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1章 高僧东来(2 / 2)

加入书签

翻过六盘山,便进入关中平原 —— 这里是中原的农业核心区,一望无际的麦田已近成熟,金黄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农民们正在田间除草、施肥,忙碌而有序。帕木竹巴让队伍放缓速度,他骑在马上,仔细观察农桑细节。

在一处村落旁,几位农妇正坐在槐树下绩麻,她们手中的麻线粗细均匀,旁边摆放着织好的麻布。帕木竹巴下马走近,农妇们见是僧人,纷纷起身行礼。“这麻布织好后,是自己用还是出售?” 帕木竹巴问。一位农妇答道:“自己用一部分,剩下的卖给镇上的布商,换些盐与农具。”

村落的里正(村长)王仁闻讯赶来,邀请帕木竹巴参观村里的粮仓 —— 粮仓建在地势高处,用砖石砌成,防潮防鼠,内部分为三间,分别存放小麦、粟米与豆类,墙上贴着 “五谷丰登” 的红纸。“村里有三十户人家,粮仓的粮食够全村吃半年,遇灾荒时开仓放粮,由里正与村民代表共同管理,账目公开。” 王仁介绍道。

帕木竹巴摸着粮仓的砖石墙,对王仁道:“吐蕃的部落多以肉干、糌粑为存粮,不易长期保存,若能学习中原的粮仓建造技术,可提高抗灾能力。” 他让随从测量粮仓的尺寸,绘制结构图,同时询问小麦的种植技术:“何时播种?如何施肥?每亩产量多少?” 王仁一一作答,帕木竹巴都让巴桑详细记录。

离开村落时,王仁赠送一袋新磨的面粉:“这是今年的新麦,大师带回去尝尝,也让中都知道关中的农桑成果。” 帕木竹巴收共安。”

队伍抵达长安时,这座古都正沉浸在清晨的薄雾中。城墙高耸,城门上的 “长安” 二字虽有些斑驳,却仍显威严。帕木竹巴在巴桑的陪同下,先参观了孔庙 —— 庙内的大成殿供奉着孔子像,两侧是孟子、颜回等儒家先贤的牌位,不少学子正在殿前诵读《论语》。

“中原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两者并行不悖。” 巴桑解释道,“孔庙的学子多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日后可能成为官员,儒家的‘仁政’思想会融入他们的治理中。” 帕木竹巴望着诵读的学子,若有所思:“噶举派的‘护民’与儒家的‘仁政’,本质都是为了民生,只是路径不同,若能结合,治理会更全面。”

随后,他们前往大兴善寺 —— 长安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曾是唐代玄奘译经之地。住持不空大师与帕木竹巴探讨译经实务:“中原译经注重‘信达雅’,需结合中原文化调整表述,比如‘涅盘’译为‘圆寂’,更易被百姓理解。贵派的《大手印经》若要在中原传播,也需做类似调整。”

帕木竹巴认同:“译经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融合。泽当寺有藏文译经院,若能与大兴善寺合作,互派译经僧,可提高双方典籍的传播效率。” 他取出《大手印要义》的藏文抄本,与不空约定:“我回中都后,会奏请大汗,促成两寺的译经合作。”

在长安的市集上,帕木竹巴看到中原的瓷器、丝绸与吐蕃的酥油、皮毛同台售卖,商贩们用不同的语言讨价还价,却丝毫不显隔阂。“这便是‘和而不同’的实务体现。” 帕木竹巴对巴桑道,“佛法与文化的交流,最终都要落到市集这样的民生场景中。”

离开长安东行至华州,这里是中都与关中的交通枢纽,商队在此集结,再分赴各地。帕木竹巴特意停留一日,观察商队的组织与交易规则。华州的商栈内,数十名商队首领正在签署 “商路契约”,由官府的商税官见证,契约上明确标注货物种类、运输路线、责任划分与违约处罚。

商税官刘达见帕木竹巴感兴趣,便递上一份空白契约:“大元的商路契约分‘官督民签’,官府制定统一模板,商队按实际情况填写,若发生纠纷,可凭契约到官府仲裁。这比西域商队的‘口头约定’更可靠,减少了不少冲突。”

帕木竹巴翻看契约,注意到 “安全责任” 一条:“商队需自行配备护卫,途经危险路段可向当地禁军求助,需支付少量费用;若遇盗匪劫掠,官府需协助追查,但不赔偿损失。” 他问刘达:“吐蕃商队若来中原,是否也需签署此类契约?”

刘达答道:“只要在大元境内交易,无论哪个部落的商队,都需遵守此规则,一视同仁。去年有吐蕃商队与中原商队发生纠纷,凭契约很快便裁决了,双方都无异议。” 帕木竹巴让巴桑抄录一份契约模板:“吐蕃的商路纠纷多靠部落首领调解,若引入契约制度,可更公平高效。”

在商栈的饭堂,帕木竹巴与一位常年往返吐蕃与中都的商队首领赵武交谈,赵武讲述了沿途的商机与风险:“吐蕃的皮毛在中都很受欢迎,中原的茶叶在吐蕃是硬通货,但乃蛮部落的劫掠是最大障碍,若能有统一的护卫力量,商路利润可增加三成。” 帕木竹巴将此信息记在《吐蕃部落治理百例》的空白页上,这将是与萧虎商议的重要实务依据。

队伍行至中都近郊的卢沟桥,已能望见远处中都的轮廓 —— 宫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城墙绵延数十里,规模远超长安。卢沟桥旁的村落里,村民们正在河边洗衣、汲水,孩子们在桥上追逐嬉戏,一派安宁景象。

帕木竹巴下马步行,走进村落的 “养济院”—— 这是官府设立的救济机构,收留孤寡老人与孤儿。院内有十余位老人在晒太阳,几位妇人正在给孤儿缝补衣物,厨房的烟囱冒着炊烟,飘出米粥的香气。养济院的管事李嬷嬷道:“院里的粮食由官府按月拨付,衣物由民间捐赠,我们只管照料好他们的生活。”

帕木竹巴走进厨房,见厨师正在熬煮米粥,粥里加入了红枣与小米,软烂易食。“这些老人的饮食有特殊照顾吗?” 他问。李嬷嬷答道:“牙口不好的老人吃流食,生病的有官府派来的医官诊治,去世后由官府安葬,不用操心身后事。”

村落的另一头,官府正在组织村民修建水井 —— 由铁匠打造井架,石匠开凿井壁,村民们轮流出力,官府提供工具与伙食。里正介绍:“以前村里吃河水,雨天浑浊,容易生病,官府得知后,拨款支持修井,预计下月就能完工。”

帕木竹巴站在井边,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对李忠道:“中都的民生治理注重‘官府主导、民众参与’,吐蕃多靠部落自发,若能借鉴官府的组织能力,再结合部落的凝聚力,民生改善会更快。” 此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 萧虎派来的迎接队伍已到。

中都的迎接队伍由郭敬之带队,一行二十余人,手持佛幡,骑着骏马,远远便向帕木竹巴的队伍挥手。郭敬之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双手合十:“大师一路辛苦,萧虎将军已在中都的大报恩寺等候,特命在下前来迎接。”

帕木竹巴回礼:“劳烦郭先生远迎,沿途观中都民风,见农桑有序、商路畅通、民生安稳,深感大元‘治世安民’之成效。” 他让随从取出《吐蕃部落治理百例》,递给郭敬之:“此乃泽当寺协助部落的实务记录,愿为中都与吐蕃的协同提供参考。”

郭敬之接过记录册,翻看片刻:“将军定会重视,他已在大报恩寺备好吐蕃的酥油茶与中原的素宴,还请大师上车,咱们缓缓而行,沿途再细谈。” 迎接队伍备了一辆舒适的马车,车厢内铺着羊毛毡,摆放着经卷与茶水,供帕木竹巴途中休息。

马车行过卢沟桥时,帕木竹巴掀开窗帘,望着桥下的永定河与岸边的农田,对郭敬之道:“东行两月,见吐蕃与中都虽习俗不同,却都以‘安稳’为民生之愿,以‘交流’为发展之途。此次来中都,不仅要交流佛法,更要促成商路协同、实务互学,不负萧将军与大汗的信任。”

郭敬之点头:“将军也是此意,他常说‘佛法无界,民生同源’,此次大师东来,定能让同源的民生之愿,在佛法的加持下,开出协同之花。” 马车缓缓驶向中都城门,身后的卢沟桥与沿途的见闻,都化作帕木竹巴心中的思考,为即将到来的交流与合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