站已备好清净的禅房,按吐蕃习俗烧了酥油茶,还请歇息。” 帕木竹巴走进禅房,房内陈设简单 —— 一张木床、一张抄经案、一个火塘,火塘上的铜壶正煮着酥油。

傍晚,帕木竹巴走出禅房,观察驿站的商队交易:西域商人用玉石、香料交换中原的丝绸、茶叶,双方以大元银币结算,也有物物交换。一位波斯商人看到帕木竹巴的僧袍,上前合十行礼:“噶举派的大师?我曾在撒马尔罕见过贵派僧人,他们协助商队穿越雪山,十分可靠。”

帕木竹巴问道:“中都商队途经此处,需多久能到吐蕃?沿途的部落是否收取过路费?” 波斯商人答道:“正常需二十日,若乃蛮部落作乱,需绕行多走五日;甘州以西的部落多收茶叶为过路费,一斤茶叶可通行百里。” 帕木竹巴让巴桑记下这些信息,对王顺道:“驿站可设‘商路信息簿’,记录各部落的过路费与安全情况,供商队参考。”

次日清晨,驿站的僧人举行早课,帕木竹巴受邀领诵经文,中原与吐蕃的僧腔交织在一起,在驿站的上空回荡 —— 这是东行路上第一次佛法交融的尝试。

离开甘州前,帕木竹巴专程前往城郊的大觉寺,与住持慧能大师交流。大觉寺是中原禅宗寺院,却也融入了西域佛教的元素,经堂的壁画既有中原的观音像,也有吐蕃的金刚像。慧能大师带着帕木竹巴参观练武场,只见十余位武僧正在练少林拳,动作刚猛,配合整齐。

“中原的‘以武入禅’,多以静坐为先,拳法为后,强调‘静中悟理,动中显形’。” 慧能大师解释道,递上一本《少林禅拳要义》,“这是寺里的修行手册,与贵派的‘禅定拳’或有相通之处。”

帕木竹巴接过手册,翻看片刻:“噶举派则相反,以拳法为先,静坐为后,认为‘动中收心,拳中见禅’。比如草原的牧民,难以长时间静坐,便以练拳为禅修,更贴合他们的生活。” 他让随从取出 “禅定拳” 的图谱,与慧能共同对比:“你看这招‘金刚捣碓’,中原重发力,我们重呼吸,若能融合,或能更适应不同人群。”

在寺院的斋堂,两人边吃素食边探讨实务:慧能提及大觉寺 “僧人农耕”—— 寺内有田百亩,僧人轮流耕种,收获的粮食一部分自用,一部分救济贫民;帕木竹巴则介绍泽当寺 “僧人护商”—— 组织武僧护送吐蕃商队,收取少量酥油作为经费,既保障商路,又充实寺院。

“两种做法殊途同归,都是‘佛法落地’。” 帕木竹巴道。临别时,慧能赠予他一尊瓷制弥勒佛:“此佛笑容可掬,象征‘包容’,愿贵我两派能以包容之心,共促佛法与民生。”

队伍行至六盘山,山路崎岖,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谷,路面仅容两马并行。禁军百户李忠指着一处山口:“此处是盗匪常出没之地,上月有商队在此被劫,禁军已增设了哨卡,大师放心。”

帕木竹巴勒住马,观察山口的防御 —— 哨卡由五名禁军驻守,配备弓箭与长矛,哨卡旁搭建了了望台,台上的士兵手持望远镜(元代已有简易光学仪器),可观察远处动静。“中都的防御注重‘预警在前,协同在后’,与吐蕃的‘部落联防’不同。” 帕木竹巴对李忠道,“若在山口设置‘烽火台’,遇盗匪点燃烽火,附近的驿站与部落便能及时支援,比单纯的哨卡更有效。”

李忠点头:“大师所言极是,我会将此建议上报萧虎将军。” 行至山腰,遇到一支修缮山路的民夫队伍,他们由官府组织,每日劳作六时辰,官府提供粮食与工钱。民夫头领张老汉对帕木竹巴道:“这条山路是商队的必经之路,修好后能少走许多冤枉路,我们也能挣些粮食养家。”

帕木竹巴翻身下马,查看山路的修缮情况 —— 民夫们用石块填补坑洼,用夯土加固路基,工艺虽简单却扎实。“吐蕃的山路多由部落自发修缮,若能借鉴中都‘官府组织、民夫取酬’的方式,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让民夫受益。” 他让巴桑记录下民夫的工钱标准与修缮方法,计划带回吐蕃推广。

当晚宿营时,帕木竹巴望着六盘山的星空,对随从道:“东行之路,不仅是佛法交流,更是实务互学,每一处观察,都可能为吐蕃与中都的协同埋下伏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