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0章 浮云图(贰)(1 / 2)

加入书签

第五十章:浮云图(贰)

part o:船山悟道见羊图

书接上回!

南岳衡山深处。

回雁峰下。

几间朴拙的木屋依山而建,被苍翠的竹林和潺潺的山溪环绕,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血腥。

时值盛夏,蝉鸣聒噪,草堂内却一片清凉。这里便是绰号“船山老人”的王夫之,隐居讲学的“湘西草堂”。

此时,王夫之身着洗得发白的葛布深衣,端坐于一张简陋的书案后,案头堆满了书卷。他面容清癯,目光深邃如古潭,眉宇间凝聚着挥之不散的忧思。堂下坐着十数位弟子,神情专注。

“……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然此‘生’,非苟且之生,非趋利避害之生。”

王夫之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万物皆由本体生化,变动不居。人心之善,如这山间苔藓,微小不起眼,却亦是天道所生,自有其勃然生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窗棂外,忽见石阶缝隙里顽强生长的一小片青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慈悲之念,无论是其发于庙堂之高,抑或是江湖之远,无论其显为济世安邦之大勇,亦或仅是邻里相恤之微行,皆是人性中一点不灭之灵光。此光,谓之‘善根’,人人心中皆有。”

他讲到“阶之别”,声音愈发沉郁:“贤达者施恩,常惧人言‘假惺惺’;受惠者受恩,骨子里或亦视为‘嗟来之食’。此非人无情,实乃世道浇漓,人心隔阂如山海。”

他喟然长叹,“然纵有山海之隔,这点善根,这点慈悲之念,却如地火潜行,终有破土而出之日。关键在于‘导’,在于以真知灼见,澄澈其心,使之识得本真,自生力量。慈悲,非妥协,非乡愿,更非披着‘善’之外衣,行欺世盗名之实,它应是人心平和的源泉,是这乱世中维系人间不堕的压舱石。”

王夫之的语调平和,却蕴含着巨大的悲悯与洞见,仿佛在剖析这苦难时代的病灶,又试图为沉沦的人心点燃一盏微弱的灯。

堂下弟子无不屏息凝神,沉浸在这位隐逸大儒关于人性与慈悲的深邃思考中。

讲学毕,弟子们恭敬告退。期间一位名叫周安的年轻弟子却留了下来,他来自南昌府,家中颇有资财。

周安恭敬地呈上一个长长的青布画匣,道:“先生,学生此次归家省亲,偶得一幅画,笔意奇崛,学生愚钝,难解其妙。素闻先生博学,特携来请先生一观,或可解学生之惑。”

王夫之微微颔首。

周安小心地打开画匣,取出画卷,在书案上徐徐展开。

刹那间,一股苍凉孤绝、桀骜不驯的气息扑面而来。正是朱耷在赣江边所作的那幅《白眼山羊图》。

王夫之的目光甫一触及画中那只立于危石之上、翻着硕大白眼的灰羊,整个人如遭电击,猛地一颤。

他原本沉稳如山的身躯竟不由自主地前倾,枯瘦的手指紧紧抓住书案边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的呼吸变得粗重,深邃的眼眸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死死地钉在那双翻白的羊眼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