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4章 、鲛人泪(十三)(2 / 2)

加入书签

秦师未与他们搭话,他尚有些清醒,军令不受这种事可大可小,北晋文臣一人一句都能把卫长风淹死,他就曾亲眼见过一次。

正值澄州水脉大旱,南北晋派兵瓜分齐国,为首的正是袭了侯位且年纪尚小的卫长风。

国破之后,萧烨也是传的密令,要卫长风杀光所有被俘之人,秦师就在其中。

是卫长风抗旨,回旨说收服齐国之后要稳固民心,也是卫长风给了他们良田银钱,保他们活了下来,对他们读书人更为优待。

之后秦师就留在冰河大营,正因为这事,卫长风在北晋被文臣骂了许久。

秦师数着时辰,等帐中声音小了,才无奈开口,“侯爷曾因齐国澄州一事,公然违抗陛下密令,与陛下生了嫌疑,若此次再行抵抗之意,就算朝臣们不说话,陛下都该疑心庆阳军的忠诚了。”

果不其然,谁也不敢拿庆阳军的名声开玩笑,庆阳军战无不胜民心所向又如何?陛下较起真来以此为由头也不无可能。

“这番丹阙戎狄占了上风,入了雾等于折了一半命,陛下要您不日出兵,他逼的这样紧……”秦师担忧,顿了句,没敢说出口。

“这本就是帝王之令,天命所归,这话往后不许再提。”卫长风那张冷峻的侧脸隐在火光里,忽明忽暗,过了半晌又提及密令中另调三十万大军之事,“另有三十万大军已从上京和西南五城调来,最迟不过五日,届时陈征你安排人接纳部署,将戎北一方拖至第九日于西北交界交谈,务必保证宣姬娘娘平安。”

陈征听此倒是缓解几分脸色,与秦师一一汇报卫长风相关事宜。

那封密令里,萧烨还允诺调遣三十万大军随他用,卫长风信了,就算是撑着这场雾也不愿再与萧烨生出嫌隙,只因他是君,是他亲手送上王座的人。

周莘忽而就懂了,鼻尖蓦地发酸,那就是卫长风,和她阿爹不同。

卫长风一生戎马,庆阳军身经百战,护的是民,忠的是国。同样的他们也都是把锋利的刀,不善握柄,只会令刀尖反刺。

这场商议以听君令为终,周莘窝在角落一句话也没说,各将士散了时才注意到旁边还有个周莘,在卫长风摆手叫退后便一一散了。

唯秦师一个眼神就知道卫长风的意思,取了周莘来时携带的那枚令牌交给他,转身出了营帐。

“小丫头,你瞧着伤神的很。”卫长风的话唤了周莘回神,她立时站起来发现营帐早散了场,只剩她和卫长风。

卫长风回了主座,见周莘还没过来,招手叫她过来,顺势就倒了碗酒,将令牌放在桌前,沉静眼眸掠过坐下来的周莘,欣然笑道,“这令牌不是叶家那枚吧?”

周莘微怔,见卫长风抿了口酒,满眼了然,她只好坦荡回答,“侯爷早知道,为何还要留我在军中,不怕我坏事?”

卫长风摇摇头,似乎早已料定,笑道,“你这令牌纵然不是叶家的,却是个真的,卫家虽传言只有三枚,连我这个家主都不敢断言,兴许是祖上哪位流传出去也未可知。既然能到你手里,便也是卫家认定的人,绝做不出下作之事。”

周莘垂眸,伸手握着令牌,听卫长风这番话,满眼都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不知从几时起他给她令牌的意义都变得不一样了。

“多谢侯爷信任。”周莘给自己倒了碗酒,捧着碗与卫长风碰杯,仰头一饮而尽。

她这几个月来,酒量见长,却仍旧被这关外的烈酒呛了满喉,惹得卫长风开怀的笑了两声。

等她平息下来,卫长风正色对她道,“北晋与戎北开战,左不过也就这几日了,兵荒马乱你在此不安全,届时我派人送你回赤霞关内,你回去上京城向芷嫣报个平安。”

卫长风说的轻巧,周莘心情沉重,她管不着大营的事,却还是忍不住问出口,“侯爷当真要不顾军情险急,听从帝令出兵么?”

卫长风意味深长的看了她一眼,周莘也毫不避讳,“这场大雾一起,戎北明显有备而来,几日后这雾也未必会散,就算援军来了,也是白送。侯爷,我身为外人本不该多嘴,可这,并不是个好的战术。”

凭着不想再生嫌隙,贸然不顾当前军情险急而听了帝令,才不是一个主将该做的决定。

卫长风略带几分欣慰,“卫家向来效忠萧氏,我也只年轻时抗过几回旨意,成家以后愈觉从前逾矩,君臣之道难解,你还是个小丫头,不懂这些。”

周莘一时情急,按着桌子倾起上半身,“若你……”

“若我死了?”卫长风并不介意,反倒清朗笑了几声,“我如今已经二十五了,赤霞关是我的归宿,冰河大营就是我的宿命,我呀,注定回不了上京了,注定要负了芷嫣。”

卫长风敛了笑意,隔着大营的帘帐往外瞧,目光定得远远的,嘱咐周莘道,“到时你带着令牌回去,一定报平安。”

到这里,周莘一句劝他有私心的话都不敢说了。

二十五岁,是大劫,冰河大营和萧烨都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